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
2012-04-29刘坤
刘坤
身为亚洲唯一的大满贯赛事冠军,李娜一直是“打自己的球,让别人去说吧!”
李娜到现在可能已经习惯了,走上风口浪尖,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北京时间3月12日,在WTA皇冠级赛事巴黎银行公开赛第三轮,李娜直落两盘,击败了同样来自中国的郑洁,挺进16强。凭借这场胜利李娜终结了自己对郑洁的四连败,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李娜职业生涯首次战胜郑洁。
或许是过于兴奋,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又让自己成了争议的对象。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李娜说:“我知道许多人会想,她或许是下一个姚明或是什么,不过对我来说我只不过是一个网球运动员,我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而只是为了尽力去做好自己的这份工作。”
事实上,李娜获得类似“关注”并非第一次。去年的6月4日,同样是一场获胜感言,在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那次算是李娜从普通球员成为网坛巨星的分水岭,李娜以2:0的战绩力挑劲敌斯齐亚沃尼,成为手捧大满贯赛事法网公开赛女单挂军的第一个亚洲女选手。
“谢谢赞助商,谢谢组织者和球童,非常感谢自己的团队。”这是李娜夺冠的最后感言。来自外界的疑问是,怎么没感谢国家?
李娜夺冠以后,鲜花掌声纷至沓来,赞助商们趋之若鹜,奔向这个新晋的世界冠军。而与此同时,质疑声音也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真是两个极端。
看李娜的两次感言,本身都没有什么不妥。一次是感谢了一众应该感谢的人,一次只是表明了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运动,并说了一句怎么都不算错的“为了自己而打球”。反观那些质疑的声音,倒是有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意味。围观起哄者的议程大都如此设置:国家养育你,培养你,不感谢国家不对,不为国家打球不对。第一步站队,第二步就开骂,将一个普普通通的行为上升到国家民族的本本主义。众口铄金,最易积毁销骨,运动员如果没那么坚强的话,争议的本身足以毁灭其进取的积极性。
说到底,一切菲薄,皆是欲加之罪。作为排名世界前十的球员,走过分水岭的李娜看来要进退维谷:感谢国家是虚伪,不感谢是不知感恩。可苦熬了伦家。
另一层面,也可能是因为媒体更喜欢“争议”的字眼,即使只有一个人觉得不好,也会被说成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不相伯仲。
和体育大国的名号相对应,像李娜这样具有巨星气质和国际范儿的运动员并不多。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巨星不仅要有骄人的战绩和巨大的商业价值,面对媒体还要游刃有余且又不失幽默,以及彰显个人风格的个性化标签儿。从这几点推及,此前的姚明和现在的李娜,都属此列。
从“没感谢国家”到“为自己打球”,也正是李娜从口号式运动员向坦诚且个性的运动员的蜕变。作为一个早就选择“单飞”的球员,要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圈里人大都了解,出国参赛面临着高昂成本的拦路虎,如李娜、郑洁等战绩较好的球员,靠奖金度日没什么问题,对于普通的球员是根本不敢想的事儿。
大多数运动员的个人表现,或多或少和中国发展体育的举国体制相关。因为过去的约定俗成和习以为常,获得佳绩时早就被教会了一定要感谢国家、感谢领导的道理。而一旦缺失这个环节,便似滔天大罪一般,受到道德和舆论的双重谴责。这种欠科学的方式,把集体主义与实现自我对立了起来。
赛场内,国内优秀的运动员绝不在少数,但一面对公众,大都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甚至违心地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相比之下,反倒是参加过众多国际大赛的李娜显得坦率。
事实上,体育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路径大同小异,商业化和去集体化是必然之路。或许再过不了几年,并非发自内心的那些感谢这个、感谢那个早就不是发言稿中雷打不动的鸡肋了。那时回看,李娜不仅没什么错,而且还颇为前瞻地早走了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