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夫熊猫》谈文化固本的重要性

2012-04-29宋昕睿

新闻爱好者 2012年9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全球化

宋昕睿

【摘要】文化固本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意识的根基。本文以《功夫熊猫》为出发点,探讨这部电影的真实内涵,挖掘美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借用电影产业以达到“文化美国化”、“文化本土化”的目的。从而得出,如果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原味,传播本族文化精髓,就首先要做到文化固本,继而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文化固本;文化本土化;全球化;美国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又一个领域。美国作为世界文化第一输出大国,无论是在图书、信息、电影还是音乐等多方面都发挥本国传播优势,传播自己的民族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

《功夫熊猫》是美国梦工厂在2008年出产的一部动画大片,2011年出产了续集《功夫熊猫2》。这部系列电影以中国为题材,惟妙惟肖地把中国的两样国宝——“功夫”与“熊猫”进行了元素整合,并滲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儒”、“释”、“道”。用缤纷的中国元素、精良的电影制作,吸引着全球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做足了“眼球经济”。

梦工厂的新星

美国梦工厂制作的这部电影,成本1亿美元,收益6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卖座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筹划历时8年,因为炫目的中国功夫、国际一流影星的配音、强大的制作团队,还有美轮美奂的背景画面,成为动画大片中的一个里程碑。《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之时,也引发了一场“熊猫”热潮。

好莱坞和梦工厂的动画明星数量庞大,从白雪公主到米老鼠,从唐老鸭到狮子王。“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之后在美国出现的又一位亚洲动画新星,他身上承载着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整部片子中,除了功夫动作外,汉字书法、气功针灸、太极八卦、鞭炮火药、商贾庙会,以及群峰巍峙、云雾缭绕中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中国山水画、筷子、面条、包子和高跷等一大批中国元素让观众应接不暇。也正是在这样炫目的背景下,诞生了这位新星——熊猫阿宝。

英雄主义与功夫巨星。在美国的公式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美国化。“迪士尼努力去将外国文化改编成美国的和全球的文化产品,其基本动力是追求全球市场。为使文化产品能打入美国乃至全球市场,异国的文化产品必须被美国化和普及化。这个过程是与本质化的过程同步的,即制作者必须首先确定异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使之服从于文化移转者的需要。”[1]基于这种理念,阿宝其实就是一个基于英雄主义的美国化产物。

在梦工厂的价值观念里,阿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是“神龙大侠”,关系着和平谷的生与死,如果没有阿宝,和平谷将灭亡。胜利虽需要大家的团队协作和整体的共同努力,但是最后的胜利始终离不开英雄的存在。在中国人的眼中,集体的力量高于一切,中庸之道才是正道,个人英雄主义并非明智之举。

影片由一部武林秘籍“神龙卷轴”开始,恶魔豹子费尽心机想要得到武林最高宝典“神龙卷轴”,从而征服整个世界。电影中,“神龙卷轴”一直揪着观众的心,谜一样的它似乎拥有拯救世界的巨大能量。当村庄岌岌可危,“神龙大侠”打开卷轴的那一刹那,“大侠”和观众都惊奇地发现,卷轴里竟然没有任何内容,卷轴只如一面铜镜般映照出自己的影子。这是电影里非常搞笑但又寓意深远的一幕。在多数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体系里,这一幕是经典的佛家精神体现。所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而在美国化的寓意里面,这一面铜镜映照的是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获得胜利,也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神龙秘籍”。美国确定了异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使之完全服从于文化移转者的需要。

自由主义。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夹杂的国家,在美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比自由更加重要的了。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充满自由的旋律。就《功夫熊猫》而言,在中国人的视野里面,熊猫靠着自己的艰苦努力和坚忍的信念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而美国的文化价值则表现,阿宝从面店里挣脱出来,做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得到了自由,拯救了整个村庄。这就是国家文化的差异,也是价值观的不同。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

网络作为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飞快的传播速度、超大的信息储存量、广域的传播范围等特点,使得地球成为一个村庄,在这个蓝色的小星球上,文化、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大融合。我们曾经认为:“80年代之前,在关于世界文化秩序的讨论中,媒介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一直占一席之地(Boyd-Barett,1977;Lee,1982)。这种观点声称,由于好莱坞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中心,美国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世界媒介有被同化的危险。主权、民族国家、信息主权以及文化独立性等概念的发展都与西方媒介和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密切相关。”[1]而今,文化也在村落化的世界中相融合、相渗透,成为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民族文化依托科技手段、网络技术、大众媒介、文化商品等多种载体,借助市场的力量,超越民族文化的地域和国界局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走出家园文化的狭隘与偏见,从全球多样化的意义中去领悟文化他者,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文化认同、共享文化资源、丰富本土文化的过程。而电影,作为文化全球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象征,在宣传本国文化、展现本国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影“除了在物质属性的价值外,他们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现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则与文化领域有着关联,同时这也与主导社会集体价值与民族文化内涵的政治领域形成一种张力”。[2]

美国拥有梦工厂、好莱坞等一大批电影公司。他们不仅在电影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输出上也是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相间的双刃宝剑。这些大电影公司的眼光是宽阔的,但又是霸道的。风光了100多年的好莱坞一向奉行“拿来主义”。他们宣称:“好莱坞永远都在寻找最好的故事,它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3]好莱坞和梦工厂总是能带给我们不断的欢笑和惊喜,也总能让我们体会到地球村的无比魅力,虽然不同地域的故事带给我们相同的心灵共振,但文化本土化的痕迹却是掩饰不了的真相。

文化本土化既指“各个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根源于自身历史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符号、信仰、价值观这一整套认知秩序重新得到尊崇。文化的本土化在现实世界中有时表现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歌颂,有时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排斥,有时则同时表现为两者”[4],又指“将外来事物根据本土社会特有的环境加以改造,使之有机地纳入本土社会,并使它的合理性最终成为本土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5],再指“调整或改变自身来适应当地环境,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相融合,以更好地借助客体文化要素从而实现其传播”[6]。

《功夫熊猫》作为文化全球化的一部电影,拥有众多炫目的中国元素,表现了中国元素下的美国式文化。尽管中国在文化发展理论中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美国式电影仍然让我们体会到文化本土化战略的威胁。

文化固本的重要性

在美国的大片中,不论运用了哪个国家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总能流露出美国式的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等精神。“早在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都不仅具有产业意义,而且对于宣传美国政治、文化和扩大经济影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社团意识、宗教意识以及文化意识、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美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所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便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向全世界推销电影和推销电视节目、录音、唱片以及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在罗斯福执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电影则成为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7]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文化输出大国,在文化意识、政治意识的输出过程中从来都不遗余力。他们善于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以完成“意识美国化”的目的。过去动画大片的题材多以欧洲为主,而今亚洲成为其新的开发市场。虽然在文化输出与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好莱坞或者梦工厂为世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但是当我们面对全球化的文化竞争、文化日益西方化现象;当我们自信于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却从外国的电影中探索自己文化的影子;当我们面对一群没有来过中国却能让“中国电影”传遍世界并取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外国人,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重视本国文化,懂得文化固本。

文化固本,就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稳固本国文化根基,保存本国文化价值,探析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稳定为基础从而寻求更大的发展。

美国对中国的本土化已具有长久的历史,在进行了多方位的调整以后,似乎找到了新的入口。《功夫熊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本土文化其实不是“共时性—空间”的历程,而是一种始终伴随着外来文化影响和交流的“时间—历史”下的产物。[8]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希望自己的文化可以走出去,但是这个走出去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保存文化根基,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习俗、符号,加大自己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强我们国家的文化价值理念。中国日益重视文化保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就把文化保护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强调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固化我们本族的文化,是向世人展现我们民族特色、民族意识的根本措施。先固本,而后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才能让世界更加完整、清晰、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结 语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个民族渴望在文化战争中取得自己的位置,保全自己的文化特色,灌输自己的文化、政治意识,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输手段日益多元化,民族文化日益交叉化。文化本土化色彩日益凝重,西方文化势力不断强大。《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以后一个成功的案例,是美国本土化进程的佳作。在摒弃了原来生硬的挪用之后,成功地融合了中国的本土特征,赢得了中国市场,完成了“美国化”的目的。

我们渴望发展,而发展的前提在于固本,只有自我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根本、继承文化精髓,才能在国际化传播中展现自己的风格,拥有自己的舞台,施展自己的“真功夫”;才能在西方奉行“拿来主义”的时候,实现我们的“送去主义”。

参考文献:

[1]陈韬文.文化转移:中国花木兰传说的美国话语全球化[C].第六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1999-11-06.

[2]李天泽.重绘媒介地平线——当代国际传播的全球与本土趋向的思辨[M].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2000:35.

[3]梁捷,赵达,王逸吟.“功夫熊猫热”引发的文化思考[N].光明日报,2008-07-31.

[4]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教学科研参考,2000(12).

[5]杨妍,陈淑花,王宗飞.文件中心应该本土化[J].北京档案,2001(4).

[6]孙雪岩.浅析文化本土化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两国的传播为视角[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7]齐隆壬.好莱坞电影与政治[J].当代,1999-03-01:19-29.

[8]張跣.文化帝国主义[M]//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45-347.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09级硕士生)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全球化陷阱
《功夫熊猫》跨文化传播效应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从目的论看电影字幕汉译
测你是《功夫熊猫》里的谁?
我们为什么爱《功夫熊猫》?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