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的乡间戏剧

2012-04-29农夫

绿色中国 2012年8期
关键词:曲调皮影戏大通

农夫

一方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众多地区中,每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戏曲艺术。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这里的百姓以方言沟通,以地方戏娱乐,打下了深深的地方烙印。

我曾到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采风,在西宁市大同县、互助县的乡村感受了当地人民自发的娱乐。他们以民间流传多年的乡村戏剧唱古论今,在熟悉的唱腔和表演中收获快乐。随便一个乡村空场,支起戏台,锣鼓敲响后,全村的老老少少就围拢过来,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墙上、树上、房顶上,都是他们的观看位置,拉家常、一起哼唱,烂熟于心的唱段让他们无需观看就能感受到内心的滋润。

踏着早晨的阳光,我们去寻找大通的民间文艺。大通人非常热情,刚到村口,村民就敲锣打鼓把我们迎进村里。如此热烈的气氛,也一下子感染了我们,于是也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随着锣鼓点和大家一起扭了起来。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产生于人们日常劳动当中,曲调悠扬、婉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称为“花儿之乡”,这里无论大人、孩子都喜欢用花儿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高亢动人的青海花儿在这里随处都可以听到。

大通民间的艺术种类很多。源于陕西的皮影戏在这里同样弄的热热闹闹,如果他们不是用青海方言演唱的话,让人觉得像来到了汉中。皮影戏在白天露天演出不多见,让观众能够把台前幕后看一个通通透透,自然也就别有一番风味。

一位老人告诉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青海农村皮影戏最红火的年代。农闲时节、逢年过节、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那时,一到冬季,村里喜欢皮影戏的人家,就会拿出麦子、洋芋,凑起来换成钱,请皮影戏班来演出,一演就是好几天。附近村子的人也跑来看,小小的戏台子常常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每次戏班子来,村里都会像过节一样热闹。

老人指着戏台子说,如今演皮影的人、看皮影的人都比从前少了很多,他们这里的人算是有福气,出了个影子戏的“把式”,给村里乡亲们、特别是喜欢传统曲艺的老辈人带来了不少欢乐。

“那些戏迷真是戏迷啊,我们演出的时间一般都是农历正月到二月,我们大通地区正是春雪下得最厉害的时候,我们在里面唱,雪下来开始在顶棚融化,我们的衣服都被弄湿了,外面的观众冒着风雪就是不动,看上去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唱到悲痛的时候,演员在台上流泪,观众在台下抹眼泪,特别让人感动。”一边收拾皮影,一位演员对我说。

他们的皮影戏班,虽说演出的收入不多,却总是很忙碌,很快乐。面对皮影戏演出市场日益缩小、演员收入越来越少这个绕不开的现实,戏班子里年纪最大,生性开朗的老人却并不怎么在意。

“年年农闲的时候都演,我们村里人人都喜欢看,现在演皮影戏的越来越少了,我希望它能一代代传下去。”一位观众对我说。

在大通,回族、土族是主要居住的人群,皮影、贤孝、月弦是他们最喜欢的乡间艺术。青海贤孝分两大流派,即西宁贤孝与河州贤孝。西宁贤孝曲词悠长,委婉动听。除了主要的“西宁贤孝”调以外,在发展过程中还包括老弦、官弦、下莲、弦叶儿落四个古代小曲的曲调,它们的音乐风格很统一。在这些曲调中,除了下弦是六字句式外,其余都是以七字句为基础的唱词结构。贤孝得名于它演唱的大部份曲目内容,是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

在大通听到的青海贤孝属于“西宁贤孝”,曲调优美而流畅,善于叙事,刻划人物细致,富有浪漫色彩。演唱艺人能随时随地现场发挥,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间特色。

一位老人告诉我,贤孝和月弦都是青海地方曲艺。清代中期由陕西传入,其主要曲调的名称、唱词的句式规律等与陕西眉户基本相同。贤孝流行于湟水流域各地。曲牌及主要曲调有50多个,伴奏乐器为三弦、板胡、二胡、水子(碰铃)、梆子、笛子等。月弦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多为业余演出,很多月弦爱好者也常在亲友喜庆宴会上演唱。

在贤孝的唱腔中,我思索着土族、回族同胞对乡村艺术的喜爱,他们将古代的仁孝故事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在艺术中享受欢乐,在唱词中得到教益。乡村艺术一代代传承,仁孝传统也一代代向下浸润。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属于发达的城市,但在大通这样的乡村中艺术之花不仅灿然开放,而且像皮影、月弦、贤孝等都流传百年。我们不得不说,艺术属于大众,属于每一个向往快乐的人,而乡村就是艺术的大片土壤。

猜你喜欢

曲调皮影戏大通
距离完美只差一点 上汽大通MAXUS G90
我们来演皮影戏
Wake up, Bunny
皮影戏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布谷鸟
寻找你心中的完美之车
——上汽大通D90……虞展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