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虽有知遇之恩 难敌民族大义

2012-04-29整理/赵赓

文史月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杜月笙汪精卫蒋介石

整理/赵赓

一、日本近卫首相的两份声明

1937年7月10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陶希圣,应蒋介石邀请,离开炮火连天的北平,乘火车南下,赴庐山参加谈话会。

7月17日,蒋介石在茶话会上,发表了一通表明中国“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战”的立场的讲话。会后,蒋介石单独召见陶希圣,说:“陶先生在北平做得很好,实乃不可或缺的国之栋梁,不知可否愿意走出燕园,来指教我蒋某人治国平天下呐?”

陶希圣便辞去北京大学教授之职,来到南京,加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五组,专事国际宣传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特别是12月南京沦陷之后,国民政府内部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势力,蒋介石主张武力抵抗,而汪精卫则倾向“和谈”。

当时社会上的许多学者也倾向和谈。主和派成立了一个“低调俱乐部”。

所谓“低调”,是相对于抗战的“高调”而言的,里面的成员多半都是一些学者。

“低调俱乐部”成员、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胡适就曾向蒋介石进言说:“中国和日本人打仗,军事力量还没有成熟,是不是可以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人和谈?”

在国民政府里面,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和谈也是一个途径。国民党副总裁、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国民参政会会长汪精卫就曾多次劝说蒋介石与日本和谈,说:“我们要保卫我们的领土,固然不能向日本人示弱,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另辟一个途径,因为打仗的结果还是要和谈,国家已到这种地步,不能再打下去了,把国家的命运当儿戏地断送了,我们怎么能对得起后代子孙。所以‘和是战争的一个手段。”

蒋介石没有采纳汪精卫的意见。

一次,蒋介石宴请胡适,邀请的客人还有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以及陶希圣、高宗武等。

胡适再次跟蒋介石提出,应该派高宗武去跟日本人谈判,他跟日本的关系很好,而且很能干。

胡适的话起了作用。7月31日,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召见高宗武。高宗武,浙江乐清人,1905年出生,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曾经留学日本九年,是个日本通,在日本的朋友也很多。

1938年2月,高宗武受蒋介石之命,辞掉外交部的工作,来到香港,开始跟日本人接触,搜集一些日本人的情报。

在这期间,日本近卫首相对中国政府发表了两次声明。

第一次是在1938年1月16日,也就是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武汉之后,声明主要的内容是说今后不再与蒋介石政府谈判。

就是因为这个说明,造成了双方的决裂。

第二次声明的内容是说,他们希望重庆政府重新组织,如果重新改组的话,他们愿意继续谈判。

近卫的两次声明皆暗示汪精卫,日方坚持“扶汪排蒋”的方针,想要跟他谈判。于是汪精卫就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高宗武在香港期间,私自去了一趟日本。他在东京见到了不少军界和政界的首脑人物,甚至还见到了日本的首相,也见到了他们的参谋次长。日本方面提出,近卫首相的第一次宣言已经发出了,既然是堂堂首相发布的,也就不可能再反悔,所以日本方面没法跟蒋介石谈了。如果要跟重庆谈的话,必须要由另外一个人代表。他们认为汪精卫是最合适的。

高宗武就把这些材料带回香港,交给他的助手董道明送到重庆,先给周佛海、陈布雷他们看,然后呈给了蒋介石。

汪精卫也看到了,他大吃一惊——日本人居然直接提出来让他出面谈判,这势必引起蒋介石的猜疑,使得蒋介石跟他进一步对立。于是,他当即当众表示,绝不与日本人私自来往,要谈判必须通过蒋先生。

日本人为什么选汪精卫呢?第一,因为汪精卫是国民党二把手;第二,既然日本选择不跟蒋介石谈,那第二人选就很自然地落在了汪精卫的身上;第三,他们也有情报,知道汪精卫是主和的。因此他们把汪精卫定为他们谈判的对象。

在汪精卫看来,既然在国民党现存的体制之内,他的主张不被采纳,那就干脆孤注一掷,离开中央政府,到体制之外打出自己的旗帜,公开跟日本人和谈。

然而,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又决定他要离开国民党、离开国民党中央政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备。

二、蒋介石派人刺杀汪精卫,汪精卫铁心投靠日本人

1938年11月,已成为汪精卫集团重要成员的高宗武与梅思平(时任国民党中央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代表汪精卫来到上海,与日本军方代表影佐祯昭、今井武夫谈判并签订了“重光堂协议”——《日汪协议》等投降卖国文件。

在签订条约期间,他们制订了一个汪精卫出走的方案,基本内容是:在12月底,汪精卫离开重庆,脱离蒋介石,经昆明到达越南河内;他一到河内,日本近卫首相就发表一个声明,来呼应汪精卫这一派人来到河内的活动;然后,汪精卫再发表一个东西,来呼应近卫的声明。

按照预订计划,周佛海于12月5日首先飞抵昆明。汪精卫则于12月18日,借口外出讲演,秘密出逃,冒险飞往昆明。19日,汪精卫又从昆明飞抵河内。跟汪精卫一起走的人包括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还有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和几个亲戚。

蒋介石闻讯,大为震惊,先是掷杯怒骂汪精卫:“汪之所为,害己害敌、害国害党,其罪非浅。此贼不可救药矣,多行不义必自毙也。”而后又跺脚叱骂陶希圣:“娘希匹,陶希圣负我,陶希圣负我……”

汪精卫一伙到了河内的第三天,即12月22日,按照私下的约定,日本近卫首相再次发表了一个声明,这就是近卫的第三次对华声明,提出“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其大致的内容有三点:一是善邻友好,二是共同反共,三是经济提携。

汪精卫收到近卫这个声明后,于12月29日,以致国民党中央党部蒋总裁暨中央执监委电(即“艳电”)的方式,呼应近卫的第三个声明。

汪精卫在“艳电”中,提出“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要中国共产党“彻底抛弃其组织及宣传,并取消其边区政府及军队之特殊组织”。

至此,汪精卫集团降日反共、甘当汉奸卖国贼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汪精卫脱离重庆逃往河内后,便把高宗武从香港叫到河内来,细谈将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过去,汪精卫凡是碰到什么不顺利的事情,总习惯跑到巴黎去。跟蒋介石意见不合,或是遇到对他不利的其他一些事件,他就到法国去。汪精卫逃到河内后,蒋介石派谷正鼎,带了护照、外交部长,还带了盘缠,说:“你还是到欧洲去一趟,将来你还是可以回来为政府服务。”

3月21日凌晨,蒋介石指使军统局特务到河内去刺杀汪精卫,乱枪之下把汪精卫的亲信,也是他秘书的曾仲鸣打死,曾的太太受伤。

这一枪下来,汪精卫才恍然大悟,原来蒋介石是假惺惺地派谷正鼎来河内慰问,其真正目的是来侦察他下榻的住处,以便下毒手除掉他。于是汪精卫很愤怒,他认为蒋介石在耍两手花样,一方面劝他去欧洲,一方面派人来杀他。尤其陈璧君更为愤怒,说重庆对他们下这样的杀手,不能再信任蒋介石。于是,汪精卫就铁了心投降日本。

三、汪精卫不听劝阻,来到了日本人控制的上海

和蒋介石彻底决裂之后,汪精卫积极开展自己的“和平运动”——先是大张旗鼓地鼓吹“中日亲善”,与日本抛出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遥相呼应;继而派得力亲信高宗武秘密出访东京,寻求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支持。

1939年5月,眼看时机日渐成熟,汪精卫遂召集一伙追随者开了个会,宣布:“日本对我们从事的革命事业大加赞赏,因此我准备把工作重心转移上海,重新建立新的国民政府……我们这是在救国,只不过走的是一条‘曲线路径而已……”

在这中间,陶希圣是持反对意见的,深知此举是汉奸之举。然而,他尽管徘徊、犹豫,但架不住汪精卫夫妇的“盛情”,最终还是跟着汪精卫跳进了火坑。

早在河内发生枪击血案时,日本政府怕汪精卫动摇,马上就派了影佐祯昭几个军官到河内来营救汪精卫,劝汪精卫离开河内到上海去。

高宗武是头一个反对汪精卫去上海的,说:“如果要在重庆体制之外跟日本人谈和,地点不能够在日本人控制的区域之内,这样的话就完全没有行动自由了。你可以去香港,你可以去任何一个地方,但你不应该到上海去。”

可是汪精卫去意已决,已经听不进去高宗武的话了。

日本人于是派了一条叫做“北光号”的船去河内接汪精卫。

高宗武在香港闻讯,打了几封电报告诉汪精卫:“你绝对不要跟日本人见面,不要听他们的话,不要跟他们走。”

可是汪精卫根本听不进高宗武的劝告。

日本人要汪精卫上船的时候,汪精卫表示出一个姿态,说:“我不坐日本船,我坐自己的船。”于是他上了自己租的船。

据说“北光号”有5000吨,而汪精卫只租了一条700多吨的小船。

他上去之后,船一出海,就被风吹得失去联络,大船在海上四处寻找,找了几天才发现小船在一个小岛上搁浅了。汪精卫这才上了“北光号”。

就这样,汪精卫一伙于1939年8月28日抵达日本占领下的上海滩,住进愚园路。愚园路巷子口随即由日本人派兵把守。这样,他们等于跟外面隔绝,完全失去了自由。后来高宗武也由香港赶去上海。

汪精卫等人到达上海后,9月,在汪精卫一手组织召开的所谓“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陶希圣、高宗武皆被选为伪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陶希圣兼任伪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高宗武则负责外交工作。

当上伪中央宣传部长的陶希圣也就尽心竭力地辅佐汪精卫,或撰文以摇旗呐喊,或出访以争取外援,或联盟以扩大阵营,一如当初辅佐蒋介石一样。

汪精卫在上海期间,还率领汪伪组织中一部分人员赴日本“访问”,公开地跟日本朝野见面,跟日本政府会谈。日本人特意将高宗武住的地方与汪精卫下榻的宾馆分离,表面是说高宗武有肺病,怕传染,把他安排在另外一个别墅里住,实际上他们对高宗武的言行已有所怀疑——虽然高宗武当年是头一个打冲锋的,但后来改变了很多,当时已经流露出对汪精卫的做法不赞同。

四、高宗武要反正,杜月笙来帮忙

促使高宗武思想改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在东京听到的都是外交辞令,都是不能落实的框框,因此对日本方面产生了不信任。第二,他第二次去日本,在长崎登陆之后,去拜见了一位他的老长辈黄群(溯初)。黄群是国民党的元老,经商失败之后去日本长住。

黄群是温州人,高宗武也是温州人。高宗武到了长崎之后,去黄群家里看了他。他们用温州话交谈。温州的方言很重,不懂温州话的人是很难懂的,即使日本人有窃听,他们大概也听不懂。

黄群劝高宗武说:“你不能再走下去了。不但你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你还要保护好汪精卫,不要让他受日本人的操纵。”

高宗武认为黄群讲的很对,就跟黄群说:“我不会跟着日本人走的,我也会阻止汪精卫,不跟日本人做一些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这次与黄群见面,对高宗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后来脱离汪伪政府,也是黄群通过徐寄庼帮助的。徐寄庼是上海银行会的会长,跟杜月笙很熟。黄群跟高宗武谈话之后不久,他自己也到了上海,为了帮助高宗武脱离这条路,他去找徐寄庼帮忙。

他们俩想来想去,认为唯一能担此任的只有杜月笙。因为杜月笙在上海的势力很大。

那时候,杜月笙已离开上海,住在香港,徐寄庼就写了一个便条——“高决反正,请速与渝洽”,交给了杜月笙手下一个叫徐采丞的联络人,让他速去香港把这个纸条交杜月笙看。

由于黄群与徐寄庼是好友,徐寄庼又是杜月笙的好友,杜月笙一看到他的手迹,很快就坐飞机到重庆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得到这个消息,就说:“好,你去做。”

杜月笙回来后便通知万墨林。万墨林是杜月笙的总管家、大弟子,得到指示后,就在上海积极策划营救高宗武和亦有反正之心的陶希圣出来。

五、高宗武和陶希圣不愿意当卖国贼,在杜月笙的帮助下,跑到香港了

1939年11月1日,受汪精卫指派,陶希圣和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一起组成谈判委员会,与日本陆军少将影佐祯昭亲率的“梅机关”(笔者注:影佐祯昭在上海成立的事务所,位于北四川路一座取名为“梅华堂”的住宅,故称“梅机关”)的干将谈判成立“新中央政府”事宜。

对于汪精卫要组建的“新国民政府”,陶希圣认为,一定要在日军占领的地区之外,像上海、北平等地决计不可取;周佛海却认为必须依赖日本的支持,在原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建立政权最合适……吵来吵去,心急火燎地等着“拯救国民于水火”的汪精卫大发雷霆,冲着陶希圣吼道:“你们想过没有,脱离了日本人的扶持,我们何以立足?还是佛海想得周到些……”自此,“周佛海路线”渐成主流,陶希圣和高宗武渐被边缘化,影响力日渐削弱。

在谈判桌上,才翻阅了几页影佐祯昭提交的《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陶希圣便吃惊地跳了起来——天那,条件之苛刻,远远超出一年前的“重光堂协议”,甚至可以与当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一较高低了。

陶希圣摸出手绢,一个劲儿地擦着额头上的冷汗,自忖道:“问题严重了!”

从这一密约的条款中,他终于看清了真正的形势: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全面控制中国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另一方面,汪精卫为了得到日本人的扶持,竟然毫无底线地退让。

顿时,陶希圣的心头升腾起了无比的失望和强烈的不满。

出得门来,陶希圣一把把高宗武拽到了一边儿,劈头丢下一句:“这样的条约,我决计不谈、不签!”

高宗武也颇为不满:“我也不谈、不签!”

没过多久,汪精卫和影佐祯昭就《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达成了协议。

1939年12月30号是正式签字的日子。陈公博看到势头不对,便在前一天借口去了香港。陶希圣怅然了好一阵子,30日签字那天称病请假,高宗武也没去。汪精卫与日本人签署的密约应当是由汪精卫、周佛海、梅思平、周隆庠、陈公博、高宗武、陶希圣等人参加签字,结果陈公博、高宗武、陶希圣都没有在场。

不愿意做卖国贼的陶希圣动起了出走的念头。

就在陶希圣暗下决心的时候,高宗武突然找上门来,说:“陶兄,你我皆不出席签字仪式,汪精卫定会生疑的,接下来多半会拿你我问事。”

一番剖析,陶希圣和高宗武不由得为自己危险的处境提心吊胆起来,于是决定:“莫逗留了,赶紧一走了之!”

为了迷惑汪精卫,1940年元旦,陶希圣特地携带礼物,向汪精卫拜年问好,顺带畅谈接下来的组建“新中央政府”的事情。

同一天,高宗武也赶到周佛海家拜年问好。

1940年1月3日晚,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由万墨林派人掩护,高宗武身着普通市民的衣服,坐黄包车来到十六铺码头;陶希圣则从南京路国泰饭店前门进入大楼,再从后门出来,搭公用电车,来到十六铺码头。而后,两人乘坐美国“胡佛总统号”轮船,一起出逃。

一路无事,陶希圣和高宗武顺利抵达香港。

高宗武、陶希圣到达香港之后,就把密约的照片和文件交给了杜月笙,杜月笙马上飞到重庆给蒋介石看。蒋介石看了之后说可以公布,杜月笙加了一句,说:“报告委员长,陶先生的家眷还困在上海没出来,等出来之后再公布吧。”蒋介石点了点头。

六、陶希圣和高宗武联名在香港《大公报》头版显著位置公布“汪日密约”原文影印件,举国哗然,群情激愤。这一重大新闻也立刻轰动了世界

陶希圣的夫人万冰如虽是一个乡下女人,但却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女士。她本来就对陶希圣追随汪精卫出逃非常不满。

1939年11月初,她从陶希圣写给女儿琴熏的信中看到:“我自投到山穷水尽的境地,又不肯作山穷水尽的想头”这句话,便判断陶希圣已动摇、悔过,有脱离上海的念头,于是便在11月25日带着五个儿女前往上海。

万冰如抵达上海后,立即在法租界环龙路租下一幢房子。既然陶希圣家眷到了上海,日本人便没有理由不让陶希圣与家人团聚,这就为住在愚园路汪公馆里被日本人软禁的陶希圣提供了搬出汪公馆的合理借口。

12月26日,汪精卫的代表周佛海、陶希圣、高宗武、梅思平等跟日军少将影佐祯照为首的日本人谈判结束,双方约定于12月30日签字。

陶希圣当晚回到家里,万冰如对他说:“我把全家的生命带来住在上海替你,你走。如果走不出去,我们夫妇一同死在这里。如果你签字,我就打死你!”

已接近精神崩溃的陶希圣,在妻子的警告下称病不起,躲过了签字仪式。

当陶希圣、高宗武逃离上海抵达香港后,万冰如便托人购买去香港的船票,准备带领五名子女离开上海。这时,才发现她和家人皆已失去了行动自由。万冰如只好请求与汪精卫、陈璧君夫妇见面。

见面后,她大骂陶希圣、高宗武是不义之小人,说她去香港劝陶希圣回来。

汪精卫将信将疑,问:“你自己去,能劝希圣回来吗?”

万冰如肯定地答道:“他可以回来,但有几件事要说明白。”

汪精卫问:“什么事,你说出来看看。”

万冰如说:“事不宜迟,我必须立即就走。若是迟一两天,他在香港上什么人的当,说出什么话,就收不回,我去也无用。”

汪精卫说:“我现在就派你去香港。”说着,汪精卫返身上楼,拿出2000元送给万冰如。

陈璧君在一旁问万冰如:“你怎样个去法儿?”

万冰如答:“带两个小孩子一同去,三个大孩子还留在这里上学。”

陈璧君一听也就放心了,说道:“你的大孩子,我照应他们,你放心去吧,赶快同希圣一道回上海。”

1940年1月13日,万冰如带着晋生、范生两个小孩子去码头搭船,留下来充当人质的三个大的孩子琴熏、泰来、恒生被准许到码头相送。

万冰如抵达香港后,陶希圣立刻发电报给汪精卫,告以“希圣即可偕返上海”。汪精卫和陈璧君以为陶希圣真的回心转意,也就对他的三个孩子放松看管。杜月笙的管家万墨林乘机将陶希圣的三个孩子秘密送上意大利邮轮。

1940年1月22日,陶希圣得知他的三个孩子已平安离沪,便和高宗武联名在香港《大公报》头版的显著位置,公布了“汪日密约”即《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的原文影印件,一组四行的黑体大字标题分外醒目:

高宗武陶希圣携港发表

汪兆铭卖国条件全文

集日阀多年梦想之大成

集中外历史卖国之罪恶

刊头还配发了高宗武几百字的序言。

旋即,重庆、上海、北平、昆明、南京等地的报纸纷纷转载了这一内容,一时举国哗然,群情激愤。

这一重大新闻也立刻轰动世界。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史称“小西安事变”。

这一事件,不啻于晴天一声霹雳,使得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等人大惊失色,窘态百出,然而却无可奈何。陈璧君更是懊恼万分,失声称自己竟载在一个“乡下女人”手里。

密约公布之后,公众知道这是彻头彻尾的卖国的和约,纷纷大骂汪精卫,骂他认贼作父,骂他破坏抗战,骂他不知羞耻。

这也给那些尚留在重庆阵营中的悲观动摇分子一个深刻的警示,跟日本人“和谈”等于与虎谋皮,求和之路走不通,从而也就坚定了他们抗战的决心。

七、汪精卫对高宗武和陶希圣有知遇之恩,背叛了汪精卫,他们心里也很难过。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也只有这样选择

遗憾的是,汪氏集团一伙儿铁了心要做国家和民族的敌人,在日本的策划与扶持下,很快便于1940年3月20日在南京正式组建傀儡政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兼伪行政院院长、伪中央政治委员会最高国防会议主席、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陈公博任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伪立法院院长、上海特别市市长,周佛海任伪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警政部部长……成为一群日本在华的忠实走狗。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用的“国旗”也是“青天白日满地红”,跟重庆的国民政府的国旗是一样的,只是上面加了一个黄条子,上面有几个字“和平建国”。他的组织中也有主席、委员长,其他机构如行政院、立法院,这些组织跟国民党中央政府是一模一样的。

汪精卫尽管是文人出身,但在南京另立政府之后,却完全模仿蒋介石,把党、政、军三个方面大权一手抓,什么都由他领导,他不喜欢人家叫他“主席”,而喜欢别人叫他“委员长”或“领袖”。汪伪系统官兵听到这些称呼时,也规定要“立正”以示敬意。

远在香港的陶希圣,仰望北方,摇头长叹。

汪精卫和陈璧君当年也曾是革命志士,因为刺杀摄政王,汪精卫被抓,险些丧命,侥幸死里逃生。在被审的时候,汪精卫趴在地上,用毛笔写状纸。清朝官员在审他时,发现这个青年不但是一表人才,而且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好。汪精卫在牢里写了很多诗,最有名的是“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斗转星移,没几何时,汪精卫夫妇却沦为卖国贼了。

陶希圣与汪精卫是在民国16年,也就是1927年认识的。汪精卫对陶希圣有知遇之恩。

1927年,由汪精卫任主席的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时,陶希圣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一天,他突然接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笔者注:前身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聘书,请他去当教官。陶希圣很兴奋,就答应了,于是去了武汉。到武汉之后,陶希圣方知,这一职位是汪精卫推荐的,从此便跟汪精卫有了比较深的接触。汪精卫是一个文人,感情很丰富,字写得好,文章也好,所以他们俩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陶希圣后来之所以又离开汪精卫,把密约公布出来,是因为他认为不能为了个人的感情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是国家的大事,必须要这样做。

高宗武叛离汪精卫,内心也是很有一番挣扎的。汪精卫对高宗武也有知遇之恩。

汪精卫当外交部长的时候,就把高宗武带进外交部。来到外交部三个月,汪精卫一路提拔他,由科员到副司长,再由副司长到司长。所以高宗武背叛了汪精卫,心里也很难过。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只有这样选择。他觉得,日本人根本不是在和中国人谈和,他们是一心想灭亡中国。

八、陶希圣终生为蒋介石效力,高宗武隐姓埋名,定居美国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陶希圣于次年2月随惠阳还乡队逃离香港,辗转回到重庆。

陶希圣到重庆之后,陈布雷派车子到机场去接他,当天晚上他就住在上清寺的侍从室宿舍,在陈布雷的隔壁。陈布雷那个时候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的处长。

没几天,陈布雷就带陶希圣去见蒋介石。

蒋介石见了陶希圣,说:“很好,你回来了。”

陶希圣“迷途知返”,难能可贵,蒋介石给予了大度的宽容接纳——大笔一挥,委以重任:“兹任命陶希圣先生为委员长侍从室第五组少将组长。”陶希圣感激涕零,暗下发誓:“从此之后唯蒋委员长之命是从!”遂尽心竭力为蒋介石分忧排愁,很快就成为蒋介石的亲信,更加平步青云。陶希圣从这以后一直没有脱离过蒋介石。

1943年3月,陶希圣为蒋介石捉刀代笔,以蒋介石的名义,写了一本叫《中国之命运》的书。《中国之命运》成为蒋介石反动的经典著作之一。陶希圣在这本书里,歌颂封建主义,鼓吹法西斯主义,公开提出既反对共产主义又反对自由主义(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主张,竭尽攻击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之能事,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民主革命理论和实践,大肆宣扬“一个政府、一个党、一个领袖”的“国家中心论”。诬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新式军阀”,根据地为“变相割据”,暗示两年内一定要消灭共产党。《中国之命运》一发表,国民党即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中国之命运》一出笼,便遭到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的迎头痛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一系列文章,义正词严地评《中国之命运》,揭露蒋介石集团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糟粕来推行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呼吁一切爱国的国民党人,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为建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

在重庆时,陶希圣还出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渐渐成为国民党的权威理论家。抗战结束之后,陶希圣回到南京,继续兼任《中央日报》工作。在南京的时候,他还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副部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陶希圣是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第五组的组长,后来又当了中央党部第四组的组长、革命实践研究院的总讲座。

高宗武在脱离汪伪集团后,化名高其昌去美国居住。

高宗武自港赴美前,蒋介石曾写亲笔信给他,誉他为“浙东强人”。

1942年5月28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处长陈布雷打电报给驻美大使胡适:“胡大使:咸(27)日由贺主任耀组名义汇上美金四千元,系委座发给高君宗武旅学费,即请转交高君,并复为荷。弟布雷。”

4000美金在1942年不是一笔小数目,是蒋介石以旅学费名义而给高宗武的奖金。以后高宗武一直挂着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参事职。

猜你喜欢

杜月笙汪精卫蒋介石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汪精卫叛国后中共“拥蒋反汪”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只存交情不存钱
杜月笙的敛财绝招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WE HAVE BETRAYED THE REVOLUTION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