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飘香
2012-04-29刘永忠
刘永忠
在湍急的河水中,她挥动柔弱的臂膀,驾船护送学生回家。
在简陋的村小里,她坚守讲台十多年,迎来送走一批批山里娃。
在当地乡亲心中,她是一朵盛开在青翠山岭间的金菊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98年9月,秀山县涌洞乡中心校。
晚上8点刚过,天就黑透了。黑漆漆的大山像怪兽一样包围着校园。
教师寝室里,19岁的田金菊躲在被窝里,悄悄擦着眼泪。
“为什么把我分配到这么艰苦的地方……”田金菊想起白天的所见所闻,泪水又涌了出来。
中师毕业后,田金菊被分配到涌洞乡中心校任教。
报到那天,天降小雨。田金菊扒了几口饭,就兴冲冲出了门。
来到镇上,她换乘了到涌洞乡的班车。
当年的乡村班车,顶棚几乎是“敞篷”。细雨纷纷扬扬飘进车厢,洒在田金菊脸上。汽车在不停颠簸,她在不停地呕吐。
一个多小时后,田金菊终于迈进校门。在这里,她看到的是连绵的山峦、冷清的校园,还有破烂的教室。
田金菊的心凉了。她躲进只有一张小床的寝室,一个劲儿地掉眼泪。
黑暗中,突然响起一个苍老而熟悉的声音——
“你不是从小就想当老师吗?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老师了。你一定要好好干!”
田金菊的双眼猛然明亮起来。
这天,爸妈凌晨四点多钟就起了床。两位老人点火添柴,煮了一锅热腾腾的饭菜,为女儿饯行。
道别时,二老颤巍巍地拉起女儿的手,嘱咐道:“你一定要好好干,当个好老师……”
第二天,阳光驱散了连日秋雨。
学生们蹦蹦跳跳地来了。
寝室里,田金菊已经梳洗一新。
拿起备课夹,这位新任老师微笑着,向教室走去。
孩子,我不能耽搁你们
冬天来了。
洁白的雪花像飞扬的羽毛,飘落到校园各个角落。
上课铃响,在操场上堆雪人的白杨赶紧站起身,和同学一起涌进教室。
一进教室,白杨立即安静下来,将双手放到课桌上,小身板坐得笔直。
田金菊出现在教室门口。她挺着硕大的肚子,腋下夹着三角尺和备课夹,艰难地迈上讲台。
田金菊抬腿的一霎那,裤腿和鞋袜间露出了浮肿的脚踝。
白杨觉得喉头一紧。
“今天,我们复习第三单元。”讲台上,田金菊依然笑颜如花。
在工作第一年,田金菊和男友结婚,不久后有了身孕。
田金菊临产前夕,学生们正在期末复习。为了不耽搁孩子复习,她挺着大肚子,不仅是两个班的数学老师,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由于站得太久,田金菊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小腿浮肿。
“你这么下去怎么行?”领导和同事都劝田金菊回家休息。
“两个班有130多个孩子。我请假了,谁管他们?”田金菊总是这样说。
讲台上,田金菊感到腹中一阵胎动。粉笔从她手中滑下,“啪”地一声掉在地上。
“田老师,你回家休息嘛!”讲台下,白杨和几个同学带着哭腔喊。
“老师没事。”汗滴从脸上滑落,田金菊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画面——在乡村小学,孩子们都是走读,每天天还没亮,他们就得往学校赶,下午放了学,他们又忍着饥饿,再次踏上崎岖山路往家走。
“你们翻山越岭来上学,老师不能耽搁你们!”讲台上,田金菊重新拿起粉笔。
在那个学期,田金菊咬着牙,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上完最后一节课,她直接进了手术室。
别怕,老师送你回家
2000年8月,田金菊调到了妙泉乡中心校。
妙泉是渝东水乡。龙潭和梅江两条大河在这里汇合,同数十条支流一起将妙泉分割成无数半岛。
乡中心校就位于其中一座半岛上。由于三面环水,学校大多数学生每天来去都得坐船。
这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2000年深秋的一天,满树金叶在校园摇曳。
放学时间已过,田金菊改完作业,从办公室走出来。
远处操场边,一个独自徘徊的身影映入她的眼帘。
那是她的学生韩坤。
“你怎么放学不回家?”
“我错过了接我们的船,回不了家了。”
韩坤双眼含泪,抬头望着田金菊。那眼神,让田金菊来了勇气。
“别怕,老师送你回家。”她拍拍小男孩的头,说。
很快,田金菊租来木船,笨手笨脚地撑船、掌舵,向梅江彼岸艰难驶去。
下了船,还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天黑了,夜风一阵紧似一阵。耳边不时传来“呱……呱……呱……”的鸟叫声。
“别怕,有老师在!”尽管自己也怕得不行,可田金菊依然壮着胆子安慰韩坤。
来到韩坤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
看到老师亲自送孩子回家,韩坤的妈妈掉了泪,不停地说:“谢谢你,田老师!”
从此,田金菊给自己加了一项工作——撑船护送学生过河。
俗话说:“人间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对一个柔弱女子而言,这可不是一个轻松活儿。
为了学撑船,田金菊翻过船,被桨打破过头,还由于受凉发过烧……但她坚持了下来,最终成了学校的“总舵把子”。
此后,每当放学铃声响起,梅江就会出现一艘站满学生的木船。船尾,一位身材娇小的女人划着桨,一路破浪而去。
这样的画面,一直持续到2005年——田金菊被调走。
为学生付出是一种幸福
“学校有一百多名学生,80%是留守儿童,还有不少贫困学生,都需要老师悉心照顾。”
到官庄镇地友村小学报到时,校长这样对田金菊说。
很快,田金菊就明白了校长话中的深意。
2005年12月,冬雨袭来。
一间破旧农舍里,寒风夹着细雨从破漏的窗户灌进来。
屋里,地友村小学三年级学生陈启章在瑟瑟发抖。他身上只套了两件单衣,难以抵挡严寒侵袭。
墙角,陈启章瘫痪的父亲蜷缩在破床上,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陈启章残疾的母亲坐在一旁,努力挤出一个尴尬的笑容。
这个画面,让前来家访的田金菊心碎。
第二天,田金菊把儿子的防寒服送给了陈启章,之后,还时常给他买生活用品。
陈启章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然而,田金菊知道,像他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为了帮助更多“陈启章”,田金菊想了不少办法。
每学期开学报名时,田金菊总会逐家逐户走访,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父母电话,并一一记录下来。七年来,田金菊的“留守儿童家访笔记”记满了厚厚几大本。
学校里有部分留守学生住校。可由于学校地处深山,食堂买不到足够的蔬菜。为了给孩子们改善伙食,田金菊在学校后面的空地上开垦了一块菜地。
学校没有图书室,田金菊便将家里的书籍和报刊搬来,在教室里建起“读书角”。
“你为学生付出这么多,值得吗?”有朋友这样问田金菊。
“老师为学生好,怎么不值得?”田金菊回答,“看到他们能学有所成,感觉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