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好声音》听到的
2012-04-29纪枫
纪枫
楚国的商人到郑国卖宝珠,他做了木兰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薰过,用珠玉点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编聚起来。郑人买下制作精美的椟(即木匣子)却退还了宝珠。后人以“买椟还珠”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从表面看,是楚商占了便宜,用“珠”的价格把“椟”卖了,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楚商的真正目的是要卖“珠”的,他用“椟”过度包装,真实目的是卖“珠”,从表面上看他暂时是占了便宜,可却永远失去了市场信誉,甚至会落下个商业欺诈的恶名,从大的方面看,是得不偿失。因此韩非子评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此类貌似聪明实则愚蠢的事情在当今也屡有发生。
比如当下正走红的浙江卫视节目“中国好声音”,一经播出,就收获了极大的赞誉和关注,取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赢。很多业内人士甚至称,这是近年来国内制作的最佳电视节目之一。然而与其他迅速走红的人和事一样,批评与质疑也就接踵而来,其内容不外乎身份造假、刻意煽情等等。这在影视圈、乃至商业圈里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什么人红、什么事火,必然伴随着一些非议和质疑,如同荷花伴着污泥、皎月伴着流云,如果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可见怪不怪,可作为一项商业活动,就难免有包装炒作、煽情做秀之嫌。
又如当年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曾被称为国内选秀节目的开河之作。今年停办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综合素质评选”的过分渲染和炒作恐怕是其中之一。始自1998年的“综合素质评选”固然给“青歌赛”增色不少,但随着该项评选亮点的频出,虽大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观看热情,而该档节目的主角——参赛选手反而被忽略了,评委的强势造成所有参赛选手的尴尬与失落,造成“好选手太少”的假象,使众多选手不敢问津,最后大赛成了“阳春白雪”。
还有天津卫视的专题节目“非你莫属”,由于主持人和评审团过于强势、矫情,参赛选手都被他们的强势与光环所淹没了。尽管耗巨资刻意打造了豪华导师团,节目中天王们可谓风头出尽,而批评和质疑的板子却都打在参赛选手身上,选手们成了主创者手中的道具,如同中秋节前的天价月饼,除了还保留了月饼的名称和一点点缀外,其真实性已与月饼本身相去甚远,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买椟还珠”。
市场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件商品还是一档节目,要获得成功靠的是商品或节目本身真实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包装。当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一档新节目推出时做一些包装、炒作倒也合乎情理。行家自然清楚,批评和质疑本身其实也是炒作的手法之一,通过制造一些悬念与冲突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效果。然而凡事都要有度,过度的包装炒作会喧宾夺主,掩盖了节目本身的真实价值,同时产生买椟还珠的结果。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赢在中国》就是成功的范例,该节目并没有刻意的包装,也鲜有炒作。尽管评委阵容异常强大,然而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们把角色定位得非常准确。在他们的烘托下,参赛选手尽显风采,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今还被职场白领们所津津乐道。
商场实践告诉我们,诚信才是立足之本。无论是商品包装还是市场炒作,其根本目的是赢得市场,其根本的销售内容是诚信。我们从“中国好声音”当中应当能够听到,市场在呼唤诚信,人们厌恶欺诈,无论是多大的品牌、多美的包装,一旦人们发现你是在欺诈,你就会永远被市场抛弃,或者只能成为后人笑谈的一个话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