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2012-04-29朱绍军

考试周刊 2012年78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

朱绍军

高中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渠道,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对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有如下几点心得。

1.教师的技术观需要转变

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学习与提高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技能的培养简单地等同于某些软件的操作培训,尽管学习过程中也有任务的解决,但这些任务大多是教师为每个操作步骤设计的练习题目。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演示,仔细讲解每一个步骤,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亦步亦趋地练习每一个步骤,教学方式单一、简单、重复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学习效率低下,迅速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教学,割裂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学习的联系,忽视了信息技术背后蕴涵着的丰富的科学思想、人文及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高度去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技术观,重新审视技术教育的本质。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而技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操作技术、理解技术、选择技术和管理技术四个层次,操作技术是最低层次。简单模仿的技术操作属于操作技术层次,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就是期望信息技术的培养能够逐步实现操作层面的技术——方法层面的技术——思想层面的技术的合理过渡。而只有超越简单的技能训练,深刻地理解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才能使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需要。同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始终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当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之后,要面对频繁的技术更新换代,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将其迁移到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加强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学生会感到学的都是一些跟实际差异比较大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联系不多,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看到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学过的各学科的部分知识,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以各学科知识为背景资料,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任务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良好。同时,把其他学科知识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弱化了信息技术的“技术性”,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他课程,拓宽了知识面,对于老师来说,可以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积累经验,从“技术”的权威角色中走出来,成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排头兵”。

3.分析学生的情况

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对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不盲从教师。如在计算机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他们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少数学生甚至对计算机内各个部件,如CPU、主板、显卡……的型号及规格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在课外他们常和教师谈论关于计算机的各种问题,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能(这对教师的水平也是一个挑战,光靠书本上的知识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但在课堂上他们对课本上的知识却不屑一顾,经常我行我素自搞一套,以至于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给教师上课造成不小的麻烦。但这一类“不听话”的学生,肯钻研,有创造性,其实是很有前途的,因此要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另一部分学生起初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环境影响或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再加上平时不服管,长期以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另眼看待,被认为是“差生”。这些同学由于遭受了挫折,又长期得不到认同,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他们自卑、怀疑、任性、厌学、不负责任,不相信任何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造成心理封闭。这种封闭又促使他们和周围的人产生更大的隔阂和不信任,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处于心理危机之中,对他们心理的成长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4.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困扰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我们还可以在学案中动些小心思,将任务设计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名字,如基础任务可设计成“小试牛刀”、提高任务设计成“大展身手”等,通过视觉刺激,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5.分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这个时代有所成就,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任何一个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团队的努力。因此,合作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具备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经常会进行一些大型的设计和创作,如信息集成这章教学,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网站,这个时候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针对任务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在组内给出具体的评价体系进行支持,教师和小组长经常进行督促,防止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滋生惰性。

6.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现在多数地区从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应用软件已经有所掌握,对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进入高中后,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不变的教学形式来教授差不多的内容,学生就势必感觉上课没意思。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