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对学生独立性培养的思考
2012-04-29严月英沈鸿雁邓勤勤
严月英 沈鸿雁 邓勤勤
[摘要]现存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之一——“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教育界对现存教育困境的深入思考,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独立性是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高等教育要提高改进的基础方法和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这要求各高校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从思想、生活、学习三个方面针对培养大学生独立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大学生能开拓出一条适合自我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教育独立性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035-03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提出了为什么中国的高等教育“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这就是我国现存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之一——“钱学森之问”。无数教育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破解这个难题。2010年10月30日,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专家学者们围绕“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题,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建议用“一对一”的精英教育,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的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认为大学要营造培养杰出人才的教育环境。2011年10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以独特的国内外教育经历为基础“试答钱学森之问”。这些专家、学者们都提到了高等教育要培养独立性的创新型人才,而独立性是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自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样存在着很多痛心疾首的问题:中国当代教育改革30余年,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无论从学术成就上还是数量上都远不如民国时期;培育的大学生数量不断扩大,但整体质量却逐年下降;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甚至缺乏个人的基本独立生存能力,等等。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要提高改进的基础方法和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思想上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
从思想上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独立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我认识教育。大学生从高中阶段经过高考进入大学生活有一个转型期。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完全以服从教育为主,处于社会、家庭、学校的严格管制之中;而大学生生活却相对自由得多,因为无论从法律条款上还是生理年龄上他们都需要肩负起作为“成人”的自我责任。从严格的束缚中突然释放出来面对自由、多元化的大学氛围,让不少大学生心理失重,茫然地徘徊在大学校园里。由此可见,对新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自我认识教育是要让新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到达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阶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探索出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从而承担起未来要肩负的责任,为展开一个充实、丰富、愉快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可以组织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与新生进行近距离的谈心活动,可以请业内成功的毕业校友进行座谈、交流经验,也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为新生做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新生寻求自我发展之路。
其次是独立人格教育。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培养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人文活动,在无形中对新生进行独立人格的熏陶。学校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有组织地进行一些书籍推介、读书交流活动,如屈原的《离骚》、季羡林的《季羡林谈读书治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沈从文的《边城》,大学生无形中就会被作家丰富的学识及主人公独立不屈的人格所熏陶、感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公演大学生自导的话剧(例如易卜生的《娜拉》、曹禺的《北京人》),展览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等。放映一些既有文艺色彩又具有思想深度的电影,如由马吉德·马吉迪执导的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夏洛蒂·勃朗特小说改编的电影《简·爱》等。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活,又让大学生领略到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真谛。
最后是励志教育。有了清醒的自我认识、独立的人格修养,还需要有意志力将其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学校应引导鼓励学生从初入大学起就树立自我理想及奋斗方向,使大学生活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让他们在自由多元化的大学氛围中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监督,以确保其行之有效地将意念转化为行动。
二、生活上注重大学生的自立性
在生活上要注重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自立性培养。首先,军事化训练就是培养生活自立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新生入学伊始,校方组织的新生军训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生活自理性。军训在思想上让大学生从松散的假期生活迈入正轨,从纪律上让他们明白集体生活纪律的意义,从行为上锻炼了他们自我组织生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以前他们都是在家长、老师的监护下生活,而现在要真正开始学习独立打理、安排、照顾自己的生活。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独立、自我锻炼的最直接方法之一,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在外打工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比较担心他们的安全。虽然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迟早要面临社会的纷繁复杂,与其被动承受,不如做好充分准备主动接受社会生活的磨炼。关于社会实践,学校、老师、家长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认识、必要的引导,让大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充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家长相对比较开明,对社会实践也有比较客观地认识,在黄全愈的《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多次提到美国社会对于从小培养孩子自力更生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的认识。例如,美国每年的4月22日是“带上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凡是年满6岁到16岁的孩子都可以随父母上班,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并学习父母的生存之道;国外的学校还有“职业日”的活动,所谓的“职业日”就是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从小就对“职业”有初步的认知;美国的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还时不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这不仅作为学校生活中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还被一些教育专家、学者当成一件极具科学价值的研究来做。相对而言,中国在这方面就做的不尽如人意,社会、学校、家长过多强调外部客观因素,他们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其成长的规律。作为一名成年人,大学生必然会遭遇人生中突如其来的挫折、坎坷,我们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未来可能遭遇的种种,试着让其自主地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社会、学校、家长首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有意识地、逐步地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及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社会、学校、家庭提供的健康良好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自立性的有效保障之一。社会团体可以利用假期和高等院校一起组织社会实践对接活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到一些对口单位去参观学习。有条件的可以为高等院校提供一些短期实习岗位,让优秀、勤奋、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学习和实践,为将来步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校可以辅助学生建立一些机构,例如,师范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监管、帮助下成立“家教中心”,一方面学校对于聘请家教的家庭要把好关,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基本利益,另一方面,师范生在课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充分地得以运用,为将来当教师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家长应避免在生活上包揽过多,要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独立性,鼓励其在学习丰富知识的同时,要敢于吃苦锻炼,勇于参加社会实践,造就自我锻炼、自我独立、自我成熟的空间和机会。
三、学习上坚持大学生的主动性
作为一名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学习应该是大学生生活最主要的内容。首先要坚持自主学习,指的是大学生在意念上要有自觉性,懂得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重要性。如果说中学时代学习还是老师主导、家长督促、中学生被动学习模式的话,到了大学,学生就需要在相对自由的大学氛围中找到自我定位——未来的人生方向、生活的理想定位、将来的职业规划等。在明确了目标的前提下,就要着手具体实现它。大学生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给了大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这时候,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就是衡量大学生生活充实与否的杠杆,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理想的关键。有的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有明确的目标,在大学四年里也一直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有的大学生目标是进入研究领域,预备考研,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心里很明确;有的计划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大学期间注重岗位实习、积累经验,为毕业后寻求一份理想的职业而努力。根据各个大学生情况的不同,他们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有所侧重,为目标而前进。
其次,保持学习的独立性,不要受外界影响,坚定不移地把前一阶段的意念转化为行动,坚持自我学习,自我监督。相信每一个大学生的未来定位都各不相同,要实现多元化、层次各异的人生规划目标,各人的途径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猎取各种各样、丰富多元的知识,更需要大学生耐得住寂寞,坚持理想。大学生活相对中学更为自由,有的学习科目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的,晚自习是根据需要采取自愿原则,很多活动都是自由选择参加的。而很多学生总是习惯于看样子,常常被他人行为所影响,如果身边恰巧是一群不知上进的人,那岂不是耽误了自己?
最后,要坚持持之以恒,有了自主的意念、独立的行动、再加上长期坚持,最终就能将目标转化为现实。虽然道理很明了,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性还不稳定,在具有现代风气、自由氛围的大学环境里,面临的诱惑也比较多,真正能摒弃浮躁、忍得住寂寞、坚持独立性、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最终排除困难,实现自我目标。
早在17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说过:“独立自主的行动是达到才华横溢的关键”。可见培养大学生独立性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现代教育都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可创新性离不开独立精神。因此,高等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重视大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顾翔.大学生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4]克拉克·克尔,高铦译.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陈玉科,郑立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6]杨雅利.从心理结构整体性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J].教书育人,2001,(19):37-38.
[7]李瑞华.浅谈大学生学生公寓的自律管理[J].大学教育,2012,(3):90.
[8]王国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之有效性探析[J].大学教育,2012,(6):6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