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顶层设计”的三种可能
2012-04-29贾康
贾康
从政治角度考察,中国的政治模式还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等弊病,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改革来改造现有的模式。
从经济角度考察,中国的经济模式还是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后确立的“我们也要搞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方向上演进。而怎样在世界上已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机制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借鉴、开拓和深化改革的工作。目前还远远看不清楚我们最终能够为市场经济模式贡献出什么样的可肯定的质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我们已经历的“黄金发展期”还在延续,成长性仍然存在,并十分令人鼓舞,但也正伴随着日趋明显的“矛盾凸显”和各种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现实生活中尖锐的、愈益无法回避的、头绪纷繁的矛盾与挑战,归结为最简要的一条,恐怕就是:中国人把政治方面“威权”的特征与经济方面的“市场机制”相结合。
在中国,是否可以如愿地形成政治权力强力介入下 “后来居上”的经济赶超,和越来越健康、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的良性、互补结合,并不断提升“现代性”?或是会令世人厌恶地引致公权扭曲式的政治权力过度介入与腐败、畸形的“权贵市场经济”,使造福公众的生产力解放与社会进步难以持续? 面对这个关系民族复兴命运的哈姆雷特式的“生存或死亡”层面的问题,我们或许还可以继续研讨、议论一段时间。但实际的客观制约是,作出不可避免的决定性选择之前的时间与空间,已越来越收紧了。当前我们可以作出的抉择,在“理论上”有如下三种:
第一,正面展开政治体制改革和与之配套的全面改革。但因为现实生活中政治体制改革尚难以形成“全面配套”的可操作方案,这一思路的理想主义色彩可能过重。
第二,只说不做,或只治标而不治本。这实际是选择一条积累矛盾、最后积重难返、落入制度性“后发劣势”境地的危险道路。虽然改革的时机应由政治家把握,但拖延不是出路。
第三,借鉴“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在“建设公共财政”导向下,从各方难以拒绝的“加强和优化管理”的角度切入,以政府理财的民主化、法治化,拉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这一条道路是我作为一个研究者看来最值得看重、最可操作、有可能花费较小社会代价实现较平稳转轨过渡而最终完成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责编/马静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