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路径措施
2012-04-29陈志永
陈志永
对于贵州而言,如何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根据笔者的科研和教学实践,结合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参考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经验,拟从管理体制、产品布局、旅游要素再造与重构、品牌打造四个方面谈谈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路径措施。
路径之一:管理体制由依附型向“大旅游”的管理体制转化
体制变迁理论经常用来研究宏观、区域或产业经济发展问题,能够很好地解释除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以外的另一基本的经济发展动力来源。因此,管理体制作为影响我国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和基础性因素也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在贵州各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中,旅游与农业、林业、环保、建设、文化、体育等部门均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但由于综合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职能监督机构、基层执行机构以及其他各种机构应有的权力及关系界定不清晰,履行职能与设定职能不一致等,导致旅游管理缺乏权威性。甚至,一些地方将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合二为一,导致旅游管理缺乏权威性,增加旅游开发协调的难度,使得旅游开发与产品、形象打造常常停留于口号,难于纵深推进。
从云南、四川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党政一把手主抓旅游成为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九寨沟的旅游为大旅游的管理体制。贵州毕节试验区内的试验田——百里杜鹃景区,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示范点,在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方面颇具典型意义,得到省级领导重视。当然,百里杜鹃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有其特殊性,但其思路与发展策略仍可作为借鉴。
百里杜鹃景区属贵州省著名景点,位于毕节实验区境内,2007年以前分属黔西、大方两县,加上林业、旅游、建设等部门的多头管理,导致景区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培育、对外宣传促销、经营管理服务上缺乏统筹规划和精心策划,旅游品位低、产业链条短、环境差、经营秩序混乱。毕节地委、行署通过多次调研,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区域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突破口,探索创新“既管资源保护开发又管经济社会发展”的景区管理新模式,于2007年7月将涉及杜鹃花资源的部分区域从上述两县单独划出,成立了百里杜鹃党工委和管委会,构建了“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营销”发展的格局。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具有毕节试验区特色的旅游发展新路子。这种体制创新形成了明显的政策优势:一是克服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属地分治的弊端,实现了统一管理、开发与保护,能够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二是统筹景区内社会经济、旅游产业集群、传统支柱产业各方面协调发展,各产业之间互为支撑,互相转化,形成合力,推动景区发展;三是可以争取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专项项目资金支持;四是景区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可以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采用灵活高效的、具有极强的产业发展针对性的政策和手段,例如制定出台灵活变通的土地流转相关办法等。
基于上述原因,为推进贵州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有必要在创新区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要求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路径之二:旅游产品由传统的线路型旅游向版块型旅游转化
我国传统旅游业经济组织方式是由旅行社将不同的单个景点组织串联在一起,最终形成旅行社产品,也就是典型的点线旅游。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及贵州创建文化旅游创新区的要求,贵州旅游业经营组织方式应从点线旅游向版块旅游转变。
传统的点线旅游往往以个体旅行社为经营主体,由于单个旅行社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很难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和集群效应,实现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版块旅游作为一种相对封闭的、以区域为主的旅游组织方式,需要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域,加强区域的整体协作,有利于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产品的互补,有利于各区域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实现产品差异化,减少各个地区旅游业之间争夺客源的竞争,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实现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协调发展。
路径之三:旅游产业要素注入文化内涵,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旅游产业要素是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建设需要对旅游要素注入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以便对文化旅游创新区起到支撑和建设作用,打造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
吃:改变过去城市、乡村餐饮无差异的现状。城市餐饮注重走传统、挖文化,注重餐具、就餐氛围与环境、菜肴以及服务人员素质的文化打造。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北京烤鸭的成功打造值得借鉴。乡村餐饮绿色、生态,但要注重精细化,防止粗制滥造。
住:在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旅游住宿设施需要在功能上进行价值创新,体现以人为本。同时,建筑风格、材料、用具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行:旅游交通在注重方便、快捷的同时,努力做到“旅速游缓”,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应是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离开交通主干道以后,改变过去“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外加一张照”的情况。交通主干道出口至景区入口应设置文化景观、添置文化符号,努力打造景观路、文化路,达到一路风景一路行,使游客未到景区,并能感受地方文化的氛围和个性特色。如进入黔东南境内便可欣赏到风雨桥、吊脚楼。另外,景区内部的游步道要有人文关怀,串联最佳观赏点,形成闭环状的旅游线路,防止游客过早进入怠倦状态。
游:游览过程中设置与布局的景点应做到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复看。同时,尽可能将看与玩有效结合,增加游客参与机会。努力做到总体上着眼、细节处着手、达到处处皆景的要求。
购:旅游购物是我省旅游要素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贵州在旅游商品设计与打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虽有所成效,但总体上不尽如人意。旅游商品除了要求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体现当地民俗、地域特色,注重样式设计以外,购买旅游商品更是一种综合经历(如下图所示)。作为一种综合经历,除了旅游商品的设计与样式以外,还应关注旅游商品的购物环境、旅游销售人员素质以及游客参与旅游商品制作的机会。购物环境的打造要与旅游商品协调一致;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商品的摆放应充分吸引游客眼球,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以便增加游客购买欲望;尽可能让游客参与旅游商品制作,一方面让游客对旅游商品价值做到深入了解,同时也会使游客获得成就感,增加购买欲望。旅游商品销售人员需要面对游客群体,其素质高低往往影响游客购买欲望,需要对销售人员进行地方文化、市场营销、礼貌礼节、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以便和游客交流与互动中,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增加购买欲望。
娱:大型娱乐活动除了体现民族化、地方化、民俗化特色以外,更要找准卖点,在布局和规模以及参与性方面吸引游客,真正对游客形成视角、听觉以及触角方面的冲击力。
路径之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打造精品
贵州旅游的现状用世界旅游组织一个官员的话来讲:“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州旅游的亮点与品牌不多,同质化较强。
根据区域旅游发展规律,区域旅游的发展通常需要发挥较为有竞争力的品牌的带动作用。旅游者的不断成熟以及消费偏好的不断增强决定了同质性强,毫无特色的区域旅游产品将会被旅游市场过早淘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决定了贵州旅游开发需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与云南“立体式”的旅游资源相比,贵州省内旅游资源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同质性较强,如不能深入开发,重点打造,极易造成低质量的重复建设,引发区域内恶性竞争。与周边湖南、四川、云南、广西相比,贵州旅游业明显不及周边省份,且上述省份旅游资源与贵州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黔东南的侗族文化、黔西南的喀斯特景观,实际上已经使贵州陷入一种旅游开发中的“盆地现象”或“旅游黑洞”,形成旅游遮蔽,导致贵州旅游业的后发优势难于发挥。
上述分析表明,根据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综合考虑贵州旅游发展现状,贵州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区应彻底改变过去到处撒胡椒面的不利局面,防止一哄而上,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打造精品,努力做到:打造一个,成功一个。
路径之五:注重社区参与乃至社区增权,为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并非空穴来风,凭空想象,应以贵州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镇)、传统乡村社区为依托和平台。需特别指出的是,与纯粹的自然景观相比,村镇居民既是文化旅游资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天然产权主体和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主体之一。因此,民俗村镇旅游开发的鲜活性和以人为主体的建构性,决定了在产品设计中既要依托社区居民为载体来表征外显文化事象,同时也对制度设计产生了内在约束。即社区是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主体,同时也就必然成为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利益主体。如果社区居民被排除在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主体之外,既是对其天然产权主体的否定,同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重要组成部分的当地人将会用消极的态度和行为乃至极端暴力来对抗文化旅游开发,导致文化旅游开发难以为继。
因此,文化旅游创新区开发和建设应注重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甚至为社区增权提供条件,必要条件下,地方政府及外来资本应让渡部分权利,为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提供内在的动力,促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区域旅游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