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洋里“龙”的足迹
2012-04-25撰文尤小塔
撰文/尤小塔
探寻海洋里“龙”的足迹
撰文/尤小塔
强大的捕猎能力,是每一种上龙的看家本领,这使得它们称霸海洋的时间很长。
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中,对未知事物的渴求和想象是贯穿其中的。而覆盖地球表面70%的海洋,带着与生俱来的神秘感,无疑给了人类最大的想象空间。也正因此,人类不禁在想,在陆地上的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海洋这片未知的领域里是否还幸存着远古时期的遗民?那传说中的龙,是否在这片蔚蓝的某个角落里继续着自己的故事?
真正的霸主——海洋中的恐龙
蛇颈龙是生活于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的海洋爬行生物。
在地球的含氧量大大高于现在的数亿年前,恐龙的足迹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原始森林到大草原,从悬崖峭壁到浩瀚天空,在那个时代的海洋里,当然,也少不了这种体积庞大的生物。
海洋龙,并不是一个概括性的称呼,而是一种小型蛇颈龙的名字。这种生活于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的海洋爬行生物,在20世纪末被化石收集者托马斯·霍金斯在英格兰发现。这种“龙”的头超过了身体的十分之一,这在蛇颈龙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与它的头相反,它的体型十分娇小,成年海洋龙只有1.5~2米长,比起蛇颈龙平均4.5米的长度,显然迷你了许多。
海洋龙的体型,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海洋中的霸主。那么,在那个时代的海洋里,真正的霸主是谁呢?2006年,一个挪威科研小组在距北极约1300千米的永久冻结带中发现了一种距今1.5亿年的海洋爬行动物的化石,这种生物随后被命名为斯瓦尔巴德上龙。这种中龙体长达到了15米,仅头骨就有3米,巨大的牙齿赋予了它极强的咬合力,一口甚至可以吞下一辆小轿车。
在这之前,古生物学家们发现的最大上龙是澳大利亚的克柔龙,这种同样凶猛的生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嘴巴几乎与脑袋一样长。它们生活在海边的陆地上,偶尔下海捕食,10米的体长,使它鲜有对手,而它复杂的运动方式和高速的行动能力,也使它的捕猎过程异常顺利。
强大的捕猎能力,是每一种上龙的看家本领,这样的本领,使它们成为海洋中真正的霸主。在侏罗纪中后期,上龙始终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层,它们以大中型脊椎动物为食,也大量捕食乌贼、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它们的牙齿和颚部极为恐怖,尤其是嘴部肌肉的横断面积比鳄鱼大了三四倍,这决定了它们在海中几乎没有任何对手,除了某种生存在1600万年前的巨鲨。
上龙称霸海洋的时间很长,其间,自身也在不断地进化,它们的椎骨不断减少。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泥泳龙,只有22块椎骨;滑齿龙椎骨更少,只有20块,更先进的是,它的牙齿内侧形成了一层层堆叠起来的皱褶,这让它们的牙齿更加坚固,也增加了摩擦力,让猎物更加难以逃脱;而上龙里的晚辈长喙龙的身体结构更加进步,19块椎骨让它行动更加迅速,也更容易适应白垩纪晚期变化多端的气候,它的身影甚至出现在北美的内海中。
叶海龙拥有细长的身体和优美的曲线,是海洋生物中形态上最接近中国“龙”的一种。
海龙科,继承了“龙”的名头
恐龙的灭绝,给其他生物留下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时至今日,海洋中是否还有恐龙,无人知道,但是,海龙科却继承了“龙”的名头。
其实,海龙科和远古时期的恐龙们并没有太多基因上的联系,与那些大型动物联系更紧密的,应该是鳄鱼、大白鲨一类的捕食者。而海龙科的大部分生物是温和的、不带侵略性的。
在我国南海、印度洋、日本、菲律宾、非洲东岸和大洋洲的海域里,生活着一种名为拟海龙的生物,它又被称为棘海龙,身体扁平而细长,成年的棘海龙可以达到20~22厘米。它的身体呈四棱型,尾部细尖而卷曲,在胸鳍基部前方,具有一个较大而突出的结。棘海龙是海龙科里极有名的一种,与大多数海龙一样,它的名气来源于它的药用价值。海龙瘦小的身体,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有太多的食用价值;但是,它们的药用价值却不受体积的影响。
如今,海蛇是一个庞大的族群,这些生存于海洋中的爬行动物,躯干后部略侧扁,尾部扁平,身长多数在2米以下。
尽管身体细小了许多,但是毒性却弥补了这个缺憾。
海龙科可以细分为10多个小种类,其中,我国有9种,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珍贵的药材。从古时起,就有用粗吻海龙入药的记载。在众多种类的海龙中,叶海龙的名声更响,细长的身体、优美的曲线,都是叶海龙的标志。而其身体上那些叶片状的组织,在游动时,会随着水流轻轻晃动,仿佛和着轻快的乐曲,摇曳生姿。也正因此,叶海龙被称为“世界上最优雅的泳客”。
叶海龙应该是海洋生物中形态上最接近中国“龙”的一种,体长45厘米的它,身体由骨质板组成,叶片状的组织就是从骨质板上延伸出的附肢,这让它可以轻而易举地伪装成海藻,隐藏在海域中,极难被发现。而它们的捕猎也很有意思,它们的嘴像吸管一样,可以把浮游生物直接吸进肚子里。要问它为什么不用牙齿咀嚼?答案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牙齿。
更令人惊讶的是叶海龙“角色颠倒”的生育过程,这一点和它的近亲海马很像。每年8月到来年3月是叶海龙的繁殖季节,交配后,雌性叶海龙会将150~250个卵放在雄性叶海龙尾部的育婴囊中,雄性叶海龙要带着这些卵活动2个月左右,一边寻觅食物,一边孵化,直到幼体叶海龙出生。
叶海龙细致华丽的外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加上喜静不喜动的个性,让它们十分容易被捕捉。如今,生存在澳大利亚近海的它们,已经越发稀少,甚至被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山寨的杀手锏——海蛇们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龙和蛇向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起鲤鱼跃过龙门变身成龙,人们更愿意相信蛇是龙的近亲,只要长出脚和角,蛇就可以成为翱翔九天的龙。
在今天的海洋里,海蛇是一个庞大的族群,从远古的眼镜蛇进化而来的它们,现有15属约50种。这些生存于海洋中的爬行动物,躯干后部略侧扁,尾部扁平,为它们在海洋中游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如今的海蛇,身长多数在2米以下,而在远古时期,海蛇的体积要大上许多。距今4000万年的始新世中期,就生存着古海蛇类的成员——古蛇,体长能够达到9米。它与上龙一样,曾经在海洋中叱咤风云;但它也有着与上龙相似的命运,在渐新世中期全部灭绝了。
19世纪至今,海怪的传说在世界各地流传,其中许多有着和巨型海蛇相似的特征。例如身体粗而长,无手无脚,靠着身体的摆动在海洋中穿行。这些震惊了目击者的“海怪”们,究竟是不是海蛇,没人知道,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可以给它们验明正身。不过,海蛇的攻击力,从古到今,倒是从未减弱。尽管身体细小了许多,但是毒性却弥补了这个缺憾。来自古眼镜蛇的基因,决定了大多数海蛇都是有毒的,个中翘楚莫过于贝尔彻海蛇。贝尔彻海蛇在全球700多种毒蛇中,享有第一毒蛇的“美誉”。虽然体型与陆地蛇相似,但它的毒性却是陆地蛇的许多倍。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海蛇同时还是最温顺的蛇类之一,它从不主动出击,只在受到威胁时,发出致命一击。
如今,海蛇们依旧生活在大西洋以外的海洋中,这种龙的近亲大部分不为人所熟知,但是,它们的存在却为神秘的海洋增添了一份难以预估的危险。由于对海蛇的研究较少,针对它们研发的血清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人类在这种动物带来的神经毒素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中国文字里面的“龙”
虺(huǐ)
一种早期的龙,是以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自古有“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的说法。虺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见。
蛟 (Jiāo)
据《墨客挥犀》记载:“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虬 (qiú)
一般把还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也有一种说法是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
蟠螭(pánchī)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