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出版业还有未来吗?
2012-04-25匡文波
文|匡文波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出版业还有未来吗?
文|匡文波
1 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正在失去读者——市场
数据显示,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民数字化阅读比例在急剧上升,而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迅速下降。传统出版业正在失去读者。
美联社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名美国成年人中有一人承认,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完全没有阅读任何书籍。美国人平均每人在过去一年中读了4本书。美国近年的书籍销售率欠佳,书籍销售量递减的原因是由于互联网等其他媒体的兴起造成的。
日本电通、读卖新闻社、朝日新闻社的多项统计数据说明,目前日本45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不读报,日本纸质媒体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45。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多次发布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纸质图书的国民阅读率正在持续下降,而数字化阅读方式在上升。2011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 17.7%。
2 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赔钱赚吆喝
有人会说,出版业可以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这种转型面临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等等,而是传统的报业和出版社缺乏数字化环境下有效的盈利模式。
无论是作为新媒体,还是传统的报业与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盈利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目前,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其实只有2大类:
① “免费+广告”模式。免费阅读与使用,靠广告收入来发展;②收费模式。实行收费模式的前提是其提供的信息或服务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
然而,两种盈利模式均不适合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报业的转型而言,“免费+广告”模式虽鲜有成功案例,但是至少在理论上可行;而对于出版社来说,连理论上可行性都不具备。而付费下载各种形式电子版图书的收费模式, 对于出版社来说,虽然理论上可行性,但是在中国目前数字化版权保护十分薄弱的环境下,会形成极个别人付费下载,大多数人免费分享的局面。
3 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正在失去作者——内容
或许还有人会说,内容为王。但是笔者认为,从新媒体盈利的角度看,“内容为王”是完全错误的。在包括电子图书在内的新媒体产业链中,以出版社、报社为核心的内容提供商始终处于产业弱势地位。如电子阅读器Kindle唱主角的是渠道商Amazon;而Ipad唱主角的是技术巨头苹果公司;在中国手机出版的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的霸主地位无法撼动。尽管业界有“内容为王”的口号,但是在包括电子出版在内的新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弱势地位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通常情况下,出版社给作者的版税不超过10%;而苹果和中国移动能够给作者30%的利润。毕竟,苹果和中国移动做电子出版,不需要发行、印刷成本,更不需要考虑棘手的印数。目前,已经出现一种趋势,美国专业的畅销书作家越来越愿意将书稿电子版直接给苹果公司,以供网民在苹果的网上商店付费下载。国内,越来越多的纯商业化的作者、及新锐作家愿意将电子版书稿交给中国移动阅读基地,以便供人手机阅读。
作为报业来讲,尚可以高呼“内容为王”的口号;然而,对于出版社来所,内容其实掌握在作者手中,而非出版社。
4 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正面临强大的非常规竞争对手
在中国,出版往往狭义地指具有新闻出版署审批的出版资质的出版社的出版活动。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一界定早已经过时,并与出版活动的事实脱节。
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的主体多样化,出现了很多传统出版业的非常规对手——苹果、亚马逊、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等。
从2010年开始,Apple 模式在全球取得了巨大成功。苹果在不到4年时间里,从被市场边缘化的电脑企业,一跃成为全球利润最高的手机企业和最大的平板电脑企业。
苹果的硬件销售利润丰厚。而在内容和软件上,Apple封闭系统造成了基于技术的市场垄断。坦率地说,Apple模式给新闻出版业带来的危机多于希望。Apple模式进一步掠夺传统新闻出版业日益微博的利润,从而使得传统媒体及内容服务商的弱势地位更为严峻。
Apple公司目前不仅已经是市值最高的电脑巨头,今年还击败诺基亚成为了全球销售额最大的手机制造龙头企业;而且事实上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出版社。
而在国内,中国最大的“手机出版社”不是来自传统的出版业,而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
总部在杭州的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实质上是一个“手机出版社”。目前覆盖用户近2亿,月全网访问用户数超过5000万,日均PV(访问量)超3亿次,月平台信息费收入超过1亿元,超过22万册精品图书内容。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主要负责手机阅读业务的平台和产品开发、内容和业务运营、全网的市场推广支撑等,基地设在杭州西湖科技园。自2010年5月5日,手机阅读业务在全国正式商用以来,到目前为止,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数已近2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问: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出版社还有明天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