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2012-04-29毕志超
毕志超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目前,自主学习已成为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必备的能力,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境界。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就学习兴趣而言,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数的专家、学者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一)进行审美化教学,培养直接兴趣
新版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对此,我紧紧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乐于同教师形成互动。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教师若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有创见性的观点,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地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假设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
(三)开拓学生视野,深化研究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注意课内外结合,比如要梳理某一政治制度(例如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轨迹,可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也可推荐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摘抄读书笔记;还可让学生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制作剪报等。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又为学生未来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为此,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把每一位学生都看做朋友,悉心爱护、平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和信心,尤其对学困生倍加关心,适时启发点拨,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三、加强自主学习指导,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一)开展阅读指导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
我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都转化为提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我将其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促使其发散性思维,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及多层次比较,从而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教材,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着,我会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导致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我就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的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寻找正确的答题思路,在大量的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注重思维指导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引领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把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指导学生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从“集合”的角度,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三)进行探究指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尤其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我就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或自己提出问题,或相互之间提出问题,或学生提问老师等,并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