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花换得晚来红
2012-04-29闻韶
闻韶
说起王佩珍走上越剧舞台的经历,和她们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有着几分坎坷、几分无奈。王佩珍祖籍宁波,家里兄弟姐妹有十几个,排行老五的她属于那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不太被重视的孩子。“那时候就想去唱戏,这样就不用整天在家带弟弟妹妹、做家务了。”通过种种关系,她辗转找到了当时正在卡尔登大戏院演出的玉兰剧团小生筱桂芳。筱桂芳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的大弟子,看到王佩珍也很喜欢,但因为当时身边已经收了两个学生,筱桂芳便把王佩珍介绍给了团里唱大花脸的徐惠琴,并对她说:“拜么拜大花脸,小生、花旦你都可以唱。”于是,王佩珍买了蜡烛,铺了地毯,正式磕头拜了师。虽说最初走出这一步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但真的入了行,王佩珍却对越剧越来越感兴趣了,尤其是当时袁雪芬主演的几部戏,《相思树》、《万里长城》,王佩珍是百看不厌。
就在加入玉兰剧团后的第二年,王佩珍随着徐玉兰、王文娟她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成为总政文工团越剧团的一员,奔赴了朝鲜战场。“那时候队伍是在中朝边境的丹东演出,收到对岸志愿军战士的邀请,最初听说过江演出一两场就要回来的,所以大家连替换衣服都没有准备。”没想到,演出大受欢迎,不断有前方部队来邀请,王佩珍她们也被志愿军的精神感动,一路向前,这一演就演了整整八个月,一直到朝鲜开城才停了下来。王佩珍记得,过江那会儿是冬天,每位团员都发了一身棉大衣。后来一天天热了起来,大家先是把棉衣里的棉絮拆出来,穿棉衣壳;再热得不行,又改成夹衣,到了夏天实在熬不住了,就和朝鲜老乡换衣服。王佩珍回忆说:“当时剧团的人都住在朝鲜阿妈妮(老大妈)家里,阿妈妮对我们这些女孩子像自己的女儿一样。我们看她们生活实在艰苦,就把拆下来的棉花送给她们,她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朝鲜归来,王佩珍和玉兰剧团一起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在越剧团中,王佩珍是以基本功扎实闻名的。当年在越剧《断桥》中她演小青,排戏的时候,还是袁雪芬、徐玉兰等老师手把手教的。凭借这出戏,王佩珍还获得了青年越剧演员演出大赛的表演奖。后来,上海越剧院演出《红楼梦》的时候,王佩珍又被选中,先后演过晴雯、袭人两个角色。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看了《红楼梦》演出后,在花园饭店招待演员。“总理的记性很好,能够准确地认出我们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走到我面前的时候,他开玩笑地说‘你这个晴雯,太胖了哦。”没想到,总理的一句玩笑话把当时的王佩珍吓得不轻。“那天晚上总理请我们跳舞,我一晚上一点心思都没有,就在琢磨‘太胖了,是不是舞台形象不好看了?是不是要减肥了?”
1962年,上海越剧院学馆招生,一下子招进了300多个学员,师资力量一下子成了问题。越剧院当时青年演员中,基本功好、身段漂亮的王佩珍无疑是最佳人选。一开始,王佩珍死活不肯去学馆当老师。“当时的我,什么都不想,就想演戏,在台上你让我演主角也好,让我跑龙套也好,只要让我上台就行。”为此,袁雪芬没少做思想工作:“去学馆当老师并不是不让你演戏,学馆也要排新戏,你们的任务是边教学、边创作、边演出。”“我一听到还可以演出,马上就答应了。”就这样,王佩珍离开越剧院来到了学馆。当时,戏曲舞台上已经开始大规模演出现代戏,越剧现代戏的家底薄,在学馆,王佩珍和她的同事们先后创作了《琼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新戏都是王佩珍她们先学会,然后一招一式教给学生。但很快“文革”来了,王佩珍和同事一样,来到工厂“战高温”,直到“文革”结束,古装戏又可以上台演出了,上海越剧院打算复排《九斤姑娘》,但擅演该剧的吕瑞英当时还在海南岛当派出所所长,王佩珍理所当然地接过了教学任务。说是教学生,其实在实际工作中,王佩珍还充当了导演的角色,《九斤姑娘》上演后很受好评。
虽然演出并不少,但“年龄一天天大了,总想着自己不能演一辈子花旦”。因为自己的武功底子不错,又有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戏的总体把控能力好,王佩珍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做技导。从1983年开始,王佩珍先后在《杨八姐盗刀》、《三难新郎》、《问君能有几多愁》、《红楼梦》、《盘妻索妻》等众多剧目中担任技导。相比于导演、主演,技导的工作很重要,却往往不被人重视。王佩珍自嘲说“在剧组里,吃得最差、拿得最少,排名最后的就是技导。”话虽如此说,王佩珍却始终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岗位,并从技导开始,逐渐向副导演发展。《早春二月》是王佩珍担任副导演的第一出戏,不仅导戏,还参与改剧本。往往是导演对某一段不满意,对王佩珍说:“王老师你回去修改一下。”第二天王佩珍交卷,并总是获得一片“OK”声。说到这里,王佩珍笑着说,她之所以有这点“能耐”,要感谢自己的老伴、戏曲理论家张丙昆。张丙昆曾经在文化局戏改处工作多年,戏改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看戏、评戏。当时热恋和新婚后不久的王佩珍和张丙昆谈情说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看戏。“跟着他,各个剧种、好戏坏戏都看,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有了鉴别能力。”
当演员,也许王佩珍算不上是一位大明星,但在技导和老师的岗位上,王佩珍的成就绝对令人瞩目。几十年来,王佩珍在越剧小花们的身上倾注的心血难以计算。她任教的越剧小花班第一届学员中,有吴群、王清、王柔桑、王舒雯、陈慧迪等,都已经成为了越剧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演员。2003年、2007年、2011年,王佩珍的学生先后获得中国戏曲小梅花奖这一少儿戏曲的全国最高奖。说起孩子,王佩珍禁不住脸上泛出笑意“教孩子很累,但也很开心。”
2007年,当时电视台举办《非常有戏——明星唱戏》,王佩珍受邀担任了指导老师一职,先后辅导过许多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各领域明星,而且王佩珍指导的明星在这一年《非常有戏》包揽了前三甲,王佩珍自己也获得了“园丁珠光奖”。颁奖晚会当天,当时已经身染重病的香港艺人沈殿霞特地来到上海观看女儿郑欣宜的演出,晚会后,她激动地对教授郑欣宜越剧片段的王佩珍说:“谢谢您。”
今年,王佩珍已经75岁了,但凡是和她接触过人都说她是个完全看不出实际年龄的人。王佩珍自己也说,这些年是一年比一年忙,不仅要忙越剧小花的培养,电视台的各类晚会也总少不了她协助编排节目。而外地剧团的邀约也总是源源不断。王佩珍开玩笑地说:“没想到自己是晚来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