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园:科技引擎让文化飞得更高
2012-04-29谢槿汐
谢槿汐
继科技、教育之后,文化正成为海淀又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五年内高新技术支撑的海淀区文创项目将占七成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徐徐展开的表现中国文化历史的“画卷”深深刻进了全世界几十亿观众的记忆里。国内外观众在被感动的同时也记住了制作公司的名字——“水晶石”,一家来自海淀科技园区的企业。
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2010年水晶石成功完成了100余个世博会相关项目,中国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及“网上世博会”等明星项目深受国内外好评。眼下,水晶石又凭借自身实力幸运地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
北京奥组委一位负责人说:“透过水晶石,人们看到了海淀科技园区的文化创意发展实力,未来这里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航母”。
海淀文创占全市半壁江山
在“水晶石”利用最先进科技手段展现的文化作品中,参观者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科技”与“文化”水乳交融的惊喜体验。而这种“科技味儿”与“文化风”的交相辉映,正是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所在。
海淀是中关村的发祥地,受科技创新氛围的浸染,海淀文化创意产业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科技烙印。
网络服务、软件服务、动漫游戏企业,最早都是在海淀聚集,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成为海淀文创产业的核心。
最初,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与文化并无紧密关联。例如已被外界熟知的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民营企业,在创建之初,主要是做建筑效果图,此后逐渐涉足文化领域,通过科技手段传播文化产品。最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视觉效果震撼的水墨长卷《千里江山图》让水晶石公司一夜成名,成为文化领域的一颗新星。
像水晶石一样,海淀众多企业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发展方向,几乎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从技术企业向文化企业的转身。百度、新浪、搜狐、汉王科技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达到了传播文化的目的。
正是凭借科技创新这台马力十足的新引擎,海淀区占据了文化产业的高端环节,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遥遥领先。
截至2011年,海淀区文创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市增速,总产值和多个细分行业产值在北京市各区县中均位列第一。
2011年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近三成,占到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近五成,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业、辅助服务和广告会展业四大行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2011年1月至11月,海淀地区规模以上文创产业2476家,实现收入达到2733.1亿元。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397家,实现收入2214.0亿元。
“园区模式”的秘密
对于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有权威人士评论说,“这是个必然的结果”。因为,海淀在北京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在三年前启动了文化创意产业行动计划。海淀有北大、清华、人大等几十所著名大学做后盾,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资料显示,行动计划启动当年,海淀科技园区以不到全市20%的从业人员,创造出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近50%的增加值!
如果有核心秘密的话,那就是“园区模式”,助推着海淀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
中关村创意先导基地、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三家海淀园区陆续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此外,海淀区还在2010年认定了768设计产业园、中海动漫孵化基地、五棵松文化休闲区、东升科技园等一批独具区域特色和影响力并快速崛起的新兴园区为区级集聚区,并大力推动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带、甘家口建筑工业设计带等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发展。
位于三环北太平庄段的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内,几座灰色的大楼悄然间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新影动漫文化城。
“原来的老厂房拆掉了,腾出来大约100亩土地重新规划建设,全部用来发展动漫产业。”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
新影动漫文化城是海淀区“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北太平庄地区汇集了中影集团总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新影集团、电影频道等我国电影界的产业、技术领军机构,影视资源之丰富,其它地区无可比拟。
但影视机构的自然聚集,此前并未形成促进地区发展的合力。“基本上是各开展各的业务,横向的合作并不多。”
近两年,恰逢新影集团、北影厂、洗印厂等对厂区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海淀区抓住契机,利用政策杠杆,引导、促进,整合资源,联合企业共同打造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功能区。“现在初步定位为中国影视商业中心,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把这一带建设成为以影视传媒总部、影视人才培养、影视后期制作、影视投融资和展示交易为主的高端影视产业功能区。”海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寸土寸金的海淀,对既有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扩大着文化产业的版图。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由于经营困难,厂房几近荒废。政府引导,国企转型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充满艺术气息、聚集高端设计产业的768文化创意产业园。
海淀东升乡科技园,其前身是乡镇企业留下的“烂尾楼”,经过重新规划设计,这里将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教育科研基地……
通过整合资源,海淀区正逐步形成以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中关村软件园、北太平庄数字影视基地、768创意设计基地等为代表的、“一道五园三基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
如何把“创意”向产业转化
“创意”在海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是如何把“创意”向产业转化,经过20年的发展,海淀科技园区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转化促进模式。于是,借鉴园区模式,海淀开始“干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专项资金、孵化器、产业联盟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早在2004年,海淀区就确立了“发挥海淀科技文化结合优势,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的发展目标;2005年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2008年,成立了海淀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的文化创意产业;2009年,出台了《建设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1)》。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健全和完善了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政策先行后面紧接着的是政府配套资金。从2009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拿出1个亿设立海淀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扶持、配套支持、贷款贴息、评优奖励等方式,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两年多来,已经累计支持219个文创项目,支持资金1.9亿元,资金的带动和放大效应达到10倍。
除了注重項目的经济效益外,项目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公益性同等重要。海淀区拨付资金,连续扶持了北京银河梦影视公司拍摄《隐形的翅膀》和《我的少女时代》两部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青春励志影片,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百花奖”和“华表奖”。
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海淀区目前正在酝酿更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将借鉴中关村的“1+6”政策,在人才引进、文化产业融资、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出台若干个细化的配套政策,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政策链条,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文化融合科技,科技“再造”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海淀绘就了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蓝图——
“十二五”末,海淀高新技术支撑的文化创意项目将占全区文创项目的70%;重点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500家;新兴文化业态实现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提高到1/2以上;海淀将成为影响全球、领航全国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