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雷锋的N个理由

2012-04-29张华

走向世界 2012年7期
关键词:学雷锋战友雷锋

张华

在新中国的编年史上,雷锋精神无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

个精神高度。一个普通的战士,短暂而平凡的人生,以其不平凡的精神境界,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决不是种历史的偶然。如果说,不同时代对雷锋精神的宣传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特定的时代烙印、存在不同的历史局限的话,活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雷锋精神却从来没有过时,没有褪色,更没有消失。因为雷锋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也是人类寻求更高层次社会和谐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包含了连接民族精神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基因”。

雷锋精神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高尚道德。为了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仁人志士万世景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世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恻隐之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千古流芳: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自律君子在现实生活中倍受尊重。

仁、义、礼、智、信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准则,已经在民族的血脉中传承了数千年。雷锋精神产生于这样的文化土壤,又注入了万象更新的祖国崭新的时代内容,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内核、乐于奉献为表征的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周恩来总理曾经用“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概括了雷锋精神。虽然在今天的语境下这样的表述可能会使不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青少年多少有一些“距离感”,但其中涉及的立场、态度、公私界限、奋斗精神无不具有现实意义。对人民的爱,使雷锋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祖国的爱,使雷锋对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使雷锋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对剥削阶级的恨,使雷锋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传统美德滋养了雷锋。雷锋精神不仅继承、而且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正在腾飞的中华民族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软实力

改革开放结束了一个普遍贫穷的时代,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针对追求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中泛滥的欲望对社会秩序和精神世界的冲击,胡锦涛总书记用“八荣八耻”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为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道德大厦奠定了基石。

实践证明,一个民族不仅在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困境中需要共同理想和奋斗精神,在经济起飞、走向富裕的时代更需要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的爱国主义的国家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的知识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团结互助的伦理观、诚信为荣的义利观、严谨自律的法纪观、艰苦奋斗的奋斗观是高度一致的。

雷锋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艰苦奋斗、严格自律、言行一致、克己奉公,以自己平凡的坚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成为时代的楷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许多感动中国的故事,我们身边不断出现的“活雷锋”,特别是作为雷锋精神传人的志愿者们在绿色环保、扶困助残、灾害救助、公益服务领域卓有成效奉献,不仅为激烈竞争的社会增添了许多人性的温馨,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软实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雷锋精神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坐标

有一种“雷锋精神已经过时”的观点曾经引起热议。赞成者大多认为雷锋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精英”,有人甚至担心雷锋活在今天也许会成为复员后的下岗职工。知识经济时代的楷模应当是比尔·盖茨。但是,以雷锋对知识的追求、对工作的热爱、对又红又专的深刻理解,以及“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的螺丝钉精神,在任何岗位上他都将成就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不可替代的优秀人才。

科技精英的存在并不能消弭雷锋精神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正在于:不需要特殊的智慧、过人的才能,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并赢得社会的尊重——身高只有154厘米的雷锋,作为“大写的人”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坐标。如果13亿中国人有1/10想成为比尔·盖茨,毫无疑问,其中99%以上的人是在做梦:但是,如果有同样比例的人想成为雷锋、并且真正身体力行,我们的生活中就会有千千万万个“活雷锋”。而千万个“活雷锋”共同营造的良好社会风尚,则会使中华民族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尊严、最受尊重的民族,使我们的祖国更快地发展为最强大、最和谐的现代国家。

身体力行是传承雷锋精神的最佳选择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最早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孩子,已经成为共和国砥柱中流的中坚力量和青少年心目中的首长、师长、家长。作为被雷锋精神滋养的几代人,50、60、70后的许多人并不缺乏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意识和热情,但常常把注意力更多地用在引导青少年学雷锋方面,忽略了自身的榜样作用。传承雷锋精神,青少年需要活生生的榜样。国家公职人员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教师恪尽职守、道德高尚、言行致、为人师表,家长敬业爱岗、奉公守法、睦邻友好、热心公益,对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近半个世纪学雷锋活动的成败得失已经证明,首长、师长、家长带头学雷锋,社会舆论坚持不懈地宣传活雷锋,是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引领青少年传承雷锋精神最佳选择。

(作者为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口编辑/杜启洪

我看雷锋

万伯翱68岁电视剧《雷锋》出品人:

拜金主义横流、物欲横流之下,应特别提倡雷锋精神。雷锋是一个非常积极非常向上没有任何邪念的人,一辈子做好事而且不求名不求利益。这种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个和平年代如果不把雷锋提出来,我们还有什么精神?魏述斌24岁大学生:

当今社会中,难道只有“傻瓜”才能做“雷锋”吗?从前我们追捧、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当下却成了“傻瓜”的代名词,甚至沦为无辜的替罪羊:请善待你身边的“活雷锋”,不然他们也要被列入特级保护动物了。赵艳霞26岁公司职员:

雷锋就是个平常人,没有必要把他神化。现在看来,雷锋戴手表是真的,还交了女朋友,这都是部队规定不允许的,说明过去对雷锋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现在要还公众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个普通的战士,让大家重新审视雷锋,去看到他身上的那些优秀品质,然后去思考,去学习,彻底摒弃以前为政治需要而塑造的人物形象。付兴成30岁济钢工人: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来讲,知不知道“雷锋日”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一代一代地把“雷锋精神”传承弘扬下去。所谓“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公而忘私、团结和睦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十分需要发扬雷锋那种怀着强烈国家主人翁责任感的艰苦创业精神,壮大我们国家的力量。

链接

刘成德:雷锋学习的榜样

有这样的一位山东人,当年被雷锋认为是自己永远学习的榜样,他就是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薛庄村的刘成德老人。

刘成德当年在部队时与雷锋同在沈阳军区。1961年春节刚过,作为班长的刘成德和战友分乘两艘机帆船出海执行任务。在夜间返航时,第一艘船不幸触礁,向刘成德所在的第二艘船发出求救信号。刘成德脱去棉衣,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游了80多米,已近昏迷的刘成德终于把大绳送到第一条船的战友手中。14名战友拉着绳子安全地到达了二号船。刘成德说:“我死,死一个;如果我的一条命能换来14个战友,值了!”刘成德舍身跳海勇救14名战友被沈阳军区政治部荣记二等功。

作为同时代同一军区的先模,刘成德与雷锋有过两次交流。1960年5月,雷锋作为沈阳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应邀到刘成德所在部队作报告,并与连里“学用”积极分子一起座谈。这是刘成德与雷锋的初次相识。

第二次是1962年2月。在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会议上,作为会议先模代表,刘成德与雷锋住在一起,两人互相赠言。雷锋专门找到刘成德,在纪念本上为刘成德题下赠言:“亲爱的刘成德战友,您是优秀的共青团员,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为了共同完成党的事业,我给您留下几句话: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刘成德在雷锋的日记本上写下:“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做好人好事,您这种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这次会议,刘成德与雷锋相处了10天。分手时,雷锋握着刘成德的手说:“我们以后要相互通信,交流经验。”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半年后,雷锋牺牲了。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刘成德决心用一辈子来践行对战友的承诺。

50年来,刘成德始终如一,以自己朴素的一言一行,践行看对雷锋的承诺。在雷锋精神激励下,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用自己不变的信仰和操守,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刘成德几十年都是默默无闻。他说:“我是雷锋的战友,传颂雷锋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学雷锋,做好事,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对社会和谐和安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1年11月,刘成德让大儿子陪着我专门去祭扫雷锋墓。在雷锋墓前,刘成德对着塑像说:“雷锋战友,我来看你了。从分手后,你说的话,你给题的词,我都照着做了。”“50年,能一直践行对战友的承诺,我满足了。”刘成德说。北京“雷锋小学”39年续写《雷锋日记》

北京西城区双寺胡同里,有一所“雷峰小学”。雷锋生前从没有来过这里,但它却叫“雷锋”,一叫就是20多年。39年来,全校师生续写着《雷锋日记》,用身边点滴小事,让“雷锋”成为北京的常住市民。

北京雷锋小学原本叫双寺小学,那么“雷锋”是如何来到这所学校的呢?这要追溯到1973年。这一年正值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十周年,时任该校大队辅导员的卢锦华和学生们,给远在辽宁省抚顺的雷锋班写了一封信,请教如何传承雷锋精神。

同学们的信虽然文法稚嫩,但写得真挚、动情。没想到,雷锋班第九任班长曾树林代表全班战士立即寄来了回信。信中说:亲爱的双寺小学的小朋友们!接到你们的信,我们全班同志都激动得流泪了。现在我们全班就在雷锋老班长当年用过的小油灯下给你们回信。正当雷锋精神受到亵渎的时候,正当雷锋班长开始被淡忘的时候,正当学习雷锋的口号已经不响的时候,你们,首都北京的同学们却喊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封信同样打动了师生的心。双寺小学的师生决定,要把雷锋叔叔“请回来”。双寺小学的“雷锋”复活了,也叫响了,1990年3月5日,该校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市教育局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最知名也最为撼动人心的一段话。

《雷锋日记》成为雷锋精神的一种“载体”。从1973年到现在,北京“雷锋小学”每周都会“诞生”一篇续写的《雷锋日记》,由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坚持写着,如今39年过去了,《雷锋日记》已逾1500篇。

在学校保存的资料中,一摞摞稿纸、信纸、白纸等装订成册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那些出自小学生笔下的字歪斜着,淘气而俏皮,内容充满着稚气却感人而真诚。

这些年来,“雷锋”已经融入这所小学的“骨子”里。教学楼外墙上,“雷锋”露着一张笑脸,一年又一年,迎来一批小同学,送走一批大“雷锋”。雷锋小学的每位学生都知道雷锋的生平,知道雷锋为什么做好事,知道向雷锋学习什么。每一个人都会讲雷锋的故事,会背雷锋的名言,会唱雷锋的歌曲。每个班级都有一本雷锋故事书,一个学雷锋服务岗,一个学雷锋角。新生入学第一课,即是参观学校的“雷锋”展室;加入少先队的先决条件,要为学校做一件好事;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学雷锋标兵,评选一个雷锋中队,评选出具有雷锋精神的老师。

猜你喜欢

学雷锋战友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战友是什么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无言的战友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