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牢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2012-04-29张自然
张自然
上半年,首都经济实现转中趋稳实属不易。但也要看到,转型发展进程中新动力的培育还需长期过程。因此必须坚持转中求稳、稳中求进、以进保稳取向,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稳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审议了市发改委主任张工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上半年主要指标符合
主动调控预期
《报告》说,今年以来,全市坚持主动调控取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呈现出转中趋稳、稳中求进态势,符合主动调控预期。但稳增长形势依然严峻,保稳定任务较繁重,实现全年目标还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报告》指出上半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一是多措促稳成效显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转中趋稳态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继续处于合理增长空间。产业走势趋稳。新增产能陆续释放。需求支撑缓中趋稳。投资结构更趋优化。价格走势稳中趋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由年初的4.8%回落至3.5%,6月当月回落至2.6%。就业形势平稳。居民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调整转型不断深入,内生增长格局加速形成
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态势明显。知识经济加快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1-5月份企业总收入增长29.2%,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49%。文化融合发展趋势显现。1-5月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长10.2%,文化艺术类企业收入增长27%。文化与设计、旅游、商贸、信息领域加速融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产业高端化和集约化程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1—5月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增长12.8%。制造业继续向高端化方向升级。农业增速创近年新高。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4.7%。绿色经济特征更加明显。能源消耗强度进一步降低,一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4.2%。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6%。重点园区集约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1—5月,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收入增长22.2%。存量调整和增量集聚步伐加快。企业积极培育新优势。央地合作持续深入。外资总部实体化程度明显提高。本市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8.5%和16.1%。工商登记新设企业集团和基金类企业分别增长18.8%和36.7%。
三是重点地区加快建设,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产业高地加快构建。北部产业带收入增长24%。中关村新创科技型企业2000余家。金融街17个置换项目推进。CBD核心区项目加紧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商务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临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重大项目和国家级文化会展项目加快建设。通州新城核心区标志工程加紧建设。新首钢重大项目前期和土地开发工作加紧进行。怀柔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中科院科教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城南行动三年计划成效明显,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编制。跨区域大通道工程建设有序实施,南海子郊野公园二期加快推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态势良好。生态涵养区后发优势开始显现。新农村及重点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沟域经济富民功能不断提升。
四是重大任务加紧落实,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重点领域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9.1%。25万亩平原地区造林春节任务超额完成,平谷、密云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加快推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北京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展开。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面推进。能源运行和生活必需品两条保障线工作不断加强,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是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快,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供应保障房用地429公顷,实现竣工5.6万套。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城乡统一的促进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效能不断提升。继续加强低收入家庭救助和弱势群体帮扶。
《报告》说,上半年,在外部环境异常复杂、市场需求放缓影响与本市转型调整进程叠加背景下,首都经济实现转中趋稳实属不易。但也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转型发展进程中新动力的培育还需长期过程。因此必须坚持转中求稳、稳中求进、以进保稳取向,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稳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需关注的三个主要問题:一是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稳固。二是企业经营效益有所回落。三是财政和建设资金平衡难度较大。
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报告》说,下半年,全市上下要抓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坚持落实主动调控措施不动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不放松、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懈怠;树立“决战三季度、决胜四季度”的意识和决心,按照转中求稳、稳中求进、以进保稳的原则,全力保持首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报告》指出为努力完成全年计划任务,要重点开展六大方面工作。
一是以稳增长为重点,确保全年计划任务完成
《报告》说,要抓好政策机遇,在紧运行条件下,继续加强经济综合调度,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年度重大任务和稳增长措施落实。
加快研究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研究出台贯彻国务院稳增长及鼓励民间投资细则的相关意见。积极申请中关村新试点政策并延长“1+6”政策期限,继续提升中关村代办转让市场容量,推动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落地。出台并落实保障全市工业平稳发展的若干措施。
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要向基础设施、保障房、发展薄弱地区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端产业及新兴功能区域。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土地供应。保障重点工程、重点园区、在建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适当增加商业用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支持自住型、改善型住房需求,继续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实施好居民家庭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园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公租房。全面完成保障房建设年度任务。拓宽融资渠道。用好企业委托贷款和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开展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业务。出台民间投资进入重点领域实施细则,在轨道交通、给排水、能源、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实施引入民间资本的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国有企业重组。
推进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吸引新型业态和高端品牌进京发展。系统研究在新形势下推动本市商业业态升级、商家激励、促进信用消费等政策意见。加快保障房建设入市和配租配售步伐,带动和延伸住房相关消费。支持汽车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研究促进二手车交易和提前报废老旧车鼓励政策,支持汽车租赁等企业加快旧机动车更新。继续举办购物季等市场营销活动,繁荣活跃消费市场。研究电子发票等促进政策,加快网络消费、信用消费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在新城、重点镇布局品牌连锁商业设施,扩大郊区消费。完善72小时过境免签配套政策,扩大外来消费。
二是以创新为动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报告》说,要集聚创新要素,发挥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本市,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或参与攻关任务。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和标准创新试点,鼓励风投、私募股权投资向创新技术前端转移。安排运作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100亿元统筹资金及电子信息等11支创投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品、重大技术装备首购订购、应用推广力度。
加速积蓄文化创新势能。引导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商业融合发展。推进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将中关村优惠政策向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延伸。制定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文化产业政策意见,加快首都核心演艺区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好100亿元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内容供应、交易环节和传播平台,依托重大活动,培育效果持久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重组。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向城南、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重点新城及农村地区辐射,推动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积极推进中轴线、大运河申遗工作。
三是以高端发展为方向,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报告》说,要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推进重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升级。
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继续落实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确保营业税改增值税前后平稳过渡。加快集中签约项目落地。丰富金融业态。提升旅游会展产业支柱作用。打造主題商务楼宇,引导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本市企业为国家重大产业项目提供技术、装备支持和服务。加强液晶显示等产业技术研发。着力打造地铁装备、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板块。大力推进本市信息产业板块发展。继续推进数字电视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推进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功能区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成熟区域开发建设步伐。支持中关村科学城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未来科技城央企研发机构入驻步伐和配套基础设施尽早运营。加大南部高端制造业产业带与北部研发产业带互动力度。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向更高层级发展。抓好CBD核心区重点地块开发建设。强化金融街高端金融配套服务功能。推动临空经济区通关机制和文化贸易创新。加快通州商务核心区等重点功能区开发进度。提升丽泽金融商务区对新兴金融机构落地承载能力。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和产业转型步伐。推进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重点项目建设。
创新产业发展政策与支持方式。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合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研究将跨国公司总部政策扩展至民资、侨资企业总部的相关政策。更加关注和服务好“央源”、“地源”、|“民源”、“外源”,吸引各类市场主体深度参与首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四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说,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
提高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施节能惠民。加大对绿色消费促进力度。鼓励公共设施优先利用新能源、节能节水产品。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工作。继续实施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鼓励节能环保型产业发展。全力改善空气质量。建立PM2.5和臭氧监测系统,完成2万户城非文保区小煤炉清洁改造和1200蒸吨过滤清洁能源改造。关停11条建筑渣土烧结砖生产线和50余家高污染企业。打造靓丽清新生态环境。完成25万亩平原造林任务,全面完成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启大尺度城市森林及城市休闲公园建设,新增城市绿地1000公顷。增强垃圾处理能力。继续开展永定河等三大流域生态治理。
五是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着眼点,拓展发展新空间
《报告》说,要继续优化城区,提升薄弱地区,带动郊区及周边地区,完善合作双赢机制,拓展发展腹地。
增强薄弱地区自主增长能力。全面完成城南行动三年计划,加紧出台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北京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建成一批重大工程。深入落实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年度计划,推进门头沟、新首钢地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建成园博湖和园博园湿地,实现永定河城市核心段系统治理。加快重大交通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城和重点镇功能化发展。积极落实通州新城行动计划。鼓励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疏解拓展。启动通州等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建设,提升新城供水安全水平。出台促进重点镇发展意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小城镇开发。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沟域。推进与周边区域共赢发展。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谋划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圈。进一步增强首都的科技、资本、人才、服务等要素的辐射能力,鼓励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在周边转化。研究一体化的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完善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
六是以和谐发展为落脚点,增强城市服务民生功能
《报告》说,要加大民生投入,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提高居民幸福感。
积极做好居民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严格落实城乡“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家庭资源价格调整后的优惠政策。继续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和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惠民任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抓好医改方案落实,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相关工作。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目标。推动一批社会办医、办学、养老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提升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水平。集中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改造和排险消隐工程,重点治理城市积涝点、给排水管线、老旧地下管网和道路桥梁、险库险渠等隐患,提升重点区域防汛抗灾功能,加大灾区恢复重建支持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好城市运行保障。加快能源通道建设。完善社区菜站及超市体系,保障市场供应。巩固交通拥堵治理成效。打通一批微循环道路,继续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
市人大财经委提出
三条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财经委审议认为,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总体上正常平稳,符合主动调控预期。同时,市人大财经委指出,全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政府及其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认真积极应对,妥善加以解决。
市人大财经委对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着重提出三条审议意见和建议:
一是科学判断当前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目标
要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调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认真分析首都发展基本规律,把握好新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统筹做好下半年工作,努力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任务,实现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二是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提升发展的質量效益水平。立足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板块,加速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利用好“1+6”先行先试政策,有效发挥科技和文化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优先满足促进消费、保障民生、关系长远战略等领域的投资需求。重点促进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休闲、养老保健等领域消费。
三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推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形成,继续抓好价格调控,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下大力气构建完备的安全食品供应体系和现代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维护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全面落实好各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促进首都空气质量有效改善。持续推进中心城交通拥堵治理,有效缓解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状况。要加强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能力。要继续完善住房等保障体系建设,抓好保障房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努力让首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