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
2012-04-29王鹏平
王鹏平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了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将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当前和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对贵州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但同时又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全国和一些兄弟省份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落后地位,是全国最落后的省份之一。贵州要在2020年和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发展成为贵州的主要任务。省委书记栗战书说:“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是国家赋予贵州的重大责任。”在新的起点上,贵州只有发挥后发优势,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后发赶超”,才能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贵州能否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
何谓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少付代价而获得较快发展。其后发优势的内涵是后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不付出发达国家或地区已付出的不必要代价,实现新跨越。
德国重工业在1870年到1913年短短40年间远远超过英国200年的发展。今天德国工业在全球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尤其是德国的机械、钢铁、化学、光学等工业,雄踞世界同行业的最高峰已达一个多世纪。“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就意味着高品质。然而,“MADE IN GERMANY”却是英国当初为了保护本国产品的纯正,从1887年开始强行要求德国出口到英国的廉价产品打上的标志。那时打上“MADE IN GERMANY”的商品口碑并不是很好,颇有点像今天的“中国制造”,让人联想到廉价和仿制。那个时代的“英国制造”才是最响亮的标志。然而,德国却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迅速壮大了本国的工业,出口到海外市场的工业产品的优秀品质让其它欧美国家感到惊讶,实现了“后发赶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用3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后来居上,目前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地区的广东在三十年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大省,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省。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地区,2007年超过台湾地区,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
具体到贵州,近年来,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2011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701.84亿元,净增1100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1.55亿元,净增1915亿元,增长60.1%;财政总收入1330.08亿元,增长37.2%,一般预算收入773亿元,增长44.9%。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指标增速在全国的排位,由过去的二十几位上升到十几位以至前十位,有的达到了前三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创下了近20年来全省的最高水平,几个重要指标增量突破1000亿元,创造了“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的“贵州速度”。
由此可见,无论后来居上还是后发先至,只要路子对了,在借鉴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利用先进的技术、吸纳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资本,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完全有可能实现“后发赶超”。
二、贵州“后发赶超”的条件何在
“后”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面对。“发”是一种力量,厚积薄发,依势而发!“赶”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决心和勇气。“超”是一种结果和目标,各项工作要上新的台阶。2011年,贵州人均GDP仅为13221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只有上海市82560元的1/6。目前,仍有1500余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占全国的11.9%。西部地区省份中,贵州接近中国的近邻印度。贵州与全国比有很大的差距,与西部省区相比有不足,贵州靠什么赶超?
一是靠政策指引。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贵州在今后十年继续保持一个多领域、多方面“后发赶超”,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为贵州相关地区和产业借力发展、借“梯”发展,提供了与其它省区市合作发展共创多赢的机遇,为贵州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在相关产业的竞争中,贵州与兄弟省区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后发优势逐步凸显,为贵州“后发赶超”赢得弯道超车的机会。特别是2012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对贵州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贵州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对于贵州深入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区位资源优势。贵州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实现历史性跨越、“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贵州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区位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旅游等资源开发潜力大。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贵州深埋2000米以浅煤炭储量2419亿吨,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948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五位、第六位。磷矿储量26.98亿吨,居全国第三位;铝土矿储量5.78亿吨,居全国第四位,锰矿、重晶石等资源保有储量也位列全国之首,为贵州“后发赶超”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近年来,贵州交通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立体快速交通体系正在形成,在贵阳一广州的贵广高铁建成后,贵州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快。能源产业取得突破l生进展,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当前,依托省内重化工业、能源工业发展优势,以及不断改善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贵州具备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和可能。特别是特色优势资源大多数仍处于欠开发或低端开发,深度开发的潜力巨大,有利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三是靠精神支柱。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实现贵州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最终还得看贵州人有没有志气,精神振奋则百事俱兴,倘若没有精神,没有志气,没有责任感,没有紧迫感,没有使命感,那么“贫穷落后”永远是贵州的代名词。欠发达的贵州如何实现历史性跨越,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迫切需要人们奋力前行。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营造了一种新风气,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转化为“后发赶超”的重大责任和持久动力。广大干部群众不甘于落后,在清醒认识落后中找出差距,带着信心,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状态,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为贵州“后发赶超”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是靠正确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清,事事都顺心,思路对,才能发展快。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省情实际出发,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十二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明确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争取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的目标,并已将电力、煤炭、磷、铝等特色优势资源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烟、酒传统特色优势产品等明确为贵州工业发展的重点,制定实施了电力、化工、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贵州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出台了全面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配套措施,极大地凝聚了全省人民的力量,广大干部群众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苦干实干、顽强拼搏,为“后发赶超”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贵州如何彰显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看到发展机遇、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的同时,贵州也要理性地认识自己,正视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差距,正视在解放思想、创新变革、执政能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的差距,正视在发展理念、开拓创新、工作方式的差距,立足现实,找准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依靠全省人民的努力,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后发赶超”,实现跨越,和全国人民共同步人全面小康社会。
一是更加注重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奋力“赶超”。贵州在发展,各兄弟省区也在加速发展,站在更宽广的大舞台上去找差距,在与发达地区的比较和冲击中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原有传统守旧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在不断比较中去发现问题、看到差距、正视差距,在各种新旧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交汇冲击当中,解放思想、提升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比速度、比效率、比水平、比干劲。要抢抓国发2号文件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按照栗战书书记“发展一天也不能耽误”的要求,牢固树立“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把“国发2号文件”与贵州的实际结合起来,以高于过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国的“贵州速度”抓发展、谋发展、促发展,奋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增比进位、“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是更加注重提升发展基础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奋力“赶超”。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加快突破瓶颈制约,着力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省级干线公路为支撑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贵州在西部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把贵州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给各种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国有、民营、外商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
三是更加注重重大项目建设,在工业强省战略上奋力“赶超”。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选择符合贵州实际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把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作为重中之重,以项目带动大发展,提升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防止只见工厂、不见税收,只见园区、不见就业,只见规模、不见效益的现象。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有选择地引进对财政就业贡献大、产业带动系数高、环境破坏程度低的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建立一批加工贸易承接基地、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工业,加快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磷等资源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特色轻工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更加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在扶贫开发上奋力“赶超”。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特别注重农业、生态、村建、文化、旅游五位一体,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以文化为灵魂,以村建为载体,以旅游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赶超”。坚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加快脚步、加大步伐,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同步推进对内开放。坚持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能放的全放、能减的全减,用好用足发展政策,把国家的政策支持尽快转变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成果,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着力完善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做到思想上要活,政策机制上要活,工作方式上要活,抓好资源配置体制、财税体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农村金融、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努力把贵州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促贵州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差距和跨越发展,创造性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作者单位:贵州省国资委)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