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州市中低产田耕地改良利用对策及措施

2012-04-29冀桂芹朱树兴

新农民 2012年7期
关键词:耕地养分作物

冀桂芹 朱树兴

青州市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北部,南靠沂山、北临鲁北平原。土地总面积1560.2 km2,耕地面积77096.0 hm2,其中中低产田占35﹪。改良中低产田,提高其产量产能,对于保证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开始,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项目的实施,重点对我市的中低产田进行了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数字化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耕地地力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动态管理是保证耕地地力水平,提高耕地改良力度的基础。

1.建立健全耕地地力监测体系

加强耕地地力监测网络建设,加快监测点配套建设。目前,我市建成了省、市级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30个,开展了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及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在做好全市耕地地力监测、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全面跟踪耕地地力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数据库,实现耕地质量的数字化,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服务。

2.建立健全耕地地力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改进耕地地力信息技术、优化充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功能、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提高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效率,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扩大绿色农产品规模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交流平台。

3.建立耕地土壤质量预测预报系统

在研究、分析土壤障碍因子诊断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耕地质量实际状况,建立健全耕地土壤质量监控点,分析其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预报土壤障碍因子变化状况及土壤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提高先期预警预报能力,准确、及时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针对性治理、预防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指导性意见。

二、用养结合,培肥地力

长期以来,我市在耕地开发利用上重利用,轻培肥,重化肥,轻有机肥,虽然全市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但有机肥投入量却逐年减少,且投入的化肥以氮磷肥为主,引起土壤养分特别是微量元素含量的下降和矿质养分的失衡,导致耕地肥力下降。全市普遍存在微量元素特别是有效硼和有效锌含量偏低等限制性因素。因此,需要广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增施微肥,不断培肥地力,实现中低产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1.高度重视秸秆还田工作

农作物秸秆是很重要的有机肥源。其养分丰富,来源广,数量多。我市主要农作物秸秆每年总生成量平均为50万t,小麦秸秆还田数量达到75%以上、玉米秸秆还田数量达到60%,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秸秆还田面积不断扩大。秸秆还田每年可提供氮素1269 t,磷素769 t,钾素204 t,为土壤有机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2.搞好有机肥料宣传

我市5.1%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 g/kg,38.6%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不足1.00 g/kg。重视有机肥料,增加高质量的有机肥投入使养分全面而持久,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我市有机肥料资源为4万t,随着人口、畜禽数量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有机肥料资源也在不断增加。

我市作为全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市,借助项目的实施搞好有机肥料知识宣传,提高人们对有机质是土壤的核心成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有机肥料在均衡平缓持久供给植物生长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作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活动能源;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胶体,改善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和透气性能等方面的认识,增强施用有机肥料的自觉性。

3.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測土配方施肥,均衡土壤营养是改良耕地土壤养分限制因素的重要手段。结合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利用,有重点的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逐步解决局部地区缺磷、大部地区缺锌硼的问题,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4.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蔬菜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蔬菜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具有减少灌溉水、化肥用量,肥效快,养分利用率高等特点,是一项先进的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我市现有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

水是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灌排条件与耕地的基础地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自然降水的空间聚集,改善了区域农田的土壤水分状况,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

1.健全灌溉工程,改善灌区输水、配水设备。加强灌溉作业管理,改进地面灌溉技术,采用增产、增值的节水灌溉方法和灌溉技术。加强水利建设,修筑田埂,防止水土冲刷;安排好水利规划,修好水渠,制止渗漏,加强管理,提高引灌水的利用率。

2.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建造大、中、小型蓄水池、塘等蓄水体系,将集纳雨水、拦截径流和蓄水有效结合起来,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进行灌溉,解决作物的需求和降水错位的矛盾,以充分发挥水分的增产效果。

3.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通过对土壤增施有机物料(如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和应用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入渗速率和持水量。

四、注重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改良土壤质地、改善土体结构

针对50556.9 hm2有土体构型障碍的耕地,开展农田基本设施建设。

1.山地丘陵区

我市西南部山区耕地土壤限制性因素主要为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从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入手,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建设基本农田起步,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造坡耕地,改良土壤,营造农田防护林,兴修农田水利等。改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改单一经营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地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和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在不宜种粮的粗骨土和棕壤性土、褐土性土上,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果品生产,在土层较厚的地方,发展果粮间作,以尽快提高经济效益,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选种山楂、柿子等干鲜果品。在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应先种草、养畜,发展牧业生产。

2.平原区

平原区耕地土壤限制性因素主要为夹砂、夹黏型。改良利用从深耕深翻入手,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对浅层夹砂、夹黏耕地通过深耕深翻,增加耕层厚度,逐步打破犁底层,提高耕地地力。对深层夹砂、夹黏耕地通过设施农业建设,实行小水勤灌、小肥勤追的方面,提高水肥利用率。平原区注重排灌工程建设,解决潜淤、干旱问题。

五、集约化利用耕地资源,发展生态型农业

耕地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是保证农作物持续稳产、高产、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根据我市资源优势以及生态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资源。

一是精耕细作。通过合理轮作、科学间套种等措施,增加复种指数,努力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生态型农业建设。均衡水、土地、生物以及气候资源,注重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农、林、牧、副、渔并举,建立生态型可持续农业系统,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是推行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等耕地规模集约经营模式,提高全市耕地资源的集约化程度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耕地养分作物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养分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