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和价值概念探析
2012-04-24孙凤
摘要: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领域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本文从“真理”范畴和“价值”范畴的科学界定入手,通过对二者概念上的分析,力图揭示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澄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人类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关键词:真理;价值;联系
如果把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视为人类所特有的两种主要生命活动形式的话,那么,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则是贯穿于人类生命活动始终的两大追求。人类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弄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从而知道如何去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要弄清世界同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从而懂得人应该怎样对待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前者是追求知识、科学、真理,后者是把握价值,实现价值。因此,正确的认识真理和价值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作为哲学“真理”范畴的科学界定
从哲学史上看,“真理”是个多义词,人们常常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真理”一词,总结起来,“真理”一词有两个基本的用法:一是指正确的认识;二是把真理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同时在上述两种基本意义上使用“真理”一詞,会经常引起逻辑上、概念上的混乱。所以说,有必要对真理进行严格的界定。
就真理作为认识论范畴而言,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对“真理”有着不同的界定。符合真理论认为只有和认识对象相符合,正确反映了认识对象的才是真理。最早从逻辑上提出这种真理观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指出:“真假的问题依事物对象的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反之,以相离者为合,以相合者为离,那就弄错了。”[1]自亚里士多德以后,符合真理论一直在西方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论是唯心论者还是唯物论者都一致坚守着这种理论。
与符合真理论相反的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实用主义,重视和发展了真理的价值性,只不过是片面的发展了。实用主义的代表詹姆士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他特别强调,“一个观念,‘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2]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把“有用与否”作为真理的标准,只是对真理作了价值检验而未作事实检验,这种离开事实检验的价值评价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用价值标准取代事实标准,这种逻辑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否定真理的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事实上,不论是符合真理论,还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论都没能对“真理”范畴作出科学的界定,没能科学地说明作为范畴的“真理”和“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唯有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之上的,它以承认认识对象是客观实在,人能够反映客观实在为前提,这样就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符合、一致,是一种实践基础之上的能动的反映。笔者认为可以把真理界说为: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作为哲学“价值”范畴的科学界定
“什么是价值”,这是价值论领域分歧最大、争议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哲学界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价值定义。对“价值”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三种视角进行的:
1、从主体视角界定价值。有人把价值直接理解为人;也有人把价值作为人类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是与人的兴趣、欲望、情感、态度、意向等相关的东西。
2、从客体视角界定价值。有人把价值界定为有价值的事物本身,或价值客体中的某种东西;有人把价值视为客体固有的某种属性或功能等等。
3、从主客体统一的视角界定价值。有人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应该说,从主客体统一的视角界定价值比较接近价值的本质,同时也能基本说明客观的价值现象。不过,这里面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并加以丰富发展。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比起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伦理学中的“善”,它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普遍性。马克思曾对“使用价值”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3]列宁也曾用“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来表述事物的价值。尽管哲学的“价值”概念与这里所说的“使用价值”和“事物的价值”不能等同,但马克思和列宁所使用的界定方法却具有普遍的意义。那就是:只有从一般的主客体关系来理解价值,把价值看作是主客体关系的特定性质和状态,才能深刻理解价值的本质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尺度和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作为关系范畴的哲学“价值”,它反映的是主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关系,在这种主客体的关系中,主体认定客体的存在、属性同主体的需要相一致,就说明有价值,反之,则没有价值。
三、真理和价值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是什么”和“应当什么”都不是分立的,而是统一的。
首先,真理内在地具有价值内容。因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其实性上是不可分割的,认识活动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而人类的实践总是要实现一定的价值的。恩格斯有一段发人深思的论述:“人只须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不应当到虚幻的彼岸,到时间空间以外,到似乎置身于世界的深处或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找真理,而应当到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里去找真理。”[4]因为世界对人的意义和性质,本来只有在对人的理解中才表现和实现出来。“人类不仅决心要认识世界,而且要以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这实际上己包含了否认让自然界自然而然地变化的含义,意味着人类要使世界遵循自身的规律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而发展变化,也就是使世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次,追求价值必须以追求真理为基础。从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来看,离开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的认识的指导,就不可能形成符合主体本性及其需要的价值创造过程。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规律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价值追求。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人类必须而且只能在合规律性的范围内,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没有真理就没有价值,真理原则要求的合规律性是人类全部价值追求的客观基础。
正是由于真理和价值有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真理问题的研究中,对价值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强调要从实践即人的主体性活动方面理解世界。这实际上就是主张把价值问题理解为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内存要素和目的性内容。价值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的普遍的基本内容,是同真理同等重要的基本范畴。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否者就会给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带来损失,甚至灾难。
注释:
[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81.
[2] 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
孙凤,女,1982年生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委党校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