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姑VS时尚:只是一线之隔
2012-04-29叶佳
叶佳
我们从一个人的身上,是能看出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变化的。
那个人就是姚晨。
《武林外传》中的姚晨简单发髻、齐刘海,是那个时代传统妇女典型的打扮。
《潜伏》中的姚晨,有着农村女性最常见的名字“翠平”。这部剧中她就是一个土得掉渣的村姑,好不容易有机会穿旗袍了,也是偷偷摸摸、别别扭扭。
之后的《大电影》系列、《家有喜事2009》、《追爱总动员》,姚晨全都饰演的是一些“淳朴得有点土”的角色。
可如今的姚晨,凭借着《杜拉拉》、《摇摆的婚姻》等成功跻身一线时尚女星行列,频繁出现在各大时尚杂志和时尚派对的现场。
除了外貌上的变化,我们还能看到姚晨的个人气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一个一味搞笑的村姑,变身成为自信、干练的现代女性。
这恰如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开放,农村妇女不仅在穿衣打扮上,更在言谈气质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穿着:在土和美之间游走
从穿背子、褥裙到旗袍,姚晨花了一部剧的时间,而中国农村妇女却因此走了数百年。
而戏中的翠平穿上旗袍也很别扭,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为了方便劳作,大部分的农村妇女都是以宽松、简单的衣服作为自己的穿着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原因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旧时女子是不可以将自己身上的线条展现给外人看的。
这种穿着习惯,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初,民俗学者何晓道到温州办事,他在那里第一次见到穿着紧身裤的女性,那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女性的大腿线条。在此之前,在他老家宁波宁海,所有的女性全都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
后来分析原因,何晓道发现,一个地方的女性穿着时尚程度,实际上与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正常情况下而言,城里姑娘要比农村妇女在穿着打扮上更开放、更时尚一点,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村妇女在穿着打扮上与城里人越没有差别。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紧身裤、花衬衫、蛤蟆镜、爆炸头的风潮吹遍全国各个角落,从城市到农村,无一例外。只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先有后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一些西部农村题材的电影时,会在她们的穿着打扮上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影子。
但时尚有时候就是很奇怪。当农村女性终于习惯用紧身衣来展现自己的线条之美的时候,时尚圈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它们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松松垮垮的“村姑”风,运用到了最新时尚设计中,让“村姑”风大行其道。
回顾一下去年各大牌的设计风格。
2011春夏时装周上,FENDI便以一袭纯白棉质连衣裙作为开场,宽松随意的剪裁手法和露肩及透视的设计感透出浓浓的慵懒气息。D&G更是大走碎花田园风,宽松舒适的质地加以简单利落的剪裁,显得随性而质朴。ANNASUI则继续走一贯的棉质小碎花拼接风,少女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就像曾经被认为典型村姑造型的“红配绿”,如今在时尚圈也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撞色”。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已经很难从衣着上来判断,一个女性究竟是城里人还是农村妇女了。因为很可能农村妇女一套紧身衣服,以摩登女性姿态,尽情展现身体线条的时候,城里人们正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一袭碎花“村姑装”,从身边飘过。
佩饰:从极繁到极简
在古代,男子有接触外面世界的自由。而对于禁锢在封建礼教制度下的闺房女性来说,首饰除了装饰自己之外,更是寄托了一种情思。
手镯:这实际上是父母让女儿行动稳重的一个道具。父母让女儿戴上玉手镯,是为了督促其走路时轻移莲步,不许大脚大手,以防打碎腕上的玉镯。数年下来,有家教的小姐便显得端庄大方,有大家闺秀之风。
耳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穿耳习俗由来已久,唐代《节妇吟》便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诗句。耳环作为定情物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至今江南农村定亲时必会送上一双金耳环去女方家。
玉佩:古人把美玉比作君子之德,具有仁、智、义等君子品节。女子出嫁时系在腰间的彩色丝带,表示人有所属。
钗:古代妻妾或恋人有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一对钗一分为二,一个赠与对方,一个留在头上,睹物思亲,待日后重逢时再合而为一。
戒指:用戒指定情的习俗,东方人和西方人不约而同,不知谁先谁后。戒指信物最小,分量却最重。用戒指圈住情,对女子而言是一种难言的情怀。
在旧时,这些首饰会全都出现农村妇女的身上。“环佩叮当”大概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
实际上,这些首饰不仅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是身份地位的体现。
只是后来,随着农村妇女越来越需要参与到生产、生活中之后,这些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的首饰便慢慢从她们身上取了下来。
而首饰的样式也从原来极尽复杂的样子慢慢变得简单。
不过,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的是,一旦碰到重要场合,农村妇女们仍然会把自己最贵重的首饰全都佩戴到自己身上。农村妇女好面子、爱攀比的劣根性,一直存在。她们需要用这些东西来证明的身份地位。
气质:从男性附属到自信开朗
我们是能从鲁迅笔下,看出中国农村妇女的变化的。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第一个女性形象,但却是一个麻木、顺从、完全失去反抗力的形象。单四嫂子“前年”死夫,二三年来她在代代相传的封建道德囹圄中生活处事。几千年封建礼教的铁屋子,把她幽闭在这黑暗的牢房中,她不知道外面有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她以为在这个礼教的畸形的反人性的模子里生活,是天经地义的。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在鲁迅小说中极具代表意义:她不像单四嫂子一样从不知道什么是反抗,她有过反抗,但她的反抗不断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毁灭了祥林嫂的反抗个性,她是封建制度下的又一个牺牲品,其实她所受的种种痛苦比起单四嫂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也确是一种进步。
《离婚》中,爱姑的形象与前两者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休妻”和“出妻”之说,对于女性提出的“离婚”是前所未闻,但是爱姑做到了,她是一个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农民典型,有着可贵的反抗性格。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村姑往往被塑造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她们或唯唯诺诺、任劳任怨,或粗鲁凶悍,泼妇骂街。实际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后面,隐藏着的是同一颗自卑的心。因为几百年来的不受重视和作为男性附属的存在,让女性的生活中很少有自我意识。她们或索性躲到人群背后,或用凶悍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村妇形象,实际上到了现在仍然存在。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们,她们要不就懦弱得没有自我,要不就永远能在村里听到她们的骂声。
如果说,一个地区的穿衣打扮跟它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有关系的话,那一个地方的人的气质则与这个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村姑和城里人的形象必然会日益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