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与满足”分析相亲节目走红原因
2012-04-29刘倩,刘宗元
刘倩,刘宗元
摘要: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眼下大众传播的传者在新的传播形势下,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随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在荧屏上的走红,出现了以相亲交友电视节目为代表的电视传媒的又一轮娱乐热潮,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理应清醒冷静的看待相亲节目。本文以电视相亲节目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法,探讨它们走红的原因并进行反思与考量。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电视相亲节目;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2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87-03
从《我们约会吧》到《非诚勿扰》,再到《为爱向前冲》,从湖南卫视到江苏卫视再到浙江卫视,几家上星的省级媒体正在进行着相亲节目的同质化竞争,这些节目究竟促成了多少人的相恋,关心的人并不多,而传播者的关注点在于通过节目是否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这些节目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制造了许多热议的话题。为什么相亲节目再次在中国的荧屏上走红,本文试以传播学的理论视角,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目前电视媒体中相亲节目火爆的原因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电视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表现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这种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可见,受众是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性接触特定的电视媒介、从电视媒介中选择性注意某些特定信息的,除去地理因素、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年龄、民族、性别等因素造成的差别,人类还是具有某些共性需求的。人们在接触电视媒介时,常常以这些共性需求为标准来评价电视媒介信息内容的好与坏。
在科学技术层面及文化理念上,今天的传播已经从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传播活动的主动权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者所掌握,受众使用电视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作为电视媒介,其任务便是提供量多质好的信息内容[2]。
人们在离不开大众传媒营造的“虚拟世界”的同时也以自身的需求变化随时随地影响着大众传媒。从消费主义的观念来看,大众媒介只有为受众提供能“满足”其需求的消费品,才能适销对路。从后现代主义观念来看,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娱乐化使人类将娱乐推向了极致,人们从娱乐的角度去尽情演绎着消费主义。
二、电视相亲节目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受众使用电视媒体必须满足一定的需求,D.麦奎尔等人于1969年开始的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归纳出了各类节目之间共同的提供“满足”的几种基本类型。以下从心绪转换(diversion)、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以及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需求的满足来对电视相亲节目走红的原因进行分析[3]。
(一)心绪转换(diversion)需求的满足
受众普遍从电视相亲类节目中获得类似收看娱乐节目的心绪转换体验,在周末的时段消遣放松、娱乐心性,以求得从繁忙的社会工作生活重压中的暂时解脱和舒缓,卸下包袱,释放情绪。
虽然,目前国内“剩男”、“剩女”现象普遍,很多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交友,但是受众都清楚的知道真正能通过电视相亲节目解决个人问题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走下舞台离开镁光灯的照耀走回现实生活,台上言辞恳切真情告白的男女嘉宾更多的是形同陌路。而今天电视相亲节目的受众已不再关注节目的实用性、相亲成功率及服务性,收看这些节目的也不仅仅是单身的青年男女,很多有恋人甚至有家庭的受众也看的乐此不疲,原因在于受众更多是从娱乐节目的角度来获得满足。从而进入一个拟态的环境,以收视时的轻松心态来抵消来自现实生活的巨大心理压力。而在国内各大电视媒体娱乐选秀节目异彩纷呈且逐渐走向“饱和”的情况下,电视相亲节目便竭尽所能、不遗余力的继续通过真人秀的形式满足受众的心绪转换需求。电视相亲节目“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场“电视相亲真人秀”,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真人秀”本来就是近几年中国综艺节目的“金字招牌”,最著名的就是“超女”“快男”。而如今,“真人秀”+永恒的话题“爱情”=“电视相亲秀”,无不以形式上的快节奏和时尚化、内容上以煽情形式制造的冲突和节目频现的争议不断引发关注的话题人物满足了受众娱乐的需求。
(二)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需求的满足
受众需要建立“拟态”化的人际关系,即比如看到出场的24位女嘉宾、主持人孟非、乐嘉及黄菡两位老师时能够产生比较熟识或老朋友见面的心理感受。
《非诚勿扰》节目的24位女嘉宾相对固定,这既增加了这些女生的知名度,同时也使得这个节目具有了观赏的连续性。这就好比是电视连续剧,也可以说是一种新闻的连续报道,这是节目走红的法宝之一。像马诺和马伊咪,还有谢佳和武潇,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了观众熟悉的名字。暂且不论网络上有关她们是托的说法是否真实,单从满足受众人际关系需要的角度来说这个节目确实做到了。现在很多电视相亲节目请来“星座”、“血型”等方面的专家,其有趣的分析有时让受众大跌眼镜,但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让整台节目好看、好玩。受众可以从建立起的“拟态”化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对社会互动方面心理需求的部分满足。其次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建立社交圈子等等。作为社会的个体,人必须通过人际交往才能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比如当《非诚勿扰》被大量受众关注追看,如果我们没有看过,就无法在微博等网络世界或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分享共同话题,无法与朋友就节目引发的延展性话题或事件本身进行评论或沟通,从而不仅可能有一种自己落伍的不良心理体验,而且也会被他人认为无趣进而被孤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传播的方式从早期口语传播时代的“面对面”传播历经数次传播革命的影响和改变,已经加入了很多其他的传播手段。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们在媒介提供的媒介情境中完成社会交往活动。而有时媒介情境部分代替现实情境,人们也需要在这种媒介情境中与社会发生互动。
(三)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需求的满足
受众可参考电视相亲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具体事件情境、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等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比较引发受众反省自身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协调自身的观念及行为。
电视相亲节目对反映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照性。如今,越是在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中,“剩男”、“剩女”的问题就越突出。现今的年轻人或者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情缘或者局限在同学、同事的狭小社交圈,他们希望通过相亲扩大交际范围,结识更多的朋友。另一方面,现今的社会价值观导向背离传统,比如一味强调金钱的重要性等就使很多年轻人认为只有金钱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无法正确的判断自身的其他价值,在工作上、生活中让自己背负了金钱的重压。他们也向往如校园恋爱般纯真的感情,却也不可避免的用世俗标准衡量着自己的爱情,谈婚论嫁时不免犹豫怀疑感情的纯粹性或者干脆游戏人生、为了结婚而结婚。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自我确认。电视相亲节目通过时下年轻人大胆的言辞、个性的观点真实反映了他们对于婚恋问题的态度,以及面对婆媳关系、生育子女、房子车子、金钱与情感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时新性而且信息量大,与受众的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能够引起受众对种种社会现象的观照进而反观自己的生活。
三、电视相亲节目一味满足受众需求
(一)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窥私欲
电视媒体从选秀节目开始,将海选实况不加修饰的展示在大众面前,让观众们看到了未经任何包装,甚至是暴露个人缺点引人发笑的场景,这种传统电视媒体原始素材的赤裸展示使观众在审丑或冒犯别人隐私中竟然获得了满足。人们逐渐习惯了生活在这种有悖传统的行为中,甚至每个人都不自觉的乐在其中。与选秀的才艺展示性相比,相亲行为是真正具有较高私密性的男女双方个人交往行为。而电视相亲节目将这一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原原本本的展示在受众面前,从第一印象的心动到一问一答间的信息探询再到终极选择时的心理变化,这些私密的行为不加任何限制的暴露出来。而受众却通过窥探节目嘉宾的相亲过程获得了自己的心理满足。既涉及到对某个嘉宾恋爱史、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经济情况的窥探,也包括对两性从眼神中的暧昧流露到话语中意味含蓄的相互试探的情感进展过程的窥探。相亲中的私密话题及信息几乎涵盖了个体的方方面面。部分电视相亲节目为了一味满足受众的这种猎奇心理及窥私欲,以当代价值观、婚恋观的多元为借口,不惜把节目按室内情景剧进行编排,情感虚假、情节虚假。并通过这些离奇曲折的设计着力渲染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猎奇的内容。
(二)满足大众娱乐狂欢的需求
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节目的狂欢是从低门槛的原生态报名开始的,并没有设置对嘉宾条件的硬性规定,节目中既有身在农村靠个人奋斗的小伙子也有高学历、从事尖端行业的外国专场嘉宾,可见对于生活环境、学历背景、家庭条件有着极大的包容度,只需通过节目组编导的面试就可为单身的自己向舞台上的嘉宾或向全国的电视观众表达交友的意向。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只要有意愿,随时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博、电话等方式报名成为节目的嘉宾。通过火爆的相亲节目,很多现实中的普通人较好的展示了自己、表达了观点,许多人甚至获得了堪比明星的关注度和话题点,还有许多嘉宾下了相亲节目后直接步入演艺圈。闪亮的舞台上,日常生活中的路人们变得衣着光鲜、妆容靓丽,不论是被大众媒体包装的审美假象还是本我的真实呈现,每个人都大胆的秀自己,再加上主持人及心理点评专家睿智幽默的言语,现场更加陷入狂欢之中。观众有娱乐需求毋庸置疑,但电视相亲节目已经有走向大众式的娱乐狂欢的趋势。
当媒介中娱乐化这一词汇被用作专业词汇后,传播学者们就大胆预测了娱乐至死的年代的出现。为何电视相亲节目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除了现今的电视相亲节目已不同于《玫瑰之约》时的相亲节目,添加了很多新鲜元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观众收看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毫无疑问娱乐化在其中的因素功不可没。在这种现状下,我们理应理性的对待电视媒体中相亲节目的娱乐化。我们肯定其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有着电视媒体本身的“减压阀”功用。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电视相亲节目必须做到适度的满足公众的娱乐需求。电视文化发展到今天,如果只一味想着迎合受众的审美取向、盲目满足其各方面的娱乐需求,只会越过应有的底线和标准,走向趣味低俗、庸俗不堪的境地。娱乐固然必不可少,但限制在一个应有的度内使人们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即可,一味刺激人们的神经只会使电视文化不堪一击。
四、结 语
讨论电视媒体中相亲节目在传播过程中走红的原因,不应该仅止于相亲节目形式、内容的分析,还应该对收看该档节目的受众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微观考察,在这个方面,“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成果值得关注。现今的相亲节目如此火爆荧屏,正是广大受众现阶段特有需求的恰切满足,是广大受众通过有效使用电视媒介从中获得满足。正是为了迎合受众,现今的相亲节目全新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形式,这也就带来一系列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既要保住高收视率又不能降低节目的高质量、高品位并不是一个矛盾的事情,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美)沃纳?赛福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 (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