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针对突出问题 增强改革力度
2012-04-29吴东
吴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将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新课标》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课的“实践性”;调整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适当降低部分课程目标,并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新课标》文字修改达200余处,篇幅由实验稿的29页增为80页,每部分都有修改和调整。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的诸多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增强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实践中有所突破。
第一个问题是语文课上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少。当前,语文课时偏多、内容偏少、效果偏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是几十年来的老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语文课缺乏语文实践活动,而以所谓的课堂教学环节为依归,语文课成为了一种模式化的流程。教师导学的基础是学生自学,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还不能为每一个语文教师所理解。章太炎先生说:“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学问,自学自问是基础。《新课标》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都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完成。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课外读书少。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学习,这在教学实践中被屡屡证明。阅读不仅关乎语文学习,更关乎人格养成。学校应当是读书的地方,不应当只是读教科书的地方,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校图书馆应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学校应为学生成长和语文教学创设更为良好的环境。
第三个问题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片面理解语文课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修身课、历史课,就是没有语文课的味道。《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重点落在“语言文字”上,这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标》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在普遍的情况是文章内容讲得多,语言形式讲得少,花费几课时来讲文章说了什么,文章怎么好却说不出来。这样的课就没有语文课的味道。
第四个问题是语文教师的素养。近年来,教学方法得到重视,但教师的学科素养容易被忽视。很多时候,教师不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学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是因为缺少方法,而是因为缺少专业知识。教师自己不读书、不写作,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写作?长期以来,作文训练普遍存在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教师素养上。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并不是因为教师把知识讲深了,而恰恰相反。教师的教学是否能深入浅出,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
第五个问题是课改中出现的偏差。《新课标》对以往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出现的一些偏差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例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再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不是说随着《新课标》的颁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常规。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改革力度,按照教学规律去做,语文教学就会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