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涅槃
2012-04-29宋刚明
宋刚明
从1978年开始,我一直在使用徕卡M型相机,从M3到M6,再到如今的M9。三十余年来,我也使用过各种相机:8×10、4×5、612、6×7、6×6以及各型135自动对焦相机,但最喜欢的依旧还是徕卡M型相机。世界著名工业设计大师阿莱西认为,徕卡M系列相机是20世纪仅有的几件完美之至、无需再作任何改进的工业设计产品。用布勒松的话来说就是“找不到替代品”。但是,如今富士X-pro1的横空出世,在我看来,徕卡M9的替代品出现了。
徕卡M9传承了徕卡M型相机操作感受好的优势,决无冗件的制作,刚好两手一握的机身,沉手但不累人,这使你对抓拍充满信心。富士X-pro1在外观上与M9几乎无二,只是比M9略高,略轻,比M9有更多的快捷键。若只是形似,如果没有过人的品质,这样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而富士X-pro1,则是经典的涅槃,是一次超越。
摄影历来是“观看的艺术”,旁轴相机与单反相机最大的不同是观看的方式不同:单反相机的观看方式是遂道式的,人的进入与出去,都很突兀,有猝不及防的感觉。作为旁轴相机的代表,徕卡M型相机的取景器可以看到画面外的景色,用它拍照,如同坐在中国回字型的窗口向外眺望,有一种从容的观感。但徕卡M型相机和所有的旁轴相机一样,存在一个死穴—有视差,无法使用长焦镜头和变焦镜头。这是旁轴相机的致命伤,这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旁轴相机最后不敌单反相机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富士X-pro1所带来的影像传感器的革命,我认为富士X-pro1最为重要的贡献,是观看方式的超越。它第一次使旁轴取景与同轴取景融为一体,它使旁轴取景的小巧、明亮,与单反的精确,液晶取景的多角度,有机融合,不必再作取舍,摄影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心所欲地切换。屏幕取景可以将相机伸到人群中,或用极高极低的角度取景,得到不同寻常的角度。富士X-pro1光学取景可以眼控完成,当眼睛靠近光学取景器时,相机会马上由屏幕取景切换为光学取景,离开时,相机又变回屏幕取景,使整个拍摄极为流畅,达到了行云流水的地步。
当然,一部相机光有好的操控是不够的,作为世界最小的全画幅135数码相机,徕卡M9拥有非常优秀的影像品质。 富士X-pro1采用了APS画幅,1600万像素的全新X-Trans CMOS传感器,但同样拥有优秀的影像质量。
与徕卡M9通过软件来消除摩尔纹不同,富士X-pro1是通过改变成像器像素点的排列方式,杜绝了摩尔纹的产生,这对影像品质的改善有着直接的意义。富士X-pro1成像器是我目前见到的最锐利的成像器,特别是微反差,在影像的最精微处,还有极好的反差和锐度。如果说徕卡M9的成像在ISO 400以下在油润感和影像的结实度上比富士X-pro1有很细微优势的话,那么到了ISO 800的感光度,富士X-pro1就全面超越了。高感光度下的优异表现对于以移动拍摄为首选的相机,尤其重要。
富士公司不愧是制造胶片起家的公司,对色彩有其独到的理解,富士X-pro1的色彩表现,有多种胶片模式,其色彩的准确度,舒适感,是我见过的日系相机中最好的。这得益于富士制造胶片的经验,也得益于富士龙镜头的卓越表现。玩大画幅相机的朋友对富士龙镜头应该耳熟能详,这次为富士X-pro1配备的三支镜头,18mm F2、35mm F1.4、60mm F2.4微距头,都是大光圈定焦头,相当于全画幅的28mm、50mm、90mm,刚好跨越了常用焦段。三支镜头制作极为认真,即便光线直射进了镜头,也不会产生讨厌的鬼影。为了适应成像器对斜射光感光不好的特性,后镜片几乎复盖了整个成像器,这使画面边缘感光充分,几乎没有暗角。富士X-pro1与徕卡M9相比,还有一点更胜一筹—可以使用变焦头,哪怕用微距头也可以做到精确取景。
富士X-pro1一次就完成了两个革命性的贡献,独特的成像器和多变的取景方式,都是划时代的,以至我们无法将其归为哪一类相机。现在的135相机都是按取景方式分类的,旁轴、单反、单电。富士X-pro1既是旁轴,又可以像单反一样用电子取景,也可以像单电用屏幕取景,富士X-pro1最大特点是光电混合式取景,对于这个特殊的相机,我姑且称其为“光电相机”,还觉得无法完全概括它的革命性贡献。真可谓“三年一鸣当今殊,经典涅槃横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