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7.3 实践与探索问题2教学案例
2012-04-29蒋森
蒋森
摘要:本案例基于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不断向纵深推进,课堂富于变化,推陈出新,在学生实践探索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效果明显。
关键词: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且在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等知识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观察几何图形寻找等量关系。
对教材的处理:增设了对图2的扩展,省略了课本上用面积建立等量关系的分析。
二、目标分析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性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发现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建立方程组,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运用方程组解决问题,并验证解的合理性。
(五)分层作业,发展深化。
作业:
1.某单位为了美化环境,准备将一块长方形的草地,设计分成9块长和宽分别相等的小长方形(如图所示),如果最大长方形的宽为45m,请求出小长方形的长与宽。
2.教材36页第2题。
四、方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1.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
2.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老师设疑诱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
3.通过学生动手参与,积极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法分析。
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表达、类比、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初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设施、学生自备八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思路:探究性活动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确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会创新,还可以通过这类活动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革。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体表现为: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类比(与已有的知识);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2.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引发内在学习动机。
3.通过设计开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