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父子联手“飞越老人院”
2012-04-29雪山
雪山
2012年5月,第六代新锐导演张杨执导的《飞越老人院》登陆各大影院,该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一个奇妙现象:片中既没有偶像明星,也没有浪漫爱情,更没有炫目特效,有的只是一群加起来超过3000多岁的老人们,去努力追求一个简单梦想的故事。可是,就是这样简单的情节,却让无数观众在100分钟里笑了又哭,哭了又笑,很多年轻的观众更是在微博中呼吁:爱父母,要趁早!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群年过花甲的老人中,有一位正是张杨的父亲张华勋。多年来,父子俩矛盾重重,两人都对此充满了失望与抑郁,不过,在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里,父子俩终于在《飞越老人院》里真诚联手,共同解开了这段本不该有的心结……
南辕北辙,导演父子矛盾不断
2004年5月的一天,老艺术家许还山来张华勋家里做客。许老刚刚坐下,张杨便从外面风风火火进来,与许老打过招呼后,张杨直截了当地对张华勋说:“喂!我的那件灰色的风衣放哪儿了?我出差要用!”
张华勋指了指里屋的一面柜子,张杨立即奔到那里,打开柜门倒腾起来。两三分钟后,张杨找到了那件衣服,他走到客厅,拎着风衣对张华勋说:“哎,我走了,你和许老师慢慢地聊吧!”
张杨的三言两语,让许还山看出了端倪,望着张杨的背影,他责备张华勋说:“你对孩子怎么教育的?他对你的称呼不是‘喂,就是‘哎,连一声爸爸也不叫,这孩子太不象话了!”许还山的话,让张华勋的心情黯淡下来,一时间,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1936年出生的张华勋是四川彭县人,童年时他卖过蔬菜,擦过皮鞋,后来,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参与了《小兵张嘎》《风雨里程》等片的拍摄,慢慢地走上了影视道路。1980年,张华勋第一次尝试当导演,独立拍摄了影片《神秘的大佛》,紧接着,他又先后拍摄了《五台山奇情》《白衣侠女》《铸剑》等影片,开创了中国武打片的先河,也奠定了自己在影视圈里的独特地位。
由于张华勋的档期安排得很满,他与儿子张杨团聚的时间极少。张杨8岁时,张华勋将他接到北京定居。然而到了北京,张杨还是很少见到父亲的面。心存愧疚之下,张华勋每次外出拍片回家,都会带给儿子各种小礼物。可是,这些礼物带给儿子的快乐总是短暂的。等到下次张华勋再次回家时,迎接他的还是儿子那张不冷不热的脸。
非但如此,张华勋还发现,自打将孩子接到身边后,小张杨变得越来越叛逆,每每批评他一句,他总有五六句在那儿等着,丝毫也不肯认错。
一次,张杨和几个小伙伴疯玩到下半夜,害怕父亲责备,在同学家躲了一夜,却没有告诉父亲。
第二天,张华勋到学校去找儿子,老师告诉他,张杨根本没来上课!这下张华勋急了,他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在儿子可能去的地方展开地毯式搜索,却音信杳无!直到两天之后,两个好心的建筑工人将张杨送了回来,原来,张杨竟然躲到了建筑工地的水泥管子里,白天向工人们要几个馒头充饥,晚上在管道中垫上稻草睡觉!张华勋得知情况后,十分恼怒,扬起手来就准备打儿子一个耳光,不料张杨竟然连头也不缩,反倒脖子一梗:“打吧!我才不怕你呢,我离开你照样能行!”看着儿子那执拗的眼神,张华勋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
上高中之后,张杨执着地迷恋上音乐,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小乐队。张杨的做法与张华勋“苦读书”的想法大相径庭。一次,张杨向父亲要了一笔“资料费”,那天,恰好张华勋休息在家,他便留了个心眼儿,悄悄地跟在儿子后面。果然,儿子根本没去学校,而是去了一家乐器行。原来,这段时间以来,张杨频繁地找他要钱,其实全都“截留”,准备买吉它和架子鼓!
为了迫使张杨屈服,早日走上“正道”,张华勋硬着心肠把儿子赶出了家门,让他住到学校里去,每月只给他40元的生活费。张华勋想,这样一来,看你还怎么胡闹去。
可是,张华勋完全打错了算盘。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张杨正在西单的地下通道卖唱。张华勋吓了一跳,跑去一看,只见张杨果然和另外几个年轻人正扯着脖子,对着几个观众吼得起劲。张杨脚底下还有一个木匣子,里面散落着几张零钞和硬币——这哪里是一个著名导演的儿子,分明是个乞丐嘛!张华勋不由分说,扯着张杨的耳朵将他拎回家,把他暴打了一顿。
由于父子间的隔阂太深,1988年,张杨从广州中山大学毕业后,没有和父亲进行任何商量,便转往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儿子的举动,令张华勋更加气愤,多年的导演生涯,张华勋深知其中的艰辛,他早告诉过儿子,不同意他踏上与影视有关的道路。没想到,儿子的倔劲儿这回也上来了,他不再回家,也不给张华勋打电话,偶尔回来一次,也是来去匆匆……
得知这些情况后,许还山对张华勋说:“父子间的感情血浓于水,你俩闹成这样,对谁都没好处。你得多想点办法,和儿子好好聊聊,或许,可以解开这段心结呢!”张华勋深深地点了点头。
用心融解,化去冰冷与严寒
2005年1月的一个晚上,张华勋意外读到了儿子张杨的一部剧本,这部即将开拍,名字叫《向日葵》的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画家父亲因为种种原因,在儿子长到9岁时才回到家乡,父亲的突然回归打乱了儿子习惯的生活,儿子从心里排斥父亲,叫不出爸爸两个字,父子两人出现了连续不断的争吵与对峙。直到有一次,两人在森林中迷路,与父亲失散的儿子才不由自主地大声喊出了“爸爸”这两个字 !
剧本的末尾,张杨特地写下了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对于孩子来说,父亲就是太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亲阳光的照射与温暖。真正的父亲,他张开的臂膀,像初阳般温暖舒坦;他赞许的微笑,像夕阳般入人神髓。一生沐浴在父亲的阳光下,生命之路一定是亮堂而坦荡的。只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这样的父亲。”这段独白,看得张华勋心悸不已。
放下剧本后,张华勋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不正像《向日葵》中写的那样吗?其实,儿子也同样爱着自己,只不过他不善于表达而已。“森林迷路”中的桥段,其实正是儿子内心的一种写照:人在最危难的时刻,最需要的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亲,所以,最先强烈呼求的是他们;同样,父亲在这样的时刻,也最惦念自己的儿女,这种情感同样需要表达出来。
想到这一节,张华勋有了与儿子交流的强烈渴望,不过,多年来父子俩互不理睬,如何才能有效沟通呢?
张华勋想到了写信的方式,写信虽然传统,却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二是儿子可以反复阅读,也便于他进行“感情保存”。说写就写,张华勋拿起钢笔,连夜给儿子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
此时,正是《向日葵》开拍的第一个月,在片场上紧张工作的张杨突然收到父亲的来信,他十分诧异,马上拆开看了起来:“很多父母都努力给儿女一个金色的童年,让他们回忆起来的时候,有很美好的时光,可是,我不是个好父亲,你也没享受过像样的父爱……我从现在起发誓,一定要为你去努力,让你知道这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你爸爸……”
当时,恰好扮演父子的那对演员无法入戏,张杨便捧起这封信,当众念了起来。念着念着,他的眼圈红了,喧闹的现场变得鸦雀无声,抬头一看,只见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在擦眼睛,那对父子演员更是热泪盈眶……凭着父亲的这封信,张杨顺利地完成了这场戏。
此后,只要一有时间,张华勋便会给儿子写信,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有时候,是对张杨小时候的回忆,有时候,是对张杨所拍电影的看法。更多时候,是对父子间关系的一种希冀。饱含着真情的字句,终于冲刷掉了张杨心中多年的孤单感,也彻底改变了他对父亲的看法。
两人的关系缓和之后,张杨为张华勋精心挑选了一双名牌运动鞋。张华勋欣喜不已,只要出门就穿着,走起路来更是精神百倍。一次,张华勋和几个朋友去爬香山,他健步如飞地走过铺满青石的山道,连一些年轻人都赶不上他。有人好奇地问:“张老,你的脚劲儿怎么这么足啊?”张华勋得意地指了指脚下:“你们知道我穿的是什么鞋吗?我儿子买的鞋!穿在脚上,感觉特带劲!” 朋友将张华勋的话转告给了张杨,张杨听后既羞愧又感动。父子间的隔阂就像是一层窗户纸,就这样被轻轻地捅破了。
2008年3月,从云南旅游回来的张华勋感染了皮肤病,背上长满了豆粒大小的水疱,挑破之后又奇痒无比。张杨立即把他带到积水潭医院诊治,然后按照医嘱买回来许多膏药。每天晚上,张杨都将黄油一样的药膏一点点地抹在张华勋的后背上,弄得两只手、指甲里都沾满气味难闻的膏药。张华勋抱歉地说:“儿子,你为我干这活,真是太委屈你了!”张杨截住了他的话头:“爸爸,你千万别在意,儿子摸着你的后背,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感!”张华勋回过头来,看到张杨的眼眶里,溢满了不能掩饰的泪光,更看到他心里久远而深刻的渴望……
亲情回归,父子联手“飞越老人院”
2011年4月,张杨创作的《飞越老人院》蓝本完成,他将文稿拿给父亲看,请他指点一下。张华勋阅读后,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部近年来极其少有的专门描写老年人喜怒哀乐的专题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民营的老人院里,这里所有的老人生活得如同一潭死水,直到有一天,一位性格开朗的老人加入其中,他努力改变着眼前的一切,不断组织着有意义的事情,唤起大家对生活的激情。
在这位老人的组织之下,所有的老人准备参加文艺比赛。老人们开始充满热情地集体排练,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飞越”驰骋公路。人生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生命的层层意义也被逐步揭开……
儿子文稿中独特的角度、积极向上的风格,深深地打动了张华勋。他对儿子说:“确实,老人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悲凉,老人也可以像青年人一样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因为不管是什么年纪,你都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张杨对张华勋说:“那您觉得将其拍成电影,效果会好吗?”张华勋不断地点头。张杨笑了:“爸爸,其实《飞越老人院》就是为您而写的,我想让您来参与,换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和老朋友们叙叙旧!”
张华勋彻底怔住了,他万万没想到,儿子竟会为自己送上这样一份大礼!而父子联手打造一部作品,也正是他内心里久久的渴望!张华勋说:“儿子,这部片子我不但全程参加,而且还要演好,不让你失望,也不让观众失望!”张杨笑着和张华勋击掌道:“那就一言为定!”
投拍电影需要票房保证,演员阵容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利用自己多年的人脉关系,张华勋首先与葛存壮取得了联系。面对张华勋的邀请,83岁的葛老十分重视,他不但应承下来,还特地要去了《飞越老人院》的本子,每天对着镜子琢磨自己的造型。此外,张华勋还给一些老艺人打电话,请他们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加盟儿子的电影
由于是一部非商业性的电影,《飞越老人院》的融资很困难。看到儿子一家一家地跑赞助,张华勋很是心痛。有一次,著名演员徐帆被邀前来试镜,得知徐帆参加此片竟是零片酬,张华勋现场为徐帆写了一幅《洛神赋》,徐帆很是欣慰地说:“张老的书法在圈子里赫赫有名,虽然没片酬,但有了您的墨宝,这比片酬还贵重啊!”寥寥数语,说得父子俩相视而笑。
这年7月,《飞越老人院》正式投拍,这部片子云集了几乎中国影坛所有的著名老艺术家,许还山、吴天明、王德顺、田华等悉数登场,所有的老演员年龄相加超过3000岁!许多人息影多年,但为了给张华勋捧场,全都赶来了。张华勋笑着对张杨说:“依我看,这部片子应该改改名,就叫做《千岁军团》!”
虽然在影片中的戏份不多,但张华勋表演得格外卖力。拍摄老人们集体出逃老人院,在草原上坐着大巴飞奔时,张华勋竟像个顽童一般手舞足蹈起来。这场戏演完后,张杨好奇地问:“爸,你演得太好了,你是怎么找到这种状态的?”张华勋得意地回答:“在那一刻,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打开所有封闭的东西,放下所有的辉煌与悲伤,让心灵自由地驰骋在草原上!”
让张杨惊喜的是,通过拍摄这部戏,他明显感到父亲变得更加阳光了,白天他忙于拍戏,晚上写字作画,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对于父亲的书画爱好,张华勋自然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他甚至请来美工师和摄影师帮忙。于是,在《飞越老人院》杀青后不久,张杨专门为父亲举办了个人书画展,画展上有近30幅作品都是张华勋在剧组里完成的。
2012年5月,《飞越老人院》在全国影院正式上映,仅仅一周时间,该片便成为微博上的最热门话题。很多网友表示:“直到看罢这部电影之后,才知道如果父母还有20年的生命,儿女和他们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足20天!因此,爱父母,要趁早。”
著名情感专家李萍诠释了《飞越老人院》的热播现象,她表示: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是该片引起巨大关注的重要原因,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对于老年人精神生活层面的关注,引起了中年人和年轻人的反思。
这部影片之后,父子俩已经完全化开了过去的心结,相互之间的理解更深了。张华勋动情地说:“以前总觉得我们父子间的代沟太深,其实张杨对我的爱,超越了普通意义的爱,是一种大爱,我为他感到骄傲!”
(责编/陶仁友)
E-mail:taoreny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