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末世的征兆与慰藉

2012-04-29刘含颖张瑞红

飞天 2012年8期
关键词:末世征兆后现代

刘含颖 张瑞红

一、后现代文化背景——末世的征兆

在多数情况下,启示文学经典文本往往出现于特定的重大历史危机时刻,折射反应残酷的社会现实,如种族迫害、宗教压迫、瘟疫、社会动荡等。例如,旧约中的《但以理书》书写于公元前二世纪,当时犹太人正在遭受希腊暴君安提阿古四世的残暴统治;而《启示录》的创作背景为公元一世纪罗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对以色列人的镇压和迫害。在政治、文化、宗教都饱受欺凌之时,犹太受众坚信腐朽世界的终结以及“新天新地新时代”的来临。跨越千年,德里罗在《白噪音》中向我们展示了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一个充满末世与死亡征兆的危机社会。

(一)普世政治危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陷入冷战的阴影,不同的意识形态搅动普世政治局势一片动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的威胁。小说中就曾借小报谈到了美苏两国的核试验,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的儿子海因利希向家人描述“非常可怕的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而距离美国本土最近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无疑是美国人心中的一根锐刺。小说中,杰克的前妻达娜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名情报员,“在电话上说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带着装满钱的手提箱在拉丁美洲到处跑”。而他的另一位前妻特薇迪再婚的丈夫马尔科姆则正在印度尼西亚发动一场新教主义的复活行动,旨在推翻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冷战的阴云遮蔽了现世世界。特薇迪和马尔科姆还曾经与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上校一起用过茶点。这个“迷人和残忍”的恐怖分子也预言式的成为了当今世界政局不安与动荡的一大焦点。

(二)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危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物质的膨胀以及人性的物化使得人们无视自然的承载能力去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其结果必将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全人类的灾难。杰克一家生活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小镇——铁匠镇,在这个工业技术并非高度现代化的、远离城市“热量”的小镇上,环境的污染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依然触目惊心。人们生活在“波与辐射”之中,“收音机、电视机、微波炉、门外的电缆、高速公路上的雷达车速监视器”产生的辐射;“高压电线产生的电磁场”;“网络、线路、光束和声”,构成了无时无刻不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白噪音”。至于环境污染,“新闻节目里每天都报道一桩有毒物质的泄漏事故:致癌溶液从储罐外溢,砷从烟囱冒出,放射污染的废水从发电厂排放”。这恐怖的由实验室所制造出来的死亡异象不正像《启示录》中那长有狮头蛇尾并不断从口中喷出火、烟和硫磺屠杀人类的怪马吗?《启示录》中的恶在20世纪以另外一种形态出现,成为末世的征兆,预言生命的终结。

(三)精神生态危机

末世的征兆不仅反映在普世政治的动荡和自然生态的恶化上,也反映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物质的富足并没有带来精神世界的充实,相反,人们普遍感到空虚、困惑、焦虑和孤独。伴随而来的,是“人格的表浅化、单一化”,人们同情心的泯灭、道德的沦陷和信仰的丧失。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寂静无声、麻木不仁甚至是幸灾乐祸地观看水灾、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每一场灾难都让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灾难,看到更大、更宏伟的东西”。杰克和海因利希收看从某个杀人犯家后院挖掘尸体的现场报道,当没有新的尸体被发现后,“一片期望落空的感觉。抽绎和空虚感笼罩全场。沮丧、遗憾的情绪。…我(杰克)努力不去感到失望。”深受海因利希崇拜的奥列斯特雄心勃勃的试图通过坐在一笼子致命毒蛇中长达67天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最终却被证明为是一个彻头彻尾沽名钓誉的骗子。穿着“修女服、面纱、沉重靴子”,被杰克认为理所当然怀有伟大古老的信念的玛丽修女,自己其实并不信仰上帝和天堂。人们为了填充自己空虚的精神世界,求助于媒体和消费,由此诞生了美国现代社会的两大经典场景——举家围坐观看电视和超市购物。媒体融入了美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美国家庭中一股首要力量……好像是我们在梦境和潜意识里所感知的某样东西”。人们盲目的相信媒体的只言片语,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精神世界和消费文化产生进一步的叠加,超市简直成为了“从精神上充实我们、装备我们”的生机勃勃的宗教殿堂。

二、终极目标——心灵的慰藉

如前所述,启示文学作为一种危机文学,其最终目的是给予危机、磨难中的受众以盼望和慰藉,同时也作为一种折射危机的抗争文学,引领受众赢得《启示录》中所述哈米吉多顿式的善恶大决战的最终胜利,获得拯救。《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二书的作者都是在圣民受到严酷迫害、处于危机之时,借启示文体的象征性文字,对他们进行安慰,预言恶世界的灭亡,“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日,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分”,“你们必受患难,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示录》所关注的末世预言虽然主要是针对罗马铁蹄统治下的基督徒及其险恶处境而言的,但也同时遥指二十世纪后将要发生的事。

后现代工业技术文明之下人类空前进步,但却孕育着重重危机,就像杰克的好友默里所说:“一方面它(技术)创造了追求不朽的欲望,另一方面它又预示着宇宙灭绝的凶兆。”面对着这样一个充满末世征兆的“癌症时代”,人们一方面担心、焦虑、恐惧,但另一方面却又无可奈何,甚至采取自我欺骗的态度麻痹自己。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人们视其为理所当然。就像空中毒雾事件,人们“以简单和原始的方式看待它,把它当作洪水和风暴之类的地球的季节性肆虐,某种无法控制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需要一种启示性的真理和信息,使自己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属末世论范畴的启示文学作为一种危机文学,“往往承载着反思历史和批判现实的双重使命”,其终极目的往往不在于应验准确性揭示末世的现实,而是给予危机、磨难中的受众以盼望和慰藉。《白噪音》中的主人公杰克曾试图通过醉心于希特勒研究、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自我压抑、以杀求生等多种方式,使自己摆脱对于末世和个人终极的恐惧,可均未成功。可他却在女儿的梦呓、修女的斥责、日落的美景、儿子的哭声、孩子们的睡姿等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的小片断中获得了某些神秘性的启示和慰藉。正如德里罗本人所言,“发现日常性中的光辉”(to find a kind of radiance in dailiness),“意识到日常生活和平凡时刻的重要性和伟大,才是揭示美国后现代社会生活本质和真谛的关键所在”。

注: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美国当代小说中的启示情结研究——从约翰·厄普代克到唐·德里罗”(201103296)结项论文

(作者单位:刘含颖、张瑞红,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末世征兆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末世之美
——被大自然接管的精神病院
90后现代病症
爱情的末世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香港少年报》岭南末世救赎管窥
地震征兆
地震征兆
进入后现代陶艺
老人胆固醇低并非好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