谈创设情境的手段
2012-04-29陈月娥
陈月娥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二十韵》中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很多教师注重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情境的创设。要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心理,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创设各种情境,以提高教学的深度。
一、以情激情
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这时,就创设情境,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大江保卫战》一课中,处处洋溢着人民子弟兵爱人民,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勇抢险的谊豪情壮志。但学生难于领会,因为那惊心动魄的抗洪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他们缺少类似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先播放洪水肆虐、子弟兵英勇抢险的情景给学生看,帮助他们进入课文的情境,当分析到“抢救群众”这一部分时,我动情地讲述了“在那次洪水中,有一个叫江珊的孩子,爸爸妈妈都被洪水夺去了生命,一家人中,只剩下他和奶奶抱着一棵大树活了下来,小江珊的奶奶临终时把她托上树梢,对她说‘孩子,你等着,等着那些帽子上带着五角星的叔叔来救你!”这一真实的小故事,很多学生感动得哭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深切体会到了,在遇到危难的时候,英勇的子弟兵就是人民群众的大救星,从而对子弟兵奋勇救人的壮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发自内心地热爱、敬佩英勇的子弟兵战士。
二、联系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中的情境。比如在《生活中的成语》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说:“因为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特别认真,所以老师决定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让你们轻轻松松地玩一个晚上。”“耶!”学生一听,立刻欢呼起来,有的同学高兴得晃动着身体,挥动着手臂,脚不停地击打地面。这时我说:“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你们刚才的表现?”学生毫不费力地说出了“手舞足蹈”,我说:“刚才,你们是因为高兴才手舞足蹈,想想看你还在什么时候‘手舞足蹈了。”学生通过回忆生活,理解了“手舞足蹈”的意思。
三、扮演角色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螳螂捕蝉》《武松打虎》等。我让学生一边研读课文,一边练习表演,然后请一些同学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让大家做导演,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叫停,提出修改意见,还可以针对某一动作、神情的设计进行辩论。学生们为了表演或指导别人表演,自然对课文去认真地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地去揣摩。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在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通过表演,学生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音乐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也是渲染情境的一种好方法。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枫桥夜泊》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要他们去体会思乡的滋味,单纯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在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思乡的愁怨,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的妙处。
五、假想结尾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利用课文结尾的一些可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可以很好地达到目的。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说出狼向小羊扑去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各抒已见:有的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学生说狼扑过去时,用力过猛,撞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死了;有的学生说狼扑过去时,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这些看法虽跳出了教材,但都有他的合理性。
教师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创设情境的手段很多,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百花园。
(责任编辑 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