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2012-04-29张九江
张九江
【摘 要】品德与生活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品德认识能力的提高、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工作;习惯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现在中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恰恰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的二十世纪,承受着各种思潮和道德意思的冲击和影响。帮助他们在人生旅途的初始阶段,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是贯彻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发挥这一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挖掘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潜能,有效地防止不利因素的干扰。就要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
一、合理使用并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合理使用并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合理使用并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要更多地把学生生活素材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活生生的、富有说服力的活教材,为教与学服务。
注重学科综合,努力拓展教材。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品的知识点,用思品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引导学生用好“无字书”。生活是本“无字书”,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时政新闻、人间世事等。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举办法制讲座、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开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开发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开发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开发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于知识、技能目标,又要着眼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如在教学第四册《我长大了》一文时,“我长大了”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到自己长大了,在教学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小时候的衣服、照片等,说说从以前的这些东西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长大了。对于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
三、拓展思维空间、发挥学生潜能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的还是冷漠呆滞的?是其乐融融的还是愁眉苦脸的?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教师不仅要挖掘和展示思想品德课德育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常言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苏联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鄙俗。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过硬的教学工夫,要具备三个优良品质。首先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好,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能为人师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我这里主要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中共中央曾经发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又明确地阐述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提高德育教育的严峻性、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自身文化、业务水平:一要勤,善于学习;二要看,善于观察;三要想,习惯思维;四要做,探索教法。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知识,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捕捉品德课教学的素材,学生的思想状况,英模事迹;联系教材,依据大纲,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选择适当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实施,从而才能保证思想品德课的良好效果。
总结:开放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体会到品德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乐趣,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够将一些内化的规矩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将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鼓励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实践他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观察、感受、体验、反思、调整、创造和发展他自己的生活,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