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妙的《钢琴普修教程》
2012-04-29邹艳香
作为高师钢琴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钢琴教材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出版发行的高师钢琴教材有:韩林申、李晓平等主编的《钢琴基础教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黄瑂莹等主编的《钢琴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黄任歌主编的《高师钢琴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杨鸣主编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等。以上教材均按由浅入深的原则编排了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曲、中小型乐曲、大型乐曲内容,对作品的体裁特点、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特征、弹奏要求做了简单说明,但对于音乐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钢琴音乐文化知识和钢琴教学法知识以及即兴伴奏技能训练等方面内容缺乏综合考量与科学融合。由湖南师范大学朱咏北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钢琴普修教程》可以说较好地弥补了这方面不足。该教材不仅将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教学法、即兴伴奏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钢琴艺术史等内容,使“乐器之王”——钢琴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展现。全书四册,以单元体例编写,每册八个单元,各单元由教学法、弹奏曲目、即兴伴奏、钢琴艺术史四个版块构成。
《钢琴普修教程》在选材、组织、编写等方面基于一种创新的钢琴课程体系构架,这种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内容模式框架,由基础钢琴理论教学、基础钢琴教学实践、基础钢琴艺术实践三大模块构建而成。编者匠心独妙地将钢琴及与之相关的多门学科有机融合,使教材呈现综合性与多元化特色,充分发挥钢琴艺术史的文化构建功能,使学生在艺术文化的丰厚土壤中获得智慧能力的自组织发展,确保钢琴应用能力结构的全方位建构。
一、综合性与多元化特色
教材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法、钢琴曲目、即兴伴奏、钢琴艺术史四个方面内容综合于32个单元中,每~单元既有明确的教学法主题内容、紧扣教学法主题的基本钢琴练习和富于音乐表现的风格各异的乐曲,又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即兴伴奏艺术实践训练,还有对于西方300年钢琴艺术发展的全面梳理。教材每单元中各版块内容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融合,各分册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强化,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教学法版块包含钢琴教学基本方法、技术训练、音乐表现等内容。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阐述,深入浅出,先从科学的角度界定概念,再详细描述弹奏要领及声音特点。全书32个单元知识层递结构严谨科学,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帮助学生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的、最具共性的理论知识,以之指导自己的整个钢琴学习过程,并在未来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弹奏曲目版块又细分三个部分: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基本练习选用哈农、什密特等的手指练习曲;练习曲选自车尔尼、贝尔蒂尼、陈兆勋等中外名家的钢琴练习曲,既强调技术性,又强调音乐性;乐曲选材注重多元化,强调时代性、地域性、趣味性、实用性特征的结合,既有巴赫、莫扎特、肖邦、冼星海等中外音乐家所创作的经典钢琴音乐,也有如中国山西民歌《放羊歌》、美国民歌《扬基歌》等以中外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为素材改编创作的钢琴音乐,甚至还有《童年的回忆》、《水边的阿蒂丽娜》等流行钢琴音乐。此外,还特别增加了韦伯的《猎人合唱》等双钢琴、三架钢琴、四架钢琴等多种形式的合奏曲目,使学生不仅能通过个体的钢琴练习领略美妙动听的独奏音乐,还能通过集体团结协作的合奏享受层次丰富的多声部音乐。
即兴伴奏版块突出了师范性特点,包含和弦配置模式、和弦之间声部连接的模式等基本理论,以及风格体裁各异的创作歌曲、中外民谣歌曲伴奏实例。学生通过实例练习认识伴奏音型的选配和伴奏织体合理布局的重要意义,体验即兴伴奏的创作乐趣,将所学和声理论知识通过和弦配置的模式化练习以及和弦之间声部连接的模式化练习,逐渐形成一定思维定势,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钢琴艺术史版块围绕琴(键盘乐器)、人(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和乐(音乐作品)三方面展开,将西方中世纪以来各个时期钢琴(键盘乐器)的音乐发展概况做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在钢琴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家用他们伟大的音乐灵魂奏响着震撼心灵的旋律,演绎着对人类精神——艺术信仰的执著追求,他们对于艺术的天才颖悟正是新生代的大学生进入艺术殿堂的金钥匙。通过对该教材32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和认识钢琴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正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精准地演绎作品的音乐内涵。
二、充分发挥钢琴艺术史的文化构建功能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总和。文化一旦形成,就能默化为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灵感!音乐是与人类一同生长的艺术。音乐文化是无比深厚的艺术土壤,如春风春雨潜移默化人类的艺术智慧。教材将“钢琴艺术史”作为教材的文化板块有机建构在教材体系中,让教和学产生了积极的“文化效应”。
教材的钢琴艺术史版块先在开篇对钢琴艺术史做了简要概述,然后再在之后的各个单元中结合特定的作品、作曲家和演奏家等分别加以论述,引导钢琴演奏者或钢琴教学者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先要尽可能地了解与该作品相关的音乐文化方面的情况,如:该作品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创作该作品的作曲家具有何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术手段、当时钢琴这件乐器的制造工艺和演奏技术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不同演奏家对相关作品作了怎样的独特诠释等等。由于钢琴艺术史只是该教材中的一个版块,因此并没有充分展开,但其中那些简洁精辟的论述却迅速将学生的视野从钢琴演奏技法的学习拓展到对钢琴乐器身后的文化学习上,从浓缩于32个单元的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感同身受着琴、人、乐各自的演进过程和三者间在发展中的相辅相成和交汇融合——钢琴的演奏技术如何伴随着钢琴的演进而发展、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和钢琴音响的发展怎样影响着作曲家的想象力和音乐创作以及演奏家的演奏风格等等,使学生对钢琴形制的变化、作曲家的情感、钢琴演奏的风格、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等的认识更加完整、丰厚而又充满活力。
聪明颖悟的学生只要踏上钢琴音乐艺术的沃土,就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营养。比如教材第三册第一、二单元钢琴艺术史讲述了肖邦一生各个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以及钢琴演奏技法上的创新发展——“整个30年代,肖邦在创作中达到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真正成熟。不仅在钢琴的音乐语汇上探索出更丰富广阔的前路,在音乐表达的体裁与形式上也有极大的创新”;“从钢琴演奏技术上分析,肖邦是第一个针对人手的特点而设计指法的钢琴家。他建立了‘键盘地形学的演奏理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肖邦对指法的研究是学习钢琴演奏技术和发展钢琴演奏技术的充满活力的思维源泉,而他对自由节奏的创造则是表现力无穷丰富的源泉,从他身上流淌出来的教育元素是全方位的。
三、建构全方位的钢琴应用能力结构
《钢琴普修教程》的设计编写针对本科音乐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仅在钢琴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了由钢琴艺术史、钢琴教学法、钢琴表演理论、钢琴伴奏理论等综合构成的理论素养体系,而且还构建起由钢琴演奏能力、歌曲即兴伴奏能力、基础钢琴教学能力等方面组成的全方位钢琴应用能力结构。
教材各单元以教学法、基础练习、练习曲、乐曲、钢琴即兴伴奏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组合成每单元的综合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钢琴学习不再只专注于手指弹奏技能的熟练和提高,而是尽可能地全方位提升他们的钢琴综合应用能力。由于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因此学生从教学法版块获得相应的钢琴演奏理论知识之后,立刻就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随后的钢琴弹奏曲目学习环节中,实时指导自己的演奏实践活动,快速提高钢琴演奏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钢琴学习中,学生既掌握了“学”琴之法又深谙了“教”琴之道,与钢琴教学有关的知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在之后的即兴伴奏版块中,除了有和声编配、织体布局等专门的即兴伴奏理论学习部分之外,还辅以大量歌曲实例的演奏训练、和弦配置的模式化训练,这也使得学生逐步积累更多和声语汇,提高和声思维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此外,各种伴奏音型、音乐片段的移调训练,也帮助学生较快熟悉各调的键盘位置,提高手指歌唱性弹奏能力。尤为难得的是,教材在编选即兴伴奏所用的曲目时,还在乐曲风格及形象内容上与此前的钢琴演奏部分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学生在进行即兴伴奏练习时甚至可以将乐曲中的一些节奏或织体类型现学现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此,学生的钢琴演奏、即兴伴奏技能便得以互相促进、积极迁移。
总之,《钢琴普修教程》将钢琴教学法、即兴伴奏、钢琴艺术史与钢琴学习同步开始,改变了学生学科知识的割裂现象,积极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自主融合,形成了全方位的钢琴应用能力结构,为他们自己的艺术实践以及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教材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正如赵晓生教授在序中所言,钢琴艺术史部分的内容和弹奏曲目中乐曲内容缺乏更为密切的联系;二是即兴伴奏部分技术上难度偏大,基础薄弱之学生容易丧失练习兴趣。不过瑕不掩瑜,基于综合性与多元化特色而编写的《钢琴普修教程》探索了一种新的钢琴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领域尤其是高师钢琴教学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邹艳香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