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
2012-04-29牛祎
牛祎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课改到如今已超过十年,我从刚开始对课标的懵懵懂懂,为计算课的上法感到困惑,到现在的对计算教学的理解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我发现,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片面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和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却缺少对基本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于烦琐,不能熟练掌握算法,计算能力不高。这显然不是新课程理念的本意。
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做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想以一节“9加几”的计算课为例,来谈谈对计算教学的认识和自己的做法。
一、导入的设计,要为同一类型的计算做好铺垫
“9加几”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这一单元教材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口算比赛活动:一半学生口算10加几的题目,另一半学生口算9加几、8加几、7加几等题目。开始时,比赛很激烈,比着比着后一半学生就发现了问题:“老师,这不公平,他们的题比我们的好算!”“为什么好算呀?”我相机引导,让学生初步感受到10加几计算的方便性。“我们能不能把这些题(20以内进位加法)变成10加几的题目来计算呢?”从而揭示课题“9加几”。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明显的前后联系,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朦胧的、整体的认识,为后几节课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出示课本上例1主题图后,我请学生交流“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学生想出的解决办法有:数数法和凑十法。然后我又问:哪种算法更好?引导学生从中进行比较,选出最优的方法。
三、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是计算教学的核心
刚开始课改时,我最迷茫的就是: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准确地说明算法,这样一来学生怎么能清楚地知道并巩固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熟练口算的目标呢?通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我发现:如果不了解题目的算理,学生学习过之后很容易遗忘,或者在执行算法时容易出错。只有在充分理解算理之后,学生才能形成最优的算法。我是这样做的:
1.动画演示,算理初感知
我用课件演示凑十的方法:箱子里有9盒饮料,箱子外有4盒饮料。从箱子外拿1盒放进箱子,箱子里就凑成了10盒,箱子外还剩3盒,合起来就是13盒。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看到的过程,加深印象。
2.学具操作,算理再体验
学生初步了解凑十法后,趁热打铁,我请他们利用刚才学的方法,先用学具小棒来摆一摆9根加3根是多少根;再在图片上圈一圈,9个菠萝加7个菠萝是多少个菠萝。这样由可以移动的学具到固定不动的图片,一步一步为最后只出现算式计算做好铺垫。
3.表象形成,算法自出现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头脑中的表象已经形成,计算方法呼之欲出,我只需要把算式出示在他们面前,轻轻地推他们一把:“现在没有小棒,也没有图片了,怎样计算9+6呢?” 有了这三步,即使我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方法,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对算理的理解说出9加几的算法了。
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算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不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形象的画面,自己动手感知理解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需要的。
四、练习要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的练习阶段,我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以“和口算高手喜羊羊进行口算比赛”这一游戏形式,设计了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
五、结束语要起到课堂延伸的作用
课的尾声,我启发学生:“9加几可以转化成10加几的题目来计算,那8加几、7加几等这些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10加几呢?”这样,既总结了知识,又为这一单元的后面几课埋下伏笔,同时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计算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对计算课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