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理课高效课堂
2012-04-29李纳新
李纳新
实施新课程之后,我们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地理是“副科”,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对其不够重视。面对地理课上一个个无精打采的学生,我们有责任使他们“动”起来,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打造高效课堂。
一、备课要充分
所谓备课要充分,就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参考有关资料,尽可能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尽可能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全面地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备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根据课标来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典型例题自己要先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总之,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难易要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
二、先声夺人,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开场白”如何,对课堂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为此,我非常注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例如讲《中国的民族》一节时,因为学生大多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我就干脆领着学生一块儿唱,立刻把学生从松散的学习状态中唤醒,把学习的兴奋点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又如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首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这一影像作品,同学们欣赏着美妙的音乐,观看着动人的画面,倾听着深情的解说词,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再好的教学形式如果重复太多,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不断改变教学形式。我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手段:一是实物展示。例如讲到《地球和地球仪》时,我通过具体的模型展示,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边讲边画。例如讲到“黄河”时,我从黄河的发源地画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再画支流,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标示出来,使学生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的位置,注入的海洋,还特别点出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进而讲解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那么,如何来治理“地上河”呢?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治理黄河的关键所在——治理泥沙,由此引入对黄土高原环境的保护。这种方法使学生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三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显示出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例如“我国的铁路干线”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课件演示时,我用鼠标轻轻一点,铁路干线名称、起始点就依次显示出来,接下来我提问学生:主要的铁路枢纽分别处在哪些铁路线的交点上?我一面讲一面教学生如何操作,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地动起手来。
四、选择合适的教法
我平时注意收集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我认为洋思中学的学习模式很值得借鉴。我给自己提了要求:地理课尽量当堂完成目标任务,不加重学生负担,不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先学,是在教学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后教,是指在先学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学生的活动通常有预习、展示、反馈三个重要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要学会放手,课堂上要做到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教师怎样知道学生会不会?可以提问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只要这些学生会了,自然就不用多讲了。对于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可组织小组讨论,需要教师解决的是那些共性、有规律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应布置不同的练习内容,力求让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和学困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此一来,既强化巩固了重点内容,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学习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本栏责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