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之弊
2012-04-29张兴军
张兴军
灾难片在题材与桥段上的雷同制造,尽管可以短期内忽悠些票房,但距离佳片的距离却越发遥远。
灾难频仍的世界难免让人产生末日恐慌,于是灾难电影大行其道。近日,美国HBO电视网重播了在中国颇为卖座的讲述人类末日故事的《洛杉矶之战》,收视率仍然可观。
2011年8月12日,一股未知的武装力量袭击了地球,企图夺取覆盖地球70%的水资源。一股地球即将灭亡的悲霾气氛,正被强烈地渲染。这场不期之战中,洛杉矶成为人类抵抗的终极战场,而迈克尔·兰茨所在的海军陆战排则成了洛杉矶的最后一道防线。
影片的主要叙事线索并不复杂。前半段是将外星人塑造得几乎无所不能,使兰茨率领的海军陆战队如没头苍蝇一样处处被动,但最后情节一转,外星人水到渠成地溃败于“人类的最后卫士”。一般情况下,此类好莱坞商业影片的预设逻辑,往往都是千钧一发之时正义方险中求胜,《洛杉矶之战》也不例外。
兰茨们搞定外星人总共只分了三步。第一,关掉无线电让外星机器人失去目标;第二,向外星人的心脏下方射击;第三,端掉它们的指挥系统,使其无法全身而退。就是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数个海军陆战队员和一个通讯兵凭甚将一个成功击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数小时内即将美军基地夷为平地的异形打败?这种出奇制胜的套路在逻辑上曾被观影者普遍微词。
近年来,灾难片所受到的关注超越以往,影片的共同之处往往是将人类面临的灾难设置在不远不近的一个时点,触动充满危机感的人类的敏感神经。如果说,《2012》向人类宣示的是一声长鸣的警钟,那么《洛杉矶之战》则是一场近在咫尺的惨烈之战。对于末日情结的演绎,好莱坞自有其一套成熟模式且屡试不爽:将人类或地球的灭亡时间点,设定在不远不近的将来,从而激发起观者的合理想象。高科技的壮观画面,再给以感官刺激,然后目的就达到了。所幸的时,2012年就要过了,灾难片的批量生产也就没有了合理的由头。
早在《洛》片上映之前,影片介绍中曾将其标榜为《独立日》(1996年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科幻巨制,桥段与《洛》片类似)与《黑鹰坠落》(2002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片)的结合和《高达00:先驱者的觉醒》的真人版。意外的是,这种标榜不仅未能使影片和经典沾边,反而成了美国影评人将影片挞伐为“200%剽窃”的口实。
对于科幻题材的拥趸,或是战争片的专家而言,想必这部充满bug的影片是令其倍感失望的。特技不如《阿凡达》,情节不如《盗梦空间》,甚至连重点讲述的外星敌人,也不如《第九区》诠释得那样科学与充分。具体细节上,影片最后20分钟把ET严重弱智化。UFO遥控中心居然没有外围警戒,7个新兵就可以接触到中心。没有警卫营、连,只有一个排的兵力在防守战略中心。UFO遥控中心没有任何对地或对空的防御反击能力,堪为活靶。爆炸半径不超过15米的地对地弹道居然就把UFO遥控中心炸毁了。和前半段营造的外星人的无所不能,简直无法衔接。这也就难怪《第九区》的影迷直斥“影片只是展示各种战斗场面,以及美国大兵抗战时的心路历程,但根本没有深挖科幻这块,令人失望。”
影片之所以能在上映之后获得票房佳绩,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足以让大多数观众津津乐道的“文戏”和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借此营造的战争场面,给观众带来了些许的真实感。而选择长相沧桑老成且成功演绎了《蝙蝠侠》中双面人的艾伦·艾克哈特演绎行将退伍的老兵兰茨,也足以证明这个末日英雄的成色。与此同时,影片中还时不时穿插一些其他世界城市被外星人毁灭的画面,更让世界末日氛围显得浓厚。
《洛》片在中国的票房突破了2亿,从影片整体质量而言,是个挺难得的数字。在权威性比较高的豆瓣网上,观众给这部影片的评分是5.9(满分为10分),没有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