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教学环境意识的培养

2012-04-29丁辉

地理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意识人类

丁辉

一、环境意识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具体来说即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前提下,意识到全球问题的重要性,确立保护地球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的思想观念。当今世界在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向大自然攫取的规模、强度和速度与日俱增,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也正在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全民的参与,重视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它是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对环境问题系统研究的深入而形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因而需要经过培养及教育。环境意识也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自然观、环境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政策水平等的体现。因而在幼儿师范学校教学中,对未来的教师——今日的幼师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地理学本身就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地理学科应当仁不让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任。只有这样,地理学科才能在培养及树立人们的环保观念、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环境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首先,加强中学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虽然现在地理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了解不少环境学知识,各师范院校地理系一般都开设有以环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环境保护学》等,但由于这些地理课程常被作为选修课,课时少且内容不够充实系统,很难引起大家重视,不利于未来青年教师环境意识的养成,因此地理教师仍要补其不足。一方面可以重新系统阅读有关生态环境的论著;另一方面应多浏览和关注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评论,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

其次,将环境科学内容渗透于地理教学中。在地理课本中,各章节都可引出许多环境科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题材也多种多样。如讲天体应注意联系天体运动对地球环境变迁的影响;讲气候应注意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导致气候变迁引起的环境恶化;讲工业布局应突出工业布局与污染、保护环境的关系;讲城市应联系城市与小气候、小环境关系及带来的后果等,可见题材非常广泛。这些内容的讲解都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的养成。

实际上,现行地理教材中也已提及许多环境问题,如“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矿产”、“能源问题”等,有时也以大小标题呈现。然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重复,在授课时易被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此外,由于这些问题也是普遍的地理知识,加之其理论性强、趣味性差,如果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必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中对涉及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应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同时,注意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化理解。

再次,从环境意识出发培养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环境道德观。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指导下,认识全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保护人类环境的必要性,还必须结合课本所讲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环境道德观。如在讲“人类与环境”一章时,应突出人生观教育。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人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如不遵守自然规律,盲目索取,必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只有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讲课时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利害。通过人生观的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地理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使学生明白,世界是一个整体,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影响其他人的健康,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涉及到邻近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环境保护具有世界性,关系到每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因此,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学生明确了这个道理,必会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理教学还应突出环境道德观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的行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也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只要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就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危害自己,保护环境,会有利自己、有利他人、有利社会。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可以从植一棵树、种一株花、造一鸟巢做起;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可以从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大声喧哗、不倒垃圾做起;合理利用资源,可以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一桩桩小事做起,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新道德、新风尚、新观念。

第四,结合现实并立足当地强化环境意识。现实中的环境问题非常多,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既有自然灾害引发的,也有人为破坏引起的。大大小小的环境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生又不断得以解决,其中一些如伊拉克战争造成的污染、孟加拉国的特大水灾、三峡工程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学生多少都有所了解。加之这些问题也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学生又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如果教师能将课堂知识与现实问题融为一体,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能促使其从更广泛的角度认清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并预测其发展。

当地环境问题是学生熟知并极为关心的,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当地环境状况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笔者所在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当地学生对其都有亲身感受,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成因、现状、近远期危害与影响,能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注意协调人地矛盾,增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家园的主动性。

三、环境意识培养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当然不仅是教师讲授,还可以师生讨论,做试验,看录相等。应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内容,恰当地渗透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内容的教育。

社会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观察或调查。如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要素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当地一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为加深感受,还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记录、调查报告、保护环境建议书或小论文等。

专题报告。在地理教学中,可有计划地请环保、城建、环卫、乡镇企业的有关人士以及工人、农民或学生自己,就当地或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环境问题作专题报告。

参与活动。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地理教师可以协助班委会或团支部向学生活动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开展“世界环境日”、 “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美化校园及美化家乡环境”活动,组织学生办“绿叶”板报,组织学生举办与环境相关的演讲会,成立“环保监督岗”,还可开办有关环境内容的辩论会,组织学生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开展“我与环境”征文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总之,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为人类更好地保护地球、美化家园尽一份责、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意识人类
保护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保护环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保护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