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言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2012-04-29王歆
王歆
摘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对大学语言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遵循教学原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学习效率等方面均达到较好的效果并使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关键词: 大学语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循环
一堂成功的大学语言课如大学英语,其实质就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课堂中建立一种民主、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在五十分钟内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备好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备课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确立目标——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美国的语言学家莫顿有这样一句话:“Teach the language,not about the language.”直译过来可以理解为“教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知识”。具体而言就是语言的教学不是语法规则和特例,而是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本身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一种交际的工具;知识的掌握有赖于领悟力和记忆力,而技能的掌握则有赖于运用的能力。所以语言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练习来掌握的,而不能将它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的。
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英语一直是被当做一种知识来传授的。当学生迈入大学校门,首先会碰到这种矛盾:英语不再简单的是一种知识,而成为一种技能。所以教师的责任也就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将语言分裂成许多语言点作为知识来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去练习、实践,通过分析、类比帮助学员掌握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同时应该指导学员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法,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这也就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以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技能为目标准备课程。
二、备好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为课程做准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特定的教学对象的情况,要了解学生,备好主体,而不是仅仅考虑什么是重点、难点,只管自己教的系统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态度和认知水平。通过分析,可以将学生归为以下几类: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接受能力强,成绩较好的;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接受能力较差,成绩不理想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目的不够明确,接受能力强,成绩不理想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接受能力较差,成绩不理想的……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有“响鼓重锤敲”似的快马加鞭,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有严格要求,也有循循善诱。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备好“课”体——从“学置于教”到“教置于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三要素为教师教、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学。其形成的定势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教师上课是围绕课文展开的:先讲解或补充单词,然后讲解或补充语言点,重点操练某些活动,对答案。学生边听老师讲解边记笔记,最后围绕所学课文复习考试。这个定势有以下几个负面影响:
(1)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自己的课外学习属于补充性质的,可有可无。
(2)学生对教师、课堂和教材的依赖。好的学生在上课前做些预习工作,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笔记,如此循环。如图一所示:
图一学置于教的过程之中
(3)如此循环的机制使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学生没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自己的安排。今天讲什么,明天学什么,一切都由老师安排。换句话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嵌在教师教的过程中的。
而新定势就是把教变成学的一部分。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全部责任,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正是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训练、难点讲解、学习咨询、自我测试、自我监控、自我评估、五项技能合一等要素为一体的教材。教材思路的改变赋予教师新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授课的教师无用武之地,而把教变成学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教师有做不完的事要花许多时间进行咨询、答疑、监控、重点难点的综合操练、批改作业等。于是,教师备课变成了图二这样一个过程:
图二教置于学之中的备课过程
教置于学之中不同于学置于教之中,其根本区别在于当学置于教之中时,教师不必关心学生在做什么,只管自己教的连续性。而当教置于学之中时,教师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要了如指掌或至少要进行监控和指导,提供帮助,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综合训练。
教置于学之中最大的优点是学生不得不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以及每周需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自己不学,上课时就无法参与,因为教师不再填鸭式地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操练。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自主、自发、独立学习的能力就能真正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正东.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Students Of Higher Normal Schools[M].电子科大出版社,1993.
[3]韩宝成.高校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4]Heaton J 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米春.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探索,2008.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