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流放途中的寇德卡

2012-04-29

数码摄影 2012年9期
关键词:布列德卡德克

中国摄影界所熟知的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938~ ),曾经因为政治原因离开捷克,在欧洲各地流浪时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记录着这个世界的喜怒悲欢。然而离开了自己祖国的寇德卡只能隐姓埋名——比起卡蒂尔—布列松,寇德卡绝没有这样的一份幸运——他在1968年拍摄的布拉格事件还是以匿名的形式获得了“海外传播俱乐部”的罗伯特·卡帕金奖。尽管他在以后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和卡蒂尔—布列松成为挚友,并也办过展览,出过画册,但他决没有像卡蒂尔—布列松那样为世人所知。起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寇德卡依然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但历史总是公正的,寇德卡带着他那忧郁的目光和深沉的感觉向我们一步一步走来的时候,其实正在走向对人生更深切的关注和挚爱。

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就曾这样说过:“……今天我们对寇德卡的接受,是否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国摄影界需要更多有独特个性的摄影大师,需要更多能甘于寂寞、勤奋耕耘的探索者,而不是只会沽名钓誉、昙花一现的空中楼阁、海市幻影。当你举起照相机的那一瞬间,首先应该扪心自问:你有勇气面对孤独、面对精神的流放、面对探求真理所可能遇到的所有艰难和挫折吗?然后,请举起你的左手,放在镜头的前面,轻轻地按下快门!”

@释藤

寇德卡观察事物的方式都有种直指人心的震撼力,画面的黑白影调粗颗粒、无限地放大了生活本身存在的状态、洗练和张力并置的影像,让人久久凝视。是我喜欢的摄影师。

《捷克,1968》 寇德卡 摄

《 流放,爱尔兰,1976》 寇德卡 摄

其实在这一切的背后,孤独的承受让他具有了通过影像支撑这个世界的力量。

@05-30KOUDELKA

寇德卡说:“我没有重复的兴趣,在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不想停留。自己构筑的世界非常好,但有时候要破坏自己的构筑物,必须这样。”

@发健号

我不会以其他摄影家说些什么来判断他的照片,我是以照片来判断他们,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受到同样的准则来判断。——寇德卡

1《布拉格之一,1968》

2《布拉格之二,1968》

3《吉普赛,罗马尼亚,1968》寇德卡 摄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寇德卡认为最终的真理不是通过大声疾呼而是通过面对生活的自我独白而获得的。中国的摄影人如何看待寇德卡,如何从他的摄影“独白”中得到生活的真相?2012,中国平遥,摄影人将有机会最近距离地接触到大师的作品。

寇德卡曾说:“任何东西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拍摄,我会持续不停地拍它们并且不重复自己,尽我所能,走得更远。我不断地在拍摄过程中学习,我会尽可能多的拍一些小的照片,仔细地研究,并将它们分组,我扔掉了很多,我也会拿给朋友们看,最后只有一小部分我会保留下来。我记得在我很穷的那段日子,我幻想过有人走过来对我说:‘给你钱,你想拍什么就拍吧,但是你不能出版它们。我差一点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所以事实上这些照片保存了下来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只有这样的特立独行,不被诱惑,镜头中的历史感才得到了出色展现。

他的好朋友、评论家罗伯特·德尔佩这样论及寇德卡:我情愿没有遇见过他。没有陪伴他经历流放的旅程。没有为他的书籍和展览挑选图像。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没有诸多的麻烦,包括新闻记者的流言蜚语。尤其是这样我就有可能仅仅评价照片本身,而非所涉及的拍摄者。尽管我和寇德卡之间有着真诚的友谊,已经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这就是寇德卡的独特之处。其实在这一切的背后,孤独的承受让他具有了通过影像支撑这个世界的力量。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先生曾经在1991年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见到过寇德卡,当时的寇德卡一个人躲在暗处享受他的美食——一头短乱的卷发,一脸欠整理的络腮胡,一身皱巴巴的草绿色军服。后来,马格南的朋友告诉阮义忠夫妇:寇德卡最近都在这里打地铺。于是阮义忠不无感慨地说:看来,寇德卡又在流浪了……是的,流浪途中的寇德卡今年将被邀请来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现场——这一次,是将结束一切的孤独,还是选择新的孤独的开始?

@07-05CottonPop

我拒绝去拥有任何东西。我知道去旅行的钱够我买公寓的了。我不要人们说的所谓的家。我没有要回到哪里的欲望。那时我只需要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在任何地方等我,那些我要去的地方我只呆一会,如果在那里找不到需要拍照的理由,我会认为是离开去另一个地方的时候。——寇德卡

@婴儿的呼吸

于德水:我特别喜欢寇德卡和萨尔加多照片里对人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表现。摄影能达到视觉的经典,还只是一个层面,由此能让人进入一个思辨的空间,才是影像更大的魅力所在。

1《流放,法国,1973》

2《流放,罗马尼亚,1994》

3《克罗帕特里克朝圣,爱尔兰,1972》寇德卡 摄

@恶童制作

二十世纪的众多摄影大师中,寇德卡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独来独往,从不与人交流,从不对自己的照片加以说明,从不谈论自己的摄影观;但他独特的“寇德卡视觉节律”唤起的情绪令无数人膜拜。

@KOUDELKA

寇德卡作品构图极为讲究,且惯用手段是三点式构图,通过三个点互相制约、拉扯。在吉普赛人的拍摄中,几乎没有事件发生,当镜前出现符合其视觉节律的画面出现时,快门按下。作品不取决于情节,完全通过图像自身的节律去打动人。三点中某个点尚是空白,他会虚席以待,伫候着想象中的人、狗、车、船的出现。

没有平庸的事物与世界,只有平庸的眼睛与感受力。

——约瑟夫·休德克

@Movphoto

休德克,自1918年定居布拉格之后,终其一生守望这个古老的城镇,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瞬间,默默地传递着不屈的理想与自尊、自信。正如捷克的国家格言“真理必胜”,休德克正是这样的一位践行者,一位伟大的诗人。

休德克,将一切看似普通的事物,通过镜头发掘出超越事物本身的“神秘力量”展现出对其“生命、生活”本质的探究……

1《洛斯梅耶花园,1955》

2《教堂,1924》休德克 摄

猜你喜欢

布列德卡德克
德卡:帮学生实现梦想就是我的“中国梦”
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主持人的话
彼得·汉德克人物争议
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约瑟夫·寇德卡:谜一样的摄影大师
沙漠里的历险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新疆“焦裕禄”
首尔摄影博物馆(MOPS),首尔,韩国
亨利在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