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
2012-04-29王存章
王存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在高中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分层次教学问题的提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接受能力较差,对学习缺乏信心和目标,存在自暴自弃、厌学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想放弃学业,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教学和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高中教学中还存在课堂效率低、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又常常忽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易造成高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如果在高中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我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努力打造无淘汰教育”的办学理念,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中大胆进行了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
二、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实施
1.把学生分层次。分层次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并按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学习习惯良好,自学能力强,成绩拔尖的学生。各层次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在班级内建立学习合作小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心中有数,要明确哪些是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但不宜向学生公开。
2.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具有创造性。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它们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分层次教学落到实处。
3.分层次设置问题。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调动双边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要精心设置问题,注意把握层次性,设置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保证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4.分层次设置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必做题),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选做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综合题)。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使一般学生能在半小时内完成。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次辅导。辅导有课内和课外之分。课内,教师上课坚决杜绝“满堂灌、一言堂”,要留出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教师采取个别辅导、释疑的方式,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堂解决问题,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堂堂清;课外,教师要做好培优补差的辅导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中等生补差,为优秀生举办竞赛讲座。
6.分层次、多元化评价考核。我校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改革,一改过去只凭考试的评价手段,现在,不论在学习和生活上,就连兴趣和特长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都可以得到肯定、鼓励、表扬。学校设立了“三兵”(学习标兵、纪律标兵、进步标兵),“三星”(文明之星、环保之星、才艺之星)等不同的奖项,定期进行评选表彰。学校成立评审团由学生参与进行评定,学生先自荐,然后以班级为单位推荐到学校评审团,对学困生多采用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点出不足又指出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次考试也实行分层次考试,试题的内容、难度和题量都有所不同。考试后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表彰,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总之,我们认为成功的标准不止一个,成功的途径有多条,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最后应当指出:分层次教学不是分等级教学而是因材施教,不是歧视而是尊重,不是放弃而是推进,不是违背教育的公平性而是体现教育的选择性。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差异,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