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设计勿短视
2012-04-29姚鹏
姚鹏
A公司是某医药集团下属的一家年产值4个多亿的生产型医药企业,产品销量每年增长30%以上,产销两旺。今年正在申请cGMP(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这是公司的头等大事。并且在目前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公司面临环境的迅速变化,外资药企快速抢占市场,国家医改政策频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如何基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全面而平衡地审视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各方面因素,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公司以往的绩效管理仅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考核过程与结果往往与公司战略脱钩,市场质量投诉案件等问题频现。
分析绩效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
1.战略与绩效之间“缺口”明显
从本质上来讲,绩效管理是承载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实施的主线,需要围绕公司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各个层级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并且应当通过“自上而下分解”和“自下而上反馈”的双向过程进行确定。而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每年的绩效考核都是上级直接制定的,下属顶多提提意见,随意性比较强。由于没有进行绩效计划制定过程,导致公司的战略目标无法得到各层级考核目标有效分解,使各层级考核指标的实现无法支撑企业战略的实现,在公司战略(或者年度目标)与具体落实到员工日常工作行为之间,具有明显的“缺口”(如图1)。
2.绩效管理没成体系
企业管理层从意识上来讲,自上而下只注重绩效考核、关心考核结果,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而没有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形成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有效循环和闭环,也就不能持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3.考核结果应用单一
考核结果仅仅应用在奖金分配上,组织绩效、员工绩效的考核结果并未形成及时反馈,使得各组织单元及员工无法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短板”,相应也就无法制定明确的行动方案对绩效进行持续改进。此外,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较好的员工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认可而产生挫折感;工作能力和经验待提升的员工由于难以发现自身的问题,而不利于其绩效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
4.组织氛围紧张
由于绩效与战略目标、工作重点结合度不紧密,导致员工工作目标和标准不明确,员工不明白对其工作的要求,工作中无所适从,感觉管理者的角色是裁判,考核就是要挑毛病;而管理者对员工绩效的判断通常是凭印象,主观而武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关系紧张,组织气氛不融洽。
厘清绩效管理体系变革思路
A公司结合目前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所处的环境,经过充分地研讨,决定从如下角度着手,进行绩效管理体系的变革:
以目标和年度工作重点为导向,将“绩效管理”定义为连接上下、前后环节的主线。
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将“绩效管理”定义为涵盖目标、计划、考核、反馈、应用的完整系统。
从“效果性”角度出发,将“绩效管理”内涵定义为:牵引公司发展、改进业务短板、提升业绩和整体能力。
具体来讲,为达到上述目标,A公司明确围绕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牵引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始终以战略为中心来展开,借助现代化、科学的绩效管理工具,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可衡量的指标,分解各层级考核指标,综合评价各层级人员业绩。
把握关键环节、确保绩效管理落地
1.以战略为导向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重点从“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角度,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各个业务实体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定位。确切地说,通过描述组织如何达到企业战略目标而创造价值,绘制出企业的战略地图(如图2)。
为保证分解结果能够得到公司上下的广泛认知和认可,在绘制战略地图的基础上,明确各个战略主题的主要内涵或评价重点(如表1)。
通过战略地图,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战略性衡量项目,建立起企业级的关键绩效指标。经过集团高管、集团绩效经理及子公司总经理反复沟通,梳理出公司今年的战略目标,即企业级的KPI(如图3)。
然后,借助任务分工矩阵、鱼骨图等工具,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落实到各部门乃至基层各组织单元,并分解为部门级的KPI,使公司的战略顺利分解到部门年度工作重点中去,让部门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沿用此过程,再将部门级KPI进行分解,得到各岗位的KPI。由此,形成自上而下的衔接并保持一致,有效保障各个组织单元、各员工的年度工作始终围绕公司战略和工作重点展开。
2.绩效管理有效执行,组织保障必不可少
我们都知道,绩效管理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没有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那么再完善的体系、流程、方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A公司成立了绩效管理委员会和绩效日常管理小组,并且明确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角色和权责定位,以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绩效管理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集团总部分管子公司的领导、集团总部绩效经理、子公司总经理及副总组成。绩效日常管理小组由各部门经理组成,具体执行绩效管理工作。
3.绩效考核结果等级分布清晰可见
由于该企业实施绩效考核时间不长,有些部门经理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公司没有形成良性绩效文化。虽然“强制比例分布”在某种程度上为管理者和员工所诟病,但是从改善企业绩效文化、加大绩效管理推进力度角度上来讲,该决定在未来两年内实行绩效考核结果的强制分布政策十分必要。A公司制定了“树立少数人,鼓励多数人,惩戒个别人”的分布策略,将绩效考核结果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并为各个等级定义了考核结果分值区间,比例分别为A(10%)、B(20%)、C(60%)、D(10%)。
通过强制分布法给管理人员施加了一定压力,让管理人员平时就自主地关注、辅导和记录下属的绩效表现,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避免考核流于形式。
4.将绩效改进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功能
A公司重新定义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内涵,明确考核并非以“奖惩”为目标,而是以“改进”为核心。从具体措施上来讲,将定期绩效面谈、改进方案制定、考核指标(或目标)调整作为绩效过程管理的“三大手段”。
例如,针对绩效面谈,将其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功能定位于帮助员工和组织不断成长,化解上下级之间对立的情绪,打造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设计绩效面谈程序:营造良好氛围→说明面谈目的、步骤和时间→讨论各项工作目标考核结果→共同分析成功和失败原因→绩效改进讨论,并达成一致→培训开发讨论→上级支持和帮助讨论→达成一致,签字确认→填写考核结果反馈记录表(如表2)。
5.扩大绩效考核结果应用领域
为使员工更加关心绩效考核,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打破目前考核结果只与“奖金”挂钩的单一应用,从“改进、提升、激励”角度,明确绩效考核结果的三大应用领域:
一是经济激励。考核结果与各周期的奖金和下一年度薪酬调整挂钩。考虑公司薪酬成本及预算,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设定考核等级为A的,奖金系数为1.2;考核等级为B的,奖金系数为1.1;考核等级为C的,奖金系数为1.0;考核等级为D的,奖金系数为0.8。同时,针对连续两年绩效考核结果为A的,第三年初对其薪酬上浮1-2个等级。
二是年终评优。为强制落实绩效管理体系,形成绩效考核结果层次落实,该企业明确规定,在任一考核周期等级为D的员工,不得参与公司的年终评优活动;连续两年绩效考核结果为D的员工,第三年度面临薪酬下调、向较低层级岗位转岗的风险。同时,强化上级直接主管的责任,尤其是强化其“带人”的责任——其下属绩效考核结果较差,将承担连带责任,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自动下调一个等级。
三是培训导入。根据各组织单元、员工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短板”分析,并将其作为制定下一年度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由此形成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的、与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的有效对接,以达到“改进”与“提高”的目的。
通过引进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该企业为战略沟通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企业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可以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使企业的战略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实施,并促使企业在计划、组织、控制等所有活动中全方位地发生联系并适时进行监控,有效解决了企业目前绩效考核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使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提升一大步。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不断循环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才能真正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不断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水平,使员工努力方向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