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63香菇品种主要特性及在辽宁本溪地区引种栽培技术要点

2012-04-29郭锐

新农民 2012年7期

郭锐

[摘要] 本溪市是辽宁省香菇生产主产区。多年来,主要cr04、cr33、937等品种为主。2006年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新引进香菇杂交种—1363号,在溪湖区经过几年的栽培技术试验,总结出技术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 香菇品种1363;主要特性;培技术要点

香菇杂交种—1363号是丹东林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孢子杂交方法培养而成的高产优质香菇新品种。1998年经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一、品种的基本特性

1.形态特征

子实体大型,单生,扁半球形,中间平顶,边缘内卷。鳞片较多,白色,边缘多,中减少。菇形好,菌盖圆整,色泽浅,不易开伞,菌肉厚且密实。盖面色泽为浅茶色至灰白色,菌盖直径通常为3-7cm,菌柄细短,菌盖比重大,菌体含水量少,商品率高且畸形菇少。抗逆性强,可以周年生产,温度适宜花菇率特高,适合袋栽压块,尤以地栽的更大些,1-3潮菇的厚菇一级品率通常可达80%以上,耐贮藏运输和脱水。缺点一是菌丝生长过程易起包;二是出菇时间相比早生种cr—04晚出菇1-2周。

2.主要生物学特性

温度:属中温型品种,比04的出菇温度下降2℃左右,在人工浸水的条件下可在25℃下出菇。在正常用种量和发菌温度的条件下,需有效积温700-800℃。该品种出菇温度5-27度,最适温度18-26℃。

空气:菌丝体生长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氧气,菌丝生长前期和中期,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阻碍菌丝生长,影响菌棒的成熟时间。延长菌龄,后期要有适度的二氧化碳浓度才利于诱发谷类的形成。出菇阶段要使优质的子实体形成需要新鲜新鲜充足空气。

光照: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适宜在较暗的光照下培养,子实体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避免直射光。

基质生长特点:香菇1363品种适宜培养基为PDA和PDA+麦麸培养基;菌丝在PDA配方培養基长势较旺,色白,爬壁良好,生长最适温度为25℃;保藏温度为4-6℃;在25℃条件下,16d可以长满1.8×18cm的试管。在木屑78%、麦麸20%、石膏1%、糖1%的原种培养基上,需要40-45d长满袋(12×24cm)或500mL的瓶。栽培种在与原种相同培养基上长满袋(17×33cm)需要50d左右。栽培原料以木屑为主,辅加麦麸和石膏。自然条件下10-20度出菇,浸水处理可在25度以下出菇,本品种积温为800度左右,比一般品种晚出1-2周,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切忌必须达到生理成熟转好色在出菇,才能达到高产稳产,其生物转化率达80-100%。

二、栽培技术要点

1.季节安排

为确保地栽香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县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宜在11月底-翌年 2月制作菌棒(一般在春节前结束),这样不但在冬季制棒气温低、气候干燥,杂菌基数少,制棒合格率可达95%以上。

2.培养料配方

杂木屑83%、麦麸14%,稻糠2%、1%石膏。每1000袋(筒袋15cm×55cm)菌棒,需要杂木屑(较干)705.5kg,麦麸136kg,石膏粉8.5kg,料水比1:0.8-1,含水量50%。

3.菌种选择

引种的菇农和生产单位,应该从选育单位或信誉好的科研院所引进种源,丹东林业科学研究所是1363品种的选育单位,经过检测与出菇试验,种性表现好。

4.菌棒制作

实践发现,1363品种制作菌棒的含水量在50%左右,培养料手握成团,落地能散即可,之风有水湿印已经偏湿。菌棒制作时做到当天拌料,尽快装袋灭菌,不能过夜。拌料要求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料拌均匀,每袋装干料0.85kg,加水后湿料为1.6-1.8kg。常压灭菌时,应尽快使料温升至100℃,保持14-16h。灭菌结束后,将料袋趁有余热一直冷却室冷却。

将已经灭菌的菌棒搬入接种室或发菌大棚,数量为2000-5000袋,将菌种及其他物品放置在菌棒堆上,然后用气雾消毒剂5-8盒(每盒40g)点燃,并用薄膜把料棒覆盖严密,尽量不要让气雾消毒剂的烟雾逸出来,同时接种空间也要用气雾消毒剂4g/立方米、点燃消毒,消毒时间3-6h。接种前先打开门窗、窗或薄膜,将接种空间的气雾散去,然后将薄膜掀开一部分,取出菌棒,放在敞开的接种台上,打孔、塞菌种、套袋,要求速度要快,相互配合,特别是打孔与塞菌种。一般1人打孔,3人塞菌种。接种应避开1d的高温期,可提高成活率。

5.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料袋置于自然室温,避光通风的条件下培养。由于接种时气温较低,发菌管理的重点为温度调控。前期温度低,以增温、保温为重点,后期气温高,要防高温引起烧菌。抢温接种为菌棒在没有完全冷却(30℃)时就进行接种。密集排放为接种后呈一字形墙式集中排放,高12层-14层,然后盖上薄膜和麻袋等保温。当菌圈相连时,气温升高至18-20℃,要撤去薄膜,改井型堆,高8-10层增加通气时间。菌丝满袋进行第二次增氧,刺孔后注意观察堆温,若堆温过高,要进一步散堆,加强通风。5月中旬,菌棒变软,局部出现红褐色,标志着菌棒已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即可进行排场,出菇管理。

6.转色期管理

必须掌握菌筒菌丝体膨胀瘤状物占整个袋面2/3,手握瘤状有弹性和松软感,袋壁出现少许棕褐色分泌物时才能进行,此时,菌筒已经达到生理成熟,可适时安排排场、脱袋。脱袋时,尽可能避免损伤和减少振动量。

7.出菇期管理

要想法催蕾,主要采用拉大温差和振动2个措施。除大热天和闷热潮湿天气外,白天将菇床薄膜盖好,午夜后气温下降时,揭去薄膜,利用夜间温度自然下降的有利条件,结合喷一次冷水,可将昼夜温差拉大,经过连续3-5d的昼夜温差刺激,就可形成原基,或采用拍打振动菌棒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强度。一潮菇采收后减少喷水量,延长通风时间,让菌筒休养生息,重新长出白色菌丝时再催蕾。7—8月份高温期间应以养菌为主,否则损伤菌丝,易引起烂筒。

8.采摘加工

子实体于6-8分成熟(即菌膜已经破裂,菌盖少许内卷)时为宜,气温高,易开伞,要求早晚各采摘1次。残留在菌筒上的根要及时清除干净,采下的菇要及时销售或运到冷库预冷,加工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