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大武旦
2012-04-29张泓
张泓
《大武旦:王芝泉》付梓出版了。喘息稍定,年过七句的王芝泉又开始劳碌和奔忙。7月7日在逸夫舞台签名售书,当晚又登上纪念俞振飞先生诞辰110周年教学成果展演的舞台……
不能歇歇吗?
真不能。她若一晌离了戏,好似丢魂。
谁让她是“大武旦”?
武戏演员的人生多少有点残酷:他们是舞台上的运动员,却难以享受运动员周到的保险;他们用高难动作换得热闹,老来却要承受满身病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龙套,节目表上永远没有他们的名字……因此,人们以为,没有本事演文戏、当主角的,才会无奈地选择武戏这条路。很有一些人如此,但王芝泉是例外。
她身上有一股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是建国后第一批戏曲演员的印记。他们经受过灵魂的红色洗礼,单纯浓烈,对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皈依感。对于南昆武戏这个处于边缘地带、而且一度消弭了声音的行当,年轻的王芝泉像一个抱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的焦虑的母亲。她有深不可拔的爱,也有紧密胶着的痛,爱痛之间,她凭着川人的聪慧和胆魄,生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决心——她要拓宽昆曲武旦的一亩三分地,让这片清寂了太久的地方热闹起来。
如果说这个想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尚算可行,到了八九十年代则让人感觉悲壮甚而难过了。戏曲早已不是大众娱乐的主流,更罔谈昆曲、罔谈南昆武戏。她的选择实在有些残酷。
可是,谁也不能说她没有创造奇迹。在那样艰难的时代,她的新创剧目超过了许多演员一辈子的数悬她使用的道具和把子品种是许多人见都没有见过的;她学习的剑术、杂技、马戏、舞蹈可以与专业演员媲美;而她的遍体伤痕,也足以让七尺男儿为之胆寒。她像出鞘的宝剑,不管不顾地往前飞飚,直愣愣光影惊醒尘霾、冲破迷雾,清醒自定地划出了一个热闹缤纷的武戏世界。1983年《大公报》主编费彝民赠她“武旦皇后”,并非过誉。
她的武戏,有自己的演出思想。每一出,都有独特而清晰的定位;合在一起便有化合反应,这反应使得沪上昆曲一度出现了文武各占半边天的景象。在小生、小旦、小花脸为主的昆曲天地里,武旦赢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地位。这个赢弱的行当,有了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强健肌肉,还时不时成为追光灯下的真正主角。人们在为她喝彩的同时,掺杂着一点意外的喜悦:昆曲这样文静典雅的剧种,怎会有如许热闹?
但她的热闹,让人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真正属于昆曲的。动静之间的分寸、起落之间的拿捏,莫不皈依在昆曲的精魂下,闪耀着精致和讲究的光。这光彩让兄弟剧种的年轻武旦们动容和神迷,她们暗暗惊心:百戏之祖即便走到今日,依旧是能奉为圭臬、堪为师表的呀!她们为王氏武戏的魅力折服,八方集结拜在麾下,要从这神奇的昆曲里寻找秘方,去丰沛地方戏的舞台呈现。于是,近二三十年来,王门有了众多弟子,王芝泉的学生遍布四方,昆曲武戏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哺育。
当然,王氏武戏的重镇仍是上海。这里,她和她的得意门生们撑持着一个王国,横跨京昆,纵亘三代。嫡传的昆五班还未形成声势,气候已经有了。作为一个武旦,这些的确够成功,够圆满,够让人感怀和崇敬。可是,她的心底打着另一个问号——未来的南昆武旦们,还会像自己当年一样,虎虎地攒出一份生猛绚烂的厚实家业吗?
——被誉为“海上第一刀马旦”的谷好好已经是昆团副团长,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堪称猛将,在她的直接推动下,上昆创作了荣登昆剧节优秀剧目榜首的《景阳钟变》,一扫近年来沪上新编武戏颓衰之势;
——上海京剧院的杨亚男、浙江京剧院的安利娜,是武戏熠熠闪光的后起之秀,延续着京昆不分家的传统,用昆曲的光彩浸润着京剧的骨架,渐渐有了声名;
——“昆五班”中最为突出的钱瑜婷、王倩澜,已有小荷之姿,铁杆戏迷们乐于在她们身上寻找王芝泉的范儿和味道……
对这些优秀的学生,王芝泉是要竖大拇指的。但她更明白,离擎南昆武戏之旗的“大武旦”,年轻的孩子们还有一段路要赶,她们还需修炼。
不着急,昆曲六百年了,这点耐心还没有吗?
王芝泉静静等着,朝着她来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