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在欧盟总部和北约总部
2012-04-29张婷
张婷
大三时,通过学校申请,我以美国学生身份(当时我在丹佛大学)来到丹麦哥本哈根做交流学生。在欧洲的这半年里,几次游学的经历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改变了以前的一些固有的观念。
在我申请的欧洲政治研究项目中,有一堂课——欧盟研究——是与游学集合在一起的。金秋十月,我们访问了丹麦外交部和德国汉堡议会。11月,我们又赴荷兰海牙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地游学。在布鲁塞尔我们参观了欧盟总部和北约总部,切实体会了欧洲的政治与文化氛围,更对“软实力”与“欧洲梦”有了深入了解。
EU & NATO,风光背后
11月,我们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这座城市以与荷兰海牙的严谨规范所截然不同的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力和独有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魅力将我折服。对欧盟总部、北约总部的参观访问让我们亲身感受了欧盟、北约的运作,受益良多。
在教材中和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对欧盟有了一定的了解,总听教授讲欧洲政治制度是如何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但讲的更多的是臃肿的体制带来决策上的低效率。然而,真正到了布鲁塞尔我们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体制低效率”。在经过几道安检分别参观了欧盟议会、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对外开放的地区之后,几位欧盟总部的研究员来给我们做了演讲。一位研究员向我们描述了欧盟议会的开会方式。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欧盟很大程度上是“分帮派”性质的开会讨论风格:即大国分庭抗礼,小国或团结一致或墙头草般有奶便是娘。
另一位研究员介绍,在上个世纪欧盟建立之初,每周要开一次例会。各国政要和议员要带着会议所有的卷宗往返于本国和布鲁塞尔之间,而会议的结果往往是无疾而终没有定论——因为太过民主反而谁的意见都要考虑。后来有了网络,欧盟议会也改为每月一次,对于议员们来说方便多了,但议会的结论和成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北约总部给人的压抑感比欧盟总部更甚。先不论更多一道的安检(手表、任何金属物如皮带、鞋等均不得入内,同学们不得不脱鞋甚至光脚入场)和在大家周围猛嗅的军用犬,一位北约的美国将军给大家做报告时一声声的“我们该怎么办”“北约的未来在哪里”让气氛无比沉重。将军讲述了他和他的军队受命进入阿富汗战场的过程,但是他当时无法想象战争后阿富汗地区的混乱情况。直到给我们做报告时,他认为,北约发动的这场战争已经超出他们的控制,“资金问题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之一,早就到了该撤兵的时候了,我们耗不起了。”他如是说。我的美国同学们想象中的北约风光无限、作风强硬等等,因这次参观访问成了打肿脸充胖子、外强中干⋯⋯
欧盟主推的软实力
最受大家欢迎的是最后一位研究员介绍的欧盟软实力理论。他说,如果“女人来自金星,男人来自火星”,那么可以说欧盟来自金星,而美国来自火星。欧盟与美国之间是Soft power VS. Hard power (软实力VS.硬实力),相对于美国着眼在硬实力(如军事、科技、经济等)输出,欧盟则看重软实力(如语言、文化习俗、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等)输出。硬实力主要指物质层面,软实力主要指精神层面。美国的形象是强硬、说一不二;欧盟则更提倡民主与多元文化。
“软实力”的概念最初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软实力指在国际关系中除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以外的第三方实力。如今,奈又提出“巧实力”(Smart power),即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在2009年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提出美国将在外交策略上运用“巧实力”。这是变过度依赖硬实力为软硬兼施。
这位欧盟研究员告诉我们,与美国不同,欧盟倡导以软实力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并实行内外兼修的策略。对内,欧盟所特有的三级分化的发展模式可以鲜明地展示出国家合作发展的重要性。欧盟提倡逐次递进地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曲线地、间接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第一圈:“Core members”,欧盟核心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六个欧盟首批成员国在内的一些对欧盟价值最有认同的成员国。他们是不仅均为欧元区国家,有着紧密的经济纽带,而且均为申根签证国家,有着紧密的国家安全纽带。这一级的成员国是欧盟的核心。
第二圈:欧盟普通成员国。例如英国、丹麦、和苏联解体前中立的奥地利、瑞典等。
第三圈:欧盟新近成员国。例如保加利亚等。在苏联解体后,一些东欧国家逐渐转变为欧盟成员国或正在申请成为欧盟成员国(克罗地亚、马其顿和土耳其)。
对外策略方面,在国际形象上,欧盟人认为美国掠夺资源而欧盟传播文化。在环境保护上,欧盟的“3R:Reducing, Reusing, Recycling”(即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再造)推动全球环保进程。长远来看,欧盟的软实力——在文化、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力——更能增进跨国关系,加强国际合作。
其实,软实力不仅是欧洲发展的理论支柱,在我国也有这方面深厚的传统。《论语》季氏篇中: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德”即指软实力。当下我国领导人也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可见发展软实力对于国际合作和提升大国影响力的重要性。
除了参观访问,我们还以小组的形式分别采访欧盟议会成员,以体会欧盟几个大国在欧盟建设中作用的不同。我们组一共5人,采访了一名经济方面的法国议员。我上学的丹佛大学的教授曾说,法国是站在欧盟之上想让自己看起来强大;德国是把自己作为欧盟的一部分让欧盟整体强大。在扶持东欧发展中国家的预算经费中,德国出资一半,法国虽然叫嚣厉害但与英国等几个其他欧盟主要成员国出资没有不同。然而,当我们与这位法国籍议员接触和聊天时,他满口法国如何强大,我们除了汗颜还是汗颜。“法国是真正的欧盟领袖,哦,孩子们你们不得不承认这点。看着吧,等你们美国(因为我们是美国学生所以他以为大家都是美国人)从霸主的地位上下来,我们法国会带领欧盟成为一个更持久的霸主的。”他那喝完咖啡蘸着奶油泡沫的胡子一颤一颤,给欧盟严肃庄重的外表渲染了一抹喜剧效果。
除了法德,英国因不愿承担更多责任和负担——例如较少的财政支持和拒绝加入申根国家等——导致其大国形象受损且影响力日益下滑。按教授的说法:“Not in means out! ”(不加入即弃权)无论对欧盟的制度体制机制有多大的不满,放弃自身融入这个组织的做法在长远看来是并不明智的。
欧洲和美国
提起“美国梦”,很多人会想到淘金,想到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欧洲呢?“欧洲梦”又是什么呢?在欧洲学习越久,我越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美国学者杰里米·米夫金在他的《欧洲梦》一书中写到:“欧洲梦是这个混沌世界中的一缕光束,它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宽容、多元、强调生活质量、深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和维护一个新的地球上的和平时代。”这让我开始思考美国梦和欧洲梦的不同。美国梦注重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性;而欧洲梦更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存。
我曾经询问丹麦友好家庭的host mom(女主人),为什么丹麦明明有资格加入欧元区却拒绝加入呢?Host mom告诉我,因为丹麦人热爱他们的女王,并习惯了在丹麦克朗的硬币上有自己国家女王的头像,所以在国民投票中,大多数丹麦人选择希望继续用丹麦克朗而拒绝加入欧元区,而丹麦政府也尊重了民众的这一选择。所以,即使放弃加入欧元区对政府意味着财政损失,民众的意愿永远是优先考虑的。
与美国文化的富有攻击性不同,欧洲文化更具包容性、更温和。比如我从哥本哈根回美国时,丹麦百年不遇的大雪和世界气候大会拥堵的交通使机场一度瘫痪,航班被迫取消。最后我把行程改为经莫斯科转机回北京。同行的一位英国男士,从伦敦经阿姆斯特丹转机去北京。他因航班延误,最后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和里面的新郎礼服,是在伦敦、阿姆斯特丹、莫斯科还是北京!在机场睡了两晚,头发凌乱,显得疲惫不堪,但他依然绅士有礼,毫无怨言。这大概就是英格兰绅士的教养、欧洲人的精神。“Whatever God gives you, take it and enjoy it!” (无论发生什么,接受它、享受它!)
“软实力”的概念最初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软实力指在国际关系中除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以外的第三方实力。后来,奈又提出“巧实力”(Smart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