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雅之都

2012-04-29林文钦

青春 2012年9期
关键词:金陵书香南京

林文钦

南京,如同我的一个情人。

最早知晓南京,是因为幼年时看到的一张老邮票,上面印着“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影像。注视着那颇显古意的图片,我总在想象“金陵”这个纸醉金迷的名字背后的故事,觉得她是一座建造在纸上的城市。那时的脑海中,“南京”仅是一个遥远的意象,却下意识感觉到,这是一座可让人倾心的城。

随着时光流转,我一一打开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不少文学家都有浓郁的“金陵情结”。在名家的笔下,关于老金陵的六朝遗风,关于南京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字的抒写已变成了一种精神的仰望。利玛窦的《南京札记》、俞平伯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黄裳的《金陵五记》、陆文夫的《南京的美食》等等,以南京为题材撰写的文章实在是多不胜数。用心朗读一句句凝炼优美的语言,从文字上浮现出来的真挚情感让我懂得:南京拥有地理气候之美和历史文化之醇,这些都是适合人类精神的养料。更最重要的是,南京拥有自由博大的胸襟、安宁祥和的生活方式、与世无争的豁达大度。一座城市之美,在于其拥有令人感动无比的人文关怀,那是一种无可抵挡的魔力,这一切与是否拥有光鲜的外表无关。

慢慢地,看过冯亦同的《秦淮记》,盛颜的《南京,三个难忘的瞬间》和安妮宝贝的《南京记忆》、、、、、南京城在渐次的阅读中,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却始终让人觉得有些疏离。而我认为南京是远离我的城,站在秦淮河边,兀自繁华,兀自高贵。

细读了余秋雨的散文《六朝金粉》后,我对这个名城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作家缓缓道来的老故事里,瞬间触摸到了南京的历史风情和文化积淀。漫步小说的字里行间,南京给人一种奇妙的体验:青砖步行道、两旁的古老砖墙、乌漆大门、江南情调的店铺招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三十年代的旧时女子,身穿古装,优雅娉婷地走在历史里。

就像美国作家弗朗西丝·梅耶斯所作的形容:因为一本书,全世界爱上了一个地方。我则引用弗作家的话说,一本《金陵春梦》,让世人对这座东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遐想。

一阵阵飘过的书香,让我暗恋上这座城市,就如同迷恋上一个人,一首歌,或者一幅画。那种感觉清晰地印在心尖上,却穷于言辞。那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与默契。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开始迷恋这座风雅之城的时候,那样的爱排山倒海地袭来。

2004年深秋,赴南京参加文学笔会,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去体验这座六朝古都的韵味。

南京,不啻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当我在南京的街上行走,踏着青砖,抚着碧瓦,感受古都之风的强劲。我的愿望在这座古都中咏唱着,荡漾着。我呼吸着历史深远的墨香,吮吸着文化淳厚的营养。

一条与书籍相伴而来的汉口路,因其文化深度和精神内涵,它让我半晌流连。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汉口路,更像一处苍茫大海的港湾。

汉口路无疑是很文化的。如果打个比方,我想,这条路就像一个悠闲的书生,毫不理会周围世界天翻地覆地变化,执着地沉浸在对书的迷恋中。把汉口路比作书生,大概不能算牵强。因为,这是一条有名的图书街,呈三角弄分布着唯楚书店、乐匋书店、学人旧书店。这样的布局,也许是一种巧合,这样的巧合,使这条路成了名副其实的读书街。的确,这条曾多年影响中国出版业的汉口路,通过多年的文化沉淀熏陶,始终让她在喧闹中坚守着这一份特有的宁静。

从历史深处走来,南京文化的长足发展,伴随着书籍的出版史和市民的阅读史。一个弥漫书香的城市,始终展露着她的幸福表情。

我的脑海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画面:带着一脸温情的古城人,在城市的公园里或市民广场,闲适地抱着一本书,在清风的吹拂下,安心享受属于一个人的阅读时光。

曾记得,在“中国城市最浪漫的街道”——颐和路,街两旁种满了梧桐树,心思细密的绿叶织成深深浅浅的绿荫。悠然走在这样一条街道中,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这种情调,细细地咂摸,是足以浸淫身心的。就象一杯茶,只有含在嘴里慢慢品味,才能品出悠然的香味。

颐和路的氛围是小资的优雅的,很多读书人乐于在时光、真味或槐树香中,啜饮着芳香的卡不基诺,大谈特谈新近淘得的好书以及读后的感受。当我被文友的电话约来,就静趴在桌子上,细细聆听着身边的读书人纵论古今。谈诗的会说到袁枚、王国维、钱鍾书的詩论;外国诗歌,我有感兴趣听的是庞德、叶芝和里柯克;谈哲学,他们总脱不了康德、萨特、黑格尔;谈学术,很多1930年代的人名,还有今天的人文分子,豆子一样蹦出来。书香,咖啡香,使得齿颊生香,便吐气如兰了。

湖南路也充满了诱惑。我曾到过北京的琉璃厂街,那条街也是以经营古玩字画和书籍文具而著名。相比之下,那里商业气息更浓、行动节奏更快,冲淡了平和、悠雅的文化韵味。也可以这样说,琉璃厂街的商人是认真的商人,而湖南路的店主则多显得漫不经心。

当你在湖南路游逛,最好的心态,也是散淡平和。在这里,你无需将买书作为直接的、功利的目的。站在译林书局或大众书局那琳琅满目的书架前,你可以手捧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馨香的书,聚精会神地阅读。你尽可默无声息地翻找,浸泡在书籍的海洋里乐而忘返,便是最好的休闲与享受。

你可任由视线在书架间挑来挑去,读来读去,在反反复复进过许多家书店之后,终于遇到不忍放手的好书时,就会勇敢地买下来,即使回家受内人一百遍埋怨,也象终于找到了红颜知已一样的满心欢喜。即使你泡了大半天,也没买到一本太心仪的书,那也没什么,“踏遍金陵马蹄香”,谁又能说一无所获?

这就是南京了,她可以让人书香馥郁中保持最优雅的姿态。这无疑是一个纸上的故乡,一个让你回归心灵的故乡。

南京。南京。我在东南海滨默念着这座文化名城的名字,对她的爱越来越浓烈。

2008年4月的春风,邀请我再次来到南京。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以“快乐阅读,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江苏书展引来了无数求知者的目光,名流作家、白衣卿相,纷纷聚集于金陵城,参加书展的读者饥渴地沐浴书香,感受现场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大师现场对话,交流与碰撞着各类观点。

在书展上,文化名人、作家读者,围绕书展主题作着酣畅淋漓的演讲,传播着“读书是最美的姿态”的存世理念,这个位于中国江南的文化名城始终敞开海纳各类文化河川的情怀。

缕缕书香在古都的上空弥漫,洗去了世俗的污泥浊水,荡去了季节琐屑的南风,让南京一直都保持着一份闲适、一份恬静。

在书香中沐浴,我渐渐理解了南京,理解了她能以独特的风姿屹立于世的缘由。毕竟,南京作为南中国文明的汇集地,书籍从来都是这个古城最亲密的伙伴和坚定的支持者。从这些浩瀚如烟的书本中,南京学会了坚韧、懂得了包容,于是她本身也就变成了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

当春天的夜色降临,我站在云南路上。一阵的暖风拂来。我望着南大后门对面的那栋楼房,这里经过改造已经换了模样。那是我2004年来开笔会时住的地方。想起当年夜灯下,文朋诗友快意地谈论现代文学和读书感想,我的思绪突然柔软起来。

我发觉在心底深处,对于这座城,至少是存有一种挂恋的。脑海中浮现一些友善的脸,和江苏文友们亲密无间的抚慰,他们让这座城市变得拥有了一种轻灵的温和。我们聚在这个书香四溢、崇尚文学的城市,笑着回望曾经炽烈的梦想,和文友短暂的相聚却仍然可以带来长久延绵的慰藉。挥别的时候,有不舍的笑容,却不再有任何的滞重与惶恐。

回家未久,文友黄君给我寄来《名家笔下的南京》,一直放在床头,始终看不完。其中,汪曾祺、余秋雨、赵本夫、苏童、鲁敏等名家大儒,逐一向你述说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南京。我一遍遍品味里面的文字,体验流淌在里面的各种温情。就在那时,我发现我爱着的这座东方名城,不是“雕刻时光”咖啡馆,不是“1912”酒吧,也不是精致的装饰壁画。我一直相信,后现代物欲包装的或张扬或迷离的景象,始终只是她的躯壳,而她的内心,却是异常沉静典雅的。那份古意盎然的典雅,永远不会被城市的发展速度抹杀,它们是我无从感知无从探究的城市的文化灵魂。我深知,在南京,从容度日、优雅漫步的人们,已将阅读当作一种现代慢生活的象征。

那些娓娓讲述南京的散文随笔,如此细腻地透射出这座东方文化名城的精髓,那些在华丽光鲜的外表包裹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温情。或许,这也是南京为何让那么多文化名流、青年学子,为之向往、为之迷恋的魅力所在了。而多年来,我与南京就如同分隔两地的情侣,爱得不再汹涌,只是习惯了守望。

2014年夏季,第二届青奥会之火将点燃南京。青春、动感的青奥气质,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将给南京這座文化古都注入全新的内涵。在我的眼中,融入世界文明潮流的南京,将向世人展现一座东方名城更立体的文化特质,以浓郁书香迎来五洲四海的宾朋。

哲人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存世理想,每一地人有每一地人不可抵达的城市。”而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南京,在阅尽千城之后,唯有这个热爱阅读的城市,让人不再刻意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她的优雅绝世。

猜你喜欢

金陵书香南京
南京比邻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南京不会忘记”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张祜 题金陵渡》
南京·九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