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影像本真意义的回归
2012-04-29唐东平
唐东平
纯粹的摄影是关于时间的艺术,每一幅瞬间影像的凝聚,都将凝聚为一座时间的遗址,而蕴含于影像细节之中的庄严与永恒,将开启出一条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时光隧道!
做纯粹的影像,将永远是纯粹摄影者们所坚守的影像道德底线!
—题记
回家,这是一个有关生命与宇宙的永恒主题!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和所有的物,都有其来,也有其去,但来去的终点或原点,则是它们的“家乡”—它为世间的人、事、物之来去提供着无穷尽的能量,它作为永恒的力量,不仅支配着这个世界的运行,还制约着正处在来去过程之中的我们人类的思维广度与思想的深度,我们本来径直通往家乡的精神或意志,则在来来去去无数的琐琐碎碎的细节里,在许许多多的不自觉的状态下,很不幸地被阻断被淹埋了—这导致我们似无头苍蝇般的恐慌与忙乱,终于在汲汲于名利的追逐之中,彻底地迷失了自己本来的心性,成了可怜可恨又可怕的一群盲流。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从事纯粹精神领域的活动,无不试图通过自身的反省内观以求得获取解脱的智慧,并以此来帮助普罗大众找到各自回家的路。的确,我们从哪里来?现处何处?又将到哪里去?这些看似无解的疑问,被这个世界上并不死心的试图突破的少数人,一次又一次提起,又一次次地放下,“屡战屡败”者有之,“屡败屡战”者亦不鲜见。
摄影艺术家们也设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类的精神层面作一些探索,他们试图在摄影画面之中建构起自以为是或自以为非的影像意义与价值。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这些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却显得是那样的牵强和微不足道—除了能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无所谓有与无所谓无的空洞的概念之外,往往连构建这个概念的支撑依据也无法留下。毕竟,在经历过时间的淘洗后,人为的斧凿痕迹不可避免地会褪去其原先的光彩,并在历史的事实面前显得虚弱、文饰、矫情和欠真诚。而与此相反,那些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非艺术目的的影像,却意外地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认可,因为—毕竟那才是未经修饰的事实本身,是完全意义上的本色呈现,而所谓的意义与价值,在这里则完全取决于事实本身,而不是什么讲述事实的能力。也许在当初,在人人皆知的事实面前,讲述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讲述能力的重要性就逐渐消退了,直至人们意识到哪一个事实才是最为重要的事实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变作了人们较为反感的行为。纯粹摄影者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因此,在纯粹摄影面前,无论是以摄影的方式来绘画,还是以绘画的方式来摄影,只要是有设计感和画意的摄影味,都不能算作是摄影的本来味道,而摄影纯粹性的追求才是纯粹摄影者们的终极目标,因为他们坚信“只要绝对纯粹,就有意义”(罗兰·巴特语)。
想当初,埃莫森惊喜地发现了摄影可以不必依赖于绘画艺术,可以完全脱离“绘画主义摄影”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自然主义摄影”创作,而他的学生美国的艾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则明确地将“以摄影的方式”来对待摄影作为推动摄影进步与发展的旗帜,主张摄影要从模仿绘画的路线中解脱出来,德国的帕挈、科尔·布罗斯菲尔德和桑德他们所倡导的“新客观主义”,萨乐蒙博士、布莱赛、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他们孜孜以求的“堪的”(Candid)效果,沃克·伊文思所标榜的“严肃、严酷和严峻”的影像,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他们的“f/64小组”则以“纯粹摄影”(Pure Photography)为其创作理念,直至上世纪70年代贝歇夫妇采用“类型学”方式来贯彻其摄影教学的思路与摄影创作实践的理念,包括近些年来被中外许多年轻摄影家与理论家称道的“无表情摄影”(Deadpan Photography),其实也就是为了尽量避免影像之中人为加工的痕迹(更多意义上指的是以绘画的方式理解摄影而进行的模仿绘画的美化加工),让未经加工和雕琢的事实本身来说话,因为这样才能够保证影像的纯粹性,才能让影像的美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地释放出其愈久弥香的奇特魅力,这才是摄影彻底地区别于绘画的地方,是摄影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上世纪90年代山东画报社出版发行的《老照片》系列图书,获得了令出版界“大吃一惊”的辉煌业绩,应该说其功劳不在图书的作者与编辑,而在人人都明白的“老照片”影像本身的魅力上,尽管这些“老照片”还根本算不上什么“纯粹的摄影”。
要知道,生命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回归的过程,而这种认知本身也同样潜藏着一个回归的玄机,从另一层意义上说,它照例也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对于“老照片”的认知,其实就是影像的胜利,说得严格一点,是具有朴素价值观的朴素影像的胜利—那些原来与艺术毫无瓜葛的最为家常的影像的胜利!
其实,是这些最为寻常与最为普通的老照片,由于它们离生活的逻辑最近,最能够说明曾经的现实,因而要比同时期的所谓的“艺术照片”更接地气,更具鲜活的生活气息,其画面之中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显得更加真实可靠。因此,当人们一次次地翻开这些“陈年旧事”的时候,许许多多几乎已经快要被遗忘的事实细节再一次被生生地激活了。而作为文化意义的更为深广而具体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环境—原先我们年轻人只能从老人们所讲述的故事里,从过去的小说、散文和回忆录里,来暂存一些旧时代的斑斑驳驳不成片段的碎影杂像,而今居然在这个“百姓·百年”中国国际影像双年展上,被生动而连贯地激活了。哈罗德·希德特 (Harold Giedt)于1946年在天津周边拍摄的《抖箜竹》《灌溉农田》《结婚的轿子》《解木板》和《生活在塘沽附近海河上的船家》,就是很好的明证。此外,澳门艺术博物馆、玛格南图片社、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哈佛燕京大学图书馆、杜克大学图书馆和李英杰先生、鲍昆先生、刘树勇先生等个人所提供的老照片,在展览上它们—鲜活呈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画面之中人物及其那个特定时代的曾经存在,那一个个卑微而又善良的灵魂又重新被我们输入进了大脑皮层的记忆库里。
其实,这一系列真切感知的捕获则全赖于画面细节的微妙呈现,细节乃是生命回味之依托,生命的真正意义永远寓含于细节之中,摄影最大的功劳就是:它居然能够纤毫毕现地记录与再现早已消失于时间长河中的细节,作为一种曾经的存在而在后续的现实世界里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关于真实的判断,从而被人们再一次地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要知道,在对待生命的意义方面,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及其思维模式,一种人认为意义在于结果,以成败论英雄,而另一种人则认为意义成形于过程之中,在于形成整个过程的具体而微的细节里。我本人向来是持后者立场的,相信学习摄影与爱好摄影的人士也都会持这样的看法,因为只有活生生的细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体温和真实的呼吸。
作为纯粹意义上的摄影,而不是绘画式的摄影,它所强调和能够证明的正是从细节之中散发出来的力量,因为摄影展现细节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肉眼的极限(人眼的分辨率为7?8个线对,而摄影镜头与胶片或数字感光元件的分辨率可达到人眼的十倍以上),在照片的展示之间,观看者也会随着庄重的影像展示仪式而屏息凝神,让自己的视线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在无限的细节呈现之中,作超越现实时空的巡礼,并因此获得了观看的满足。而观看者有关细节记忆的层层唤起,则完全依赖于他们自己原先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的认真把握程度。
诚然,摄影的意义不只是停留在留给后人去“瞻仰时间的遗址”上,而更主要的是通过“瞻仰”去“激活”关于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家庭、一个具体的时代的具体记忆上,让生命的感觉重新燃放。
不可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我们读者在阅读大量类似于本文的读品时,在其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某种程度上的企盼:妄想从中获得某种启示,从而为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摄影出路增加可能性,至少是某些依稀的抑或可以前进的方向!可惜的是,本文之中所谈及的“纯粹摄影”早已是别人成熟的果实,是过去时了,在今天看来这种创作方式似乎已经开始老化了,而对于艺术而言,它永远是求新求变的,我们当然不能指望采用过去的方式来解决眼前新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但是,倘若我们仍然延续着“纯粹摄影”的思路,我们就会发现,摄影在新时期所出现的与绘画的再次联姻,并不意味着摄影的向前发展,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倒退!可见,坚持在“纯粹摄影”的理念下,走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道路,令摄影创作真正向前发展,这才是最为正经的事!
当然,从此次“百姓·百年”影像大展中,我们已经获得了十分明确的启示:
请对摄影保持最起码的尊重,请务必将摄影当作摄影来看待,而不是当作绘画的变种或婢女看待,要以摄影的审美方式来创作,并以摄影的审美方式来欣赏。做纯粹的摄影,才能充分彰显出摄影的本质特性。什么是本质特性?即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质的规定性。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质的规定性是对时间与空间的记录与凝聚,这种奇特的方式形成了摄影自身价值与本体语言的表述体系。它是生命气息及其印迹的明证,是宇宙奥秘的揭示,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自然之物的精细呈现,尽管它不是真实本身,但却具有惊人的“类真性”,与真实保持着最近的距离。对于人类来说,它是“一面有记忆的镜子”,能帮助我们找回过去,并重新发现自己“曾经的存在”样子,摄影在其自身的探索道路上充满着无以名状的惊喜、奇迹和挑战,它以精确细致的记录与再现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价值体系。历史上“纯粹摄影”的种种创作实践早已证明摄影并不需要向绘画或文学及其他传统艺术借鉴些什么,它自成一体,璀璨夺目,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艺术所能到达的极限,它是站在科学技术巨人肩膀之上的时代新宠,正努力地探索并展示出其无法穷尽的潜力,正如老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未来的艺术将“有两个基本课题:努力探测开发人性潜在的极限和努力在已开发的人性范围中作更高的善的提升!”
毫无疑问,摄影在努力探测开发人性潜在的极限方面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肩的,也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了摄影,现当代的绘画、戏剧、影视,乃至文学,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摄影的恩惠。
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姓·百年”影像大展让我们完成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影像本真意义的回归!
责任编辑/阳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