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蛟龙7062 难忘瞬间

2012-04-25摄影赵建东文字整理海洋世界杂志

海洋世界 2012年8期
关键词:蛙人海沟海试

摄影/赵建东 文字整理/《海洋世界》杂志

蛟龙7062 难忘瞬间

摄影/赵建东 文字整理/《海洋世界》杂志

2012年6月30日,“蛟龙”号最终完成了7000米级的所有海试任务。本次海试共进行了6次下潜试验,有3次下潜深度超过了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海试团队对潜水器的各项功能逐一进行验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海调查作业,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取样。随队记者用镜头详细记录了海试期间的各种瞬间,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让我们一起去体会经过了十多年的追赶,在深海科学领域后起的中国,终于拥有了一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深潜器的这份喜悦。

蛙人:为“蛟龙”号“宽衣解带”的危险工种

“蛟龙号”每次下潜数千米以下的海底,都是靠重力下沉,浮力上升,并没有牵引线,因此到达海底时需要有人给摘掉吊车的钩,浮出水面时还需要有人给挂上钩,才能被吊到母船上,执行这项任务的工作人员被称为“蛙人”。“蛙人”的工作是相当危险的。例如,一次下潜任务,试验海区涌浪达到2.5米,橡皮艇布放到海面后颠簸得厉害,在“蛙人”小组给“蛟龙”号解缆时,一个大浪打来,“蛟龙”号瞬间摇晃倾斜40多度,把一名“蛙人”重重地甩到了海里,后来当橡皮艇来救援时,他已被海流冲出50多米远。

“蛙人”为潜水器摘掉拖曳。(左图)

命脉:水声通信系统是“蛟龙”号与母船之间的纽带

“蛟龙”浮出水面,蛙人找到目标。(下图)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蛙人”守候着蛟龙下潜。

“蛟龙”号海试团队布放水声通信系统。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潜入7000多米深的海底,在海底徜徉的近3个小时里,3名潜航员向遨游太空的“神舟九号”航天员送去祝福,又与远在北京的国家海洋局相关领导“千里传音”。这一切都归功于“蛟龙”号的水声通信系统。水声通信系统就像是潜水器的嘴巴和耳朵。在水下,海水阻隔了电磁波的远距离传播,只有用中低频的声波才能做到长距离通信。每次离开母船下潜海底,“蛟龙”号都像一个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在黑暗的海底摸索前行。而维系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纽带,就是水声通信系统。

这么重要的命脉,自然要有“双保险”来保驾护航。“蛟龙”号的水声通信系统由两套系统构成:水声通信机和6971水声电话。水声通信机既有高速的数字通信能力,又具有模拟的语音和莫尔斯码通信能力。下潜试验中,海底的潜航员们就是通过水声通信机将水下拍摄到的图片实时传输到母船,与水面的人们分享海底的一切。而6971水声电话作为备用通信手段主要用于模拟的语音通话联系。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因电缆意外受损进水导致水声通信故障,“蛟龙”号和母船联络中断。工作人员当机立断,快速布放6971水声电话,保证了下潜试验的顺利进行。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后,向阳红09船回收深潜器。

惊喜:来自7000米深海的透明海参

海底也像陆地一样,每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以前“蛟龙”号只达到过5000米级的海底,大致探测出那个区域是一个锰结核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个区域地形很平,像一片很大的平原,潜水器航行几千米也没有什么深度的差别。这次深潜器到达的7000米海区,是海沟边上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但每航行100米左右,海底深度就可能差几十米。这个区域离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点只有约40海里,区域的生物特征变化非常大。

“蛟龙”号第47潜次时到了一个非常荒芜的地方,什么生物也没有看到;在第48潜次时到了相距数百米的另外一个地方,发现了一些结核,同时也有比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如海参、虾等;而到了第50潜次时就看到了非常丰富的海底生物,甚至有一条很大的鱼。这几个潜次均在马里亚纳海沟所选海区的东北部,因此,最后一个潜次(第51潜次)工作人员决定去试验海区的西北部看一看。潜航员在每个潜次,除了取到一些样品外,更多的是拍摄大量视频和照片资料,这些资料将提供给有关专业人员开展研究,由他们来告诉公众,这片海区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

1.“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采集上来的生物引来围观。

2.潜航员付文韬在开心地展示采集到的深海透明海参。

3.测量海参的体长,大约为14厘米。

4.6000多米深的海底取回的沉积物和海水样品。

5.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采集的海底样品。

在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时,潜航员带上来一只来自深海的通体透明的海参。这只长约14厘米的小家伙令全船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遗憾的是,海参上岸没过多久就死掉了。这次“蛟龙”号的采样和样品的保存处理均按照国家有关的规范进行。由于深海和海洋表层环境条件差异巨大,如7000米海底与海洋表层的压力相差700倍,温度相差20多度,深海生物从形态结构、内部化学物质成分和浓度等方面都已进化出一系列能够适应高压、低温环境的特征,而能够适应深海环境的生物除了少数细菌等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外,绝大部分都无法在海洋表层环境存活。因此,海洋科考采集的深海生物样品绝大部分都是死亡个体,主要做形态和DNA分子生物学分析。这也是为何要使用潜水器在深海现场对生物进行观测研究的原因。

深海生物如需保证存活,需在深海采集后,密封存放在保压容器中带回水面,然后转移到保压、模拟低温的海水容器中保存,其操作难度非常大。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因为人类至今难以完全模拟其在深海的生存环境,譬如:难以提供类似深海的食物和摄食环境,大部分生物也会很快死亡。目前国内仅有模拟深海的高压细菌培养装置实际投入科研使用。

这次,“蛟龙”号海试团队在7062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通过布饵实验再次邂逅活动的鱼,也让海试队员们兴奋不已。在此之前,由无人深潜器在日本海沟7703米处通过影像记录的狮子鱼活动,近年来一直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迄今为止对鱼类活动最深的影像记录。在如此深度的海洋里,这种鱼依然具有和类似的浅层鱼类相似的运动能力,也令科学家感到惊讶。这一次“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鱼与之极为相似,很可能同属狮子鱼,海试人员通过摄像和照相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记录。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后,天空出现两道彩虹。

英雄归来,接受海水浇灌的庆祝。

泼海水仪式进行之后通常是每个人都浑身湿漉漉的,脸上洋溢着开心满足的笑。

潜航员迎来泼水仪式,“蛟龙”号撞见两道彩虹

与历次海试的曲折相比,这次的7000米级海试虽然是“蛟龙”号的最后阶段,却没有遭遇太大的困难和波折。除了在出海之初的10天之内接连遇到了两个台风,后来由于潜水器主液压源一根油管泄漏,原定于6月18日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推迟1天进行之外,其余5次下潜试验都还算顺利。在端午节前一天进行的第三次下潜时,老天甚至还秀出了两道美丽的彩虹,分别迎送“蛟龙”下海和出水。

而每次迎接潜航员归来的却是至少一桶凉海水。潜航员回到甲板以后,一般会举行泼海水的仪式。以前,这个仪式是为第一次下潜的人准备的,现在成了“蛟龙”号返回甲板后、庆祝新纪录产生的保留节目。一大桶冰凉的海水从头顶浇下来,开心得通通透透。在场的所有人都会被那种激动的氛围所感动。

猜你喜欢

蛙人海沟海试
蛙人,请出列
马里亚纳海沟的奇怪生物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阿塔卡马海沟发现三种新鱼
海试归来,国产航母测试了啥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
蛙人
“张譬”号开展首航第二航段前往南太平洋新不列颠海沟
战斗蛙人出发了(下)
蛙人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