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同春,记忆里的河套王

2012-04-29牛之问

当代人 2012年7期
关键词:河套皮毛邢台

牛之问

秋高气爽,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一条弯弯曲曲的泥泞小路通向深处,路两侧是密不透风的红高粱。在张国平先生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被包裹在青纱帐里的邢台县东石门村。

在东石门村大街中部路南,有一处破败的老宅大院,临街是青石铺路、只剩下大门两侧的青石门垛,正对路北一面带瓦檐的青砖影壁,瓦上长满杂草。院落早巳改变原来的布局,靠街边是一座二层小楼的小院,新大门面西朝东,门前一块空地,正对一面青砖老墙。空地是一座厢房,如今老墙成了院落的外墙。这处大院,点点滴滴,就连记忆都要消失了。

这个快要彻底风化掉的老宅大院,是故乡邢台留给王同春的唯一念想儿。随着岁月的流逝,只有瓦檐上的一蓬杂草在风中摇曳,隐约记得从这里走出去的大西北的土皇帝,那个把整个人生和伟业都抛在大西北的邢台大汉。

河套王的传奇人生

邢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治水名人,一个是古代的郭守敬,一个是近代的王同春。王同春不是科学家,却是名垂青史的治水专家。清末民初,王同春在西北拥有五原、临河、安北三县的巴彦淖尔大片地区,拥有数十条河渠、200.07万顷土地、70个牛犋(村庄),拥有数千家丁、数万民工和佃户,是名副其实的“河套王”。全盛时期,他年收粮食23万余石,年收租银17万两,饲养耕牛1000余头、奶牛2100余头、骡马1700余匹、羊12万余只、骆驼500多峰。在黄河后套及整个绥西地区,他的财产无人可与匹敌。他开拓了后套地区,捐建了五原县城,引来数以万计的晋、冀、陕等省汉族移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传说在他手中神奇变为实现。

王同春,字浚川,小名进财,邢台县东石门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卒。王同春幼年时因害痘左眼失明,村里人都叫他瞎进财或瞎老一。由于家境贫寒,王同春8岁时曾随父投奔在宁夏蹬口开设皮毛作坊的伯父王成。王成制作车马皮具,与蒙古人交易,生意红火,因为没有后代,王同春被收为嗣子。

从黄河到五加河,叫做后套。这块地方,南北四百余里,东西六七百里,是蒙古民族游牧的地方,清朝时期,逐渐有汉人到这里捕鱼种植。王同春来到磴口的第5年,在河套东部一个叫张振达的地商所开办的“万德源商号”当了修建水渠的工人。当地人管这个职业叫“渠工”。由于王同春身强力壮,聪敏剽悍,挖渠技术娴熟干练,两年后,被地商郭大义所看中,从众多的渠工中脱颖而出,正式当了渠头。

清光绪六年(1881年)夏天,29岁的王同春学会了蒙语,租下三合庙喇嘛的一块荒地独自垦殖。但在浇水的问题上和郭大义的儿子发生争执,于是,王同春辞去郭大义的渠头,在老郭渠以北自行开渠。

王同春历经了人生最艰难的8年光景,终于开成了义和渠。

这也是他在河套地区修建的第一条灌溉水渠。此后,他的水利事业便一发而不可收。

由于没有文化,没有先进的测绘工具,王同春就靠目测,白天用长杆挂上水斗测量,夜间则点上香火观察。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躺在地上观测,头朝进水方向,脚朝出水方向,仅凭目测观察地势高低和水的流向。

王同春依靠过硬的开渠技术,先后在后套地区自行开凿大渠5条、支渠270多道,总长度超过4000多公里,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000余顷。他熟谙地理,精通水性,当地人对他非常崇拜。一次他指着一块地说:“尺下必有水。”众人不信,挖掘一尺深,果然出水了。众人很惊讶,问他原因,他说:“你们看,地鼠穿穴翻出来的土是湿的,这不是很好的证据吗?”

平时下雨天人都要往家跑,躲风避雨,可是王同春越下雨越往外面跑,冒着大雨观察水的流向,为开渠积累资料。就这样,他开的渠条条通畅,能灌能排,他还利用“水经三弯势必急”的规律,有意在开渠时增加几道弯以提高水的流速,解决了渠水在平原上由于落差小而流通不畅的问题。

在后套地区,他以精通疏浚闻名四方。当地农民对他十分信赖,河套人都争着找他挖渠,河套地区的十几道灌渠都留下他的足迹。对这个民间治水的土专家,当地人尊称为河神,又被叫做独眼龙王。王同春在兴办水利开发后套的过程中,他的家境迅速富足起来。

从1891年到1902年,晋、察、冀、陕等地遭遇大旱,王同春先后4次共调出粮食95000余石到各省救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布政使带兵过后套赴京勤王,王同春为数万军队筹备粮饷,制办军衣,全力支持义和团反帝运动。

王同春是河套地区赫赫有名的人物,民国初年,当时的水利部长张謇聘他为治淮工程顾问,冯玉祥、傅作义、阎锡山等民国大员对他礼遇有加。

民国十四年(1925),冯玉祥率国民军至张家口,邀请当时已经七十三岁的王同春前往商议开发西北的办法。次年国民军开至后套,石友三设总署于五原,接收各渠道,邀请王同春督军土浚渠垦田,整修道路。五月,王同春奉命协助冯军督察水利。六月,王同春在黄河督修水口,因中暑得病,返家后一病不起,二十八日逝世,葬于五原城东门外,享年74岁。王同春病逝,五原举城哀悼,民众感念他的恩德,在墓前集资修缮了四大股庙,庙里供奉着景德镇烧制的王同春半身瓷像。王同春用玻璃棺盛殓,陪葬那杆长年携带的长烟袋。

以后每年是日,群众演戏三天表示祭奠。

王同春的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和《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北京大学教授、地理学家侯仁之曾对王同春开发黄河后套的事业给予很高的评价。

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禹贡半月刊》上发表《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称王同春为“民族的伟人”。

1935年,著名作家冰心访问绥远,写有《二老财》一文,在文中,冰心称王同春为“河套民族英雄”“河套无冠帝王”。

1947年《王同春开发河套记》被选入全国高级小学通用教材《国语》第一册。

顺德皮毛业与王同春

王同春的祖上本来十分富有,他祖父时,在太行山有数处山庄,家中养有骡马百余头,依此进行商业贩运,往来于顺德府(今邢台市)、彰德府(今安阳市)、汉口(今湖北武汉)、浦口(今江苏浦口市)、天津及北京之间,以驮运方式迎送商贾巨宦。他的三叔王斌,善于使用驮轿,跋山涉水,相当安全。一时“王家驮轿”名扬江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王家驮轿多在浦口为太平军所劫。王家家道中落,到王同春年幼时已相当贫寒。

顺德府自明朝开始就有经营皮毛的习俗,城西石门村一带不少人在城内经营车马皮具的作坊。清咸丰年间,王同春的伯父王成和几个同乡远到宁夏蹬口和内蒙包头开设皮毛作坊,之后同乡去西北投奔王成者渐多。

清同治五年(1866年),年仅15岁的王同春伙同乡亲再次远走宁夏投奔伯父王成。次年,因年少伤人逃到包头西山咀子居住,从此开始了治水垦荒的传奇生涯。王同春发迹后,大批邢台同乡沿着王同春走过的西口——山西杀虎口,到西北谋生。王同春出手阔绰,对于投奔他的邢台人,热情招待,安排食宿,然后赠送给上百亩甚至上千亩的田地,让他们成为二地主。从而成为王同春的嫡系,为他效力。由此,王同春的势力越来越大。河套地区原是蒙古人放牧牲畜的原始牧场,是皮毛原料的盛产地,这样,因为王同春的关系,皮毛商人打通了西北地区与内地顺德皮毛市场的贸易通道。

王同春在五原设立“隆兴长”商号,经营皮毛、粮食、生活用品,“隆兴长”成为河套经济中心和开发后套水利的指导中心。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是西北与内地的重要关口,更是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前几年热播电视剧中的“走西口”,即是杀虎口,民间俗语称“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走出杀虎口,就是人烟稀少、荒凉无际的关外了。

历史上,顺德府翻越太行山到山西的官道有三条,一是通过宋家庄川马岭关抵达乐平(今昔阳县),二是通过将军墓川黄榆岭关抵达乐平,三是通过浆水川的支锅岭关抵达和顺,另外一条是通过路罗川白岸的英谈路家骡马古栈道抵达和顺与辽县(今左权县),这是一条私家大道。

皮毛商人雇用大批骡马和骆驼,经过通往山西和顺的“支锅岭关”和通往山西乐平(今昔阳县)的“黄榆岭关”以及“马岭关”,出入杀虎口关,往返于陕甘宁、包头、河套、内蒙与邢台之间。他们驮走邢台所产土布和汴绸等丝棉织品,换回大量贵重皮毛。而英谈路家老财路老海则从陕甘宁地区和蒙古购进大批骡马和驼队,经河西走廊在杀虎口或张家口入关,皮毛在顺德府加工成品,销往大江南北,西北品种优良的骡马则销往内地。

邢台皮毛市场在鼎盛时期的年交易额,达到1500万两白银,其中熟皮300万两。生皮收购除少数产于本地外,绝大多数产于陕、甘、宁、青、冀、鲁、晋、蒙等广大地区。邢台的皮毛业货源主要来自西北的包头、内蒙、河西走廊及青海一带,其中包括王同春控制的后套地区。

邢台城西东石门村附近的村庄,乡民多从事皮毛贸易活动,贫困人家的孩子为获得一技之长,年纪轻轻或进城在皮毛作坊当学徒,或跟随大人远走西北,贩运皮毛原料,甚至通过王氏家族的关系在西北的皮店当学徒。

据现年89岁的西高村村民梁宪令回忆,民国初年包头有20多家皮店,最早的皮店是山西人开设的“广兴西”号皮店,邢台人开设有4家皮店,分别是“玉珍号”“永兴号”“德盛祥”和“利生玉”皮店,其中“利生玉”是包头最大的皮店,大小伙计有近百人。“利生玉”有5家分柜,分别位于包头、五原、特拉沟、杨七寨和后山,共5个“记”,总号老柜先在五原县前山咀,后迁到包头,特拉沟是“善记”,杨七寨是“积记”。“利生玉”东家是王同春同乡、邢台大石头庄的胡瓒廷,领事掌柜是同族兄弟胡文秀。皮店安装有电话,可由包头直接打到五原县前山咀。胡瓒廷经常骑一匹白马,他在自马前照过一帧高一米的照片,高悬在大厅内,照片上写有“立志创业西北”几个大宇。全盛时期,“利生玉”皮店曾买断包头所有的兔皮和山羊板皮,垄断了所有的京津皮毛商人,皮店每年在北京印制上万张纸质宣传单,在西北地区广为张贴。“利生玉”仅包头一地的皮店就有3个账房先生,负责账目管理,4个厨师负责皮毛客商的饮食工作。“利生玉”的发展,与王氏家族有极大关系,作为同乡,胡瓒廷与王同春的六儿子王英两人年龄接近,来往密切,无论“利生玉”皮店赔多少,蒙疆银行都借王英的名声,放给胡瓒廷大宗贷款,保证资金运转,从而促进了皮店的发展。可惜胡瓒廷壮志未酬,40多岁就因肝疾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谁人评说身后事

王同春在表面巨大成功和光艳花环的笼罩下,其背后隐藏有许多艰辛与坎坷。他生性良善,做事干练,脾气却暴戾,为开渠先后数次诉讼、5次坐牢,牢狱生活长达11年之久。他不屈服于外国势力,也遭到清政府打压,不得已将渠田归公。在清政府的高压下,他被迫解散家丁,这些家丁沦为分散在各地的土匪流寇,给民国初年的西北造成极大混乱。

在邢台人眼里,王同春是个被岁月和历史淹没的人物,犹如包裹在在青纱帐里的东石门村。在一个巷子深处的小院子里,我们见到了王同春的堂孙王金祥。王金祥小名文生,现年77岁。王金祥的祖父王秀春与王同春是叔伯兄弟,王秀春的太祖父王斌与王同春的父亲王杰是同胞兄弟,其中王成是老大,王杰是老二,王斌是老三。据他回忆,王同春身高近2米,进出门需低头。王同春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子女中属女儿最强悍,人称“二老财”,被冰心誉为名震大西北的“女英雄”“后套的穆桂英”。

邢台县有三个石门村,按方位分别是东石门、西石门、中石门和南石门,唯独没有北石门。王同春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他安置投奔他的邢台人,对乡亲尤为优厚,并计划为东石门王姓族人修建一座庄园,命名为北石门。因诸多因素,他为族人修建庄园的计划被迫搁置。在蒙古五原,王同春虽然富可敌国,但是并不注重营造宅邸,他住的院落都是平平常常的土房子,这点在冰心的作品中可以证实。北方人恋家念旧,也许是他的邢台情结所致,他把西北当作他的人生客栈,从未想在那里扎根,遗憾的是他永远长眠在他奉献了一生的大西北,最终没能魂归故里。

王同春改变了黄河后套地区,促进了邢台皮毛业的辉煌,他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给邢台皮毛业的历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河套皮毛邢台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字母浓汤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游邢台动物园
近代晋陕移民与“河套”内涵变迁
先看皮毛
关于加快邢台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河套灌区:兴水利强基础 惠民生促和谐
河套灌区试用无人机获取作物需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