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常态下的问题关注式督导探索
2012-04-29汤赤刘朋
汤赤 刘朋
【摘要】伴随着浦东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基于学校常态下的问题关注式督导成为区域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实践的新趋势。它包括学校常态化、学校态度、学校行动、相互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技术6大要素。督导活动中要体现“问题关注”、体现对问题的有效发现,然唯有学校处于常态化,才有可能达到“问题发现”。因此,有效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其关键环节。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督导方法论的研究,提升基于学校常态下的问题关注式督导效能。
【关键词】学校常态问题关注督导
伴随着浦东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基于学校常态下的问题关注式督导成为区域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实践的新趋势。督导活动中要体现问题关注、体现对问题的有效发现,唯有学校处于常态化,才有可能做到“问题发现”。因此,有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关键环节。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督导方法论的研究,提升基于学校常态下的问题关注式督导效能。
目前,浦东教育已完成以数量扩充为特征的第一次跨越,进入以内涵发展为特征的第二次跨越阶段。这就要求教育督导部门必须关注学校内涵建设,抓住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把握住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督导人员必须在督导过程中,对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有效梳理;而学校也需真诚面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正确对待发展中的各种数据与信息。这种基于“问题”的合作关系要求不断创新区域教育督导机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督导规律,破解学校发展问题,谋求教育督导效能。
“问题关注式督导”是对“发展性教育督导”的新发展
问题关注式督导体现督导活动中的重点,它较多地从发展的问题中寻找学校困难与发展障碍,并力图在问题解决角度上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1.学校发展现实中需要督导支持的核心要点
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主要任务包括三个问题:学校为实现目标做了些什么?现在学校在何处?学校发展还需做些什么?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学校自评工作的落脚点,具体回答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及目标。由此,我们可梳理出学校教育督导的基本思路:分析学校现状—明确经验与问题—寻找对策—帮助学校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其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建立新的发展目标”是关键环节,这是教育督导为学校发展需要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的核心内容。
2.架构学校常态化问题关注式督导的基本要素
学校常态化。唯有常态下学校作为督导对象所呈现的信息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所反映出问题才可能是符合实际的。
学校态度要素。一般而言,学校管理者对待问题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迎合教育督导只是尽量大地放大优点,展示发展绩效,并最大限度地缩小缺点;受到传统影响,评价标准有差异,出现“成绩多、经验多”的现象,被评价者只是盲目地跟从评价者。
学校行动要素。学校愿意将原本的自然状态呈现给督导人员,并能积极、主动地与督导人员共同寻找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互关系要素。开放、平等、合作的理念充分体现在督导活动中。督导人员与学校主动合作,根据发展目标有效地帮助学校找准症结,从而促使学校扬长避短,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素。充分认识发展性教育督导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对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呈现表示充分理解,对问题改进予以有力支持。
督导技术要素。突出诊断性督导评价功能。我们应把评价权利更多地给予学校,让学校能自主评价发展现状,提供出更多学校发展的信息与数据,从而尽力地缩小督导与学校自评之间的差距。
问题关注式督导的基本操作框架
1.对“问题”的若干认识
基于学校常态下的问题关注式督导中发现的问题有轻重和主次之分。弄清问题的性质与程度,是对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必要环节,是确定问题次序的前提。
一般而言,问题关注式督导中需要把握的第一线索和关键线索主要有:①入门线索:学校形象与成就,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校长;学校教育研究工作;知晓度、知名度和美誉度。②基本线索: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的形态、数量、周期或频率;学生活动范围及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内、外部特征;校园风格与格调;校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学校运作主体;学校管理与人际沟通;后勤支持;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和联系;学生自治程度。③发展性线索:学校人事工作,主要包括教职工人事结构;工作饱和度;人事管理运行的校内认可度;人员调转与培训。④全局性线索:学校领导行为诊断,主要包括办学思想;学校领导作风;教育理论水平;操作示范能力;表达能力;文化和艺术修养。⑤外部线索:学校周边情况或问题诊断,主要包括领会和执行法律、方针和政策;与社区的关系;与邻近同行的交流等。⑥前瞻性线索:学校发展方向与可能性,主要包括对既往发展史、学校位阶、发展潜能和内外期望的评估,以及预期支持度。
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
明确观察、发现问题的基本程序:①通过观察发现问题。②从学校已有问题发现中寻找问题的主攻方向。③通过信息采集,思考校方发现的问题准确与否,是否有进一步的发现。④与督导同伴作交流,验证一下彼此的问题是否趋同。⑤与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沟通,验证学校被发现的问题是否符合事实。
确定分析、筛选问题的主要程序:①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与学校发展的相关性出发,找出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核心问题与表象问题。②同时,查找问题形成的原因,思考该问题对学校发展的阻碍性,这类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
明晰对策、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学校问题主要有两类,即需要上级部门予以支持解决的问题和通过学校自身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督导应关注的是第二类问题。一般而言,对策方法的形成步骤是:①确认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是校内还是校外。②了解学校是否对问题的解决尝试过努力,效果怎样,力图在程度意义上把握问题处理的掌握度。③对学校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专家团队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督导部门就多元的解决思路,帮助学校进行归纳,在与学校互动基础上,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并不唯一)。
努力完善问题关注式督导方法论
第一,根据学校评价理论变革与发展的特点,在从鉴定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的背景下,进一步立足于浦东区域的实际,深化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理论研究,重视学校教育督导发展性与教育性的有机融合,使其能成为我国教育评价研究领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为问题关注式督导的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第二,以学校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为前提,站在教育测评和统计的前沿,运用有效、适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定性描述与量化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实践的复杂‘场域中,需要善于考察各种因素之间内在的关联和复杂相互作用的‘关系思维,需要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演进脉络和阶段特征的‘过程思维,需要将事物置于特定情境下加以考量的‘情境思维”。因此,掌握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注重吸收一切有利于学校教育督导工作的评估方法,强调学校教育督导过程的情境性和真实性,并在原有对教育督导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不确定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时代精华,根据观察与发现问题、确定分析问题、筛选问题以及明晰对策解决问题的要求,加大督导评估工具的研发力度,整体提升督导人员的督导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将问题关注式督导切实落实到位。
第三,由于督导人员的多元化,督导评估数据必然会具有差异性。有学者基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评估数据的处理方法”问题,就单一评估方式或多重评估方式下的数据分析提出了具有价值的建议与意见。具体而言,单一评估方式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评估专家的评分误差,主要有算术加和平均法及统一定夺法两种,这种方法可以在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实践中处理同一督导小区学校发展情况的比较;多重评估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时,一般是通过不同评估方式得出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总求和或排序,再由评估委托方和相关利益部门通过综合平衡,从而得出最终结果。同时,要注重对督导结论的多元评价分析,不断发现督导活动中的偏差,并不断改进督导过程、修正督导结果,努力提高督导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姚文忠、刘一、刘裕权.学校诊断[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2.季萍.校管理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关注[J].选自“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从第一辑:回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5.冯晖.教育评价中的敏感性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