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2012-04-29赵君丽
赵君丽
摘要: 分析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提倡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穿于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过人道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人文关怀儿科护理教学护理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关注[1]。由于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会引起患者家属的投诉。这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小儿护理较成人护理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人文关怀对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十分重要。
一、充分认识护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护理人文精神是护士从业的精神支柱。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不仅包括护理工作者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而且包括自己对护理价值的理性追求提升。对护理学生培养的人文精神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护理事业的精神支柱,也能提高护士对其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影响并决定着护士的言行和护理质量。
2.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模式的需要。
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理解人,关怀人,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医疗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理解护理专业的价值,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学会关心病人、服务于病人,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因此,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1.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教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护理领域中互相渗透、融会,为护理添加新的文化因子,导致护理内涵的深化、护理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护理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2.注重在儿科护理操作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实验操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在操作课上,除了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包括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告知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形体语言、询问性语言等)达到护患间的沟通。
比如:为了减轻和消除患者紧张怕痛的心理,可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1岁内的以逗为主,夸其皮肤白、眼睛大、头发黑等使其家长欢心。2岁以上的男孩夸其坚强、勇敢,女孩夸其聪明、美丽。在给患儿做治疗时,应礼貌称呼患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在打针或输液、采血时,说一些鼓励性语言:“我知道你最勇敢了,你肯定会不哭的”,“小男子汉,你最坚强了,不怕痛的”等;对于一些能够合作的患儿在穿刺时,则让他们起一个榜样的作用,同时暗示、激励患儿,这样小孩子心理上能接受,就能很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此外,还应当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提供微笑服务,如主动触摸患儿、微笑面对患儿、主动表扬患儿,表达关心、体现理解、安慰、支持,使患儿有安全感。
3.开展“第二课堂”,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它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传授,而“第二课堂”的开展,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拓展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服务。因此,为了拓展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及行为,可组织护生进入幼儿园,社区,孤儿院等和幼儿亲密接触,了解幼儿的心理,提高护生和幼儿的沟通能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采取积极的措施,为护理学生顺利走上儿科临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彦锋,许正爱,刘珺秀.儿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09,30(2):114-115.
[2]吴孟芳.人文关怀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