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思考
2012-04-29郝建红
一、使教材体系化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与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种弊端,演唱者往往直接接触程度深、难度大的作品而导致难于把握作品。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中,初级教学阶段可选择的曲目非常匮乏,使得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因此,列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初级学习曲目,将入门学习规范化,对于此类歌曲的教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可适于教学的初级曲目,但往往由于结构的短小、不适于音乐会等原因,没有被应用起来。其实这些作品具备古诗词艺术歌曲特性,易于把握,非常适于初学者的演唱与训练,将其运用于初级教学当中是相当有价值的。这些初级曲目大致具备以下特征:
一方面从音乐特征看,旋律风格多侧重于古诗的吟诵调特征,结构短小,曲式简单。如青主的《征夫词》,原诗本是五言四句诗结构,作曲者遵循四句诗的承接结构进行创作,全曲四句结束,没有变化与反复,再现诗词的原貌。
另一方面从古诗词的体裁来看,所选歌词多以古诗、古歌谣、民谣等结构短小的体裁为主。选自古诗的作品多为四句的五言、七言诗句为主,如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等,而选自古歌谣的作品,语言趋于白话,易于理解,如青主的《赤日炎炎似火烧》等。这些体裁对于教学中的入门学习较为有利,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于诗词的平仄、押韵规律、节奏律动等基本特征有所了解,为以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与学习奠定基础。
这些适于教学的初级曲目,虽然结构短小,不适于音乐会演唱,但事实上,它们在教学中的价值不容忽视。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初级曲目,才能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更为体系化。
二、使教材个性化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当中,往往发现许多作品在演唱中很难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歌曲风格,究其原因是由于在现有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有不少作品,并没有侧重从音乐角度体现古诗词文化的风貌,导致演唱者很难演绎出独特的风格。因此,在教学中应如何选择较具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将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特色的作品加以归类,便于演唱时根据不同的风格进行把握与处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为体现古曲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音乐风格方面,着重在旋律中体现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对诗的音律形成明显的描摹和映照。如谭小麟《自君之出矣》、冼星海的《行行重行行》等;还有的作品借鉴古曲的旋律素材体现风格等。此类作品着重于保留古诗含蓄隽永的风格,应用于教学中,往往更易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独特的吐字、润腔风格的把握。
另一类为体现戏曲风格的作品,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中的曲调、行腔等常被其他音乐形式所借鉴,作为旋律发展、润饰等的依据。为了体现歌曲的民族特色与传统风格,一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中体现出戏曲音乐的特征。如冼星海在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就渗入了京剧等戏曲曲调的特征,其为[唐]刘禹锡诗作谱曲的《竹枝词》,就运用了京剧唱腔中的拖腔、甩腔、挑腔等因素。这类戏曲风格的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古典意蕴,是古诗词艺术歌曲风格中较具个性化的一类。
另外几类作品,还包括体现现代派技法的带有无调性色彩的作品如罗忠融的《涉江采芙蓉》等,体现说唱风格的作品如赵元任受益于大鼓音乐而创作的《老天爷》等,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风格类型。
以上几类作品,不但能够较好地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而且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独特教学理念的建立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摒弃某些缺乏特色的作品,根据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归纳与分类,使教材更加规范化与个性化。
三、使教材完善化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学曲目匮乏,教材缺乏更新的问题,导致此类歌曲在教学中难成体系,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较好的充实更新教材,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教材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材的曲目完善与补充:
一方面更新补充新作品。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中沿用的大部分教材,多为早期的一些经典古诗词艺术歌曲,如常见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而新时期虽有众多作品问世,除了见诸于教材中的曲目如《枫桥夜泊》《清明》等少部分作品外,极少运用于教学中。因此,将新时期的优秀作品补充为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时期的许多优秀作品在创作技法上较早期作品更加成熟,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并在民族性方面进行了突破,大大提高了作品艺术性。其中代表性作品如罗忠镕的《卖花声—题岳阳楼》等,其作品体现出结合现代派理念的大胆创新。另一类作品多为民族化探索的成功之作,如黎英海的《春晓》,彭涛的《忆秦娥》等,这些作品均侧重于作品的旋律性,突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古典气息,将该类歌曲的“中国化”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上作品不但在音乐风格方面显现出较高艺术水准,而且增加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与难度,给予演唱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将这些优秀曲目运用于教学中,将有利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曲库的更新与补充,给该类歌曲的教学注入新鲜的音乐元素。
另一方面挖掘补充早期作品。在早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除了少部分流传广泛的经典作品以外,大部分作品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这些作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一部分作曲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声乐作品大部分没有被流传,少为人知,如谭晓麟的作品、冼星海创作于苏联的艺术歌曲等。另一种是一部分作曲家的少部分作品没有被应用,如青主、黄自等,虽有一些经典曲目广为流传,但也有部分歌曲并没有被传唱。
在这部分值得挖掘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冼星海的作品较具代表性,其作品包括《忆秦娥》《竹枝词》以及创作于苏联的《古诗十首》等,这部分歌曲数量较多,体裁也相当广泛,不但有四言体的《诗经》,也有五言、七言体的乐府,有唐诗宋词,也有元曲小令,既有结构短小适于初级训练的曲目,也有利于演唱会的艺术性较强的曲目,把它们合理的应用于教学中将发挥较好的作用。另外,较有价值的作品还包括谭晓麟的《春风春雨》,马思聪的《残阳》等。如将这些未流传的有价值的曲目,重新审视并补充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常用曲目中,对于该类体裁作品的教学乃至广泛意义上的声乐教学都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注:本文系山东省文化厅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9196)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郝建红,潍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