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2012-04-24赵燕欧阳驹

卷宗 2012年2期

赵燕 欧阳驹

摘要:随着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运而生。本文结合本校实践教学要求, 对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从内涵、指导思想、创新模式、经营管理功能开发、实训功能开发以及成效与展望进行了探究性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旅行社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此文件指导下,2011年6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市中旅合作开办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杭州中旅下沙营业部,填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中关于校企共建共享的空白。

一、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

《2007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的联合体,是在建于校内、可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校企共建共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该模式下,校企双方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建”是指高职院校提供场地、设备和素质较高的师生,企业则体现资金、管理、技术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共享”主要体现在学校利用企业这些优势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企业利用学校提供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思想

1、以培养“职业人”为基本准则

要紧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凸现“高技能”特色,打造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要突出学生为主体,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估等均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准绳。

2、提高仿真度和综合性

竭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仿真度和综合性,即在配备专业教学完善的实训设备,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所之外,学生还要在实训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熟悉和了解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3、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双方要互相支持、竭力实现资源共享,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建、共享、共赢。

4、实训基地要承担新技术、管理方法等试验、推广的功能。企业中的新技术、管理和服务方法可在基地先行进行试验、改良继而推广。只有保证实训基地的先进性,才能在长期的运作中,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才能保证高职教育跟得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5、推动服务地方经济

实训基地不仅只具备培养学生的功能,还需具备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训基地中的 “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在本校教书育人的职能,另一方面也能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

三、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创新模式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杭州市中旅合作开办杭州市中国旅行社下沙营业部,进行 “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探索与实证研究,力求在旅行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反哺机制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预期成效,以期对我校及至其他兄弟学校的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一个临街店面改造成了一个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成立了杭州市中国旅行社下沙营业部,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它作为一个旅行社服务网点,面向社会经营国内及出入境旅游招徕业务及旅游信息咨询等业务;它作为一个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学生跨出校门真正实现零试用期地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合作制度

(1)学校方面

学校提供公司场地和办公设备、实习员工。学校提供了一间一楼50平米的沿街房间作为营业场所,并且承担了全部的精装修和设备购置费用。

(2)企业方面

企业方提供旅行社品牌、线路、票证、旅行社运营操作电子平台等以及启动资金;经营期间,承担人员工资开支、设备维修费用、电话费、网络费及办公耗材等;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平台,每年从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中招聘实习员工至少5名,实习结束后择优录取,每年推荐30名以上学生去其他相关企业实习和就业;对校方专业教师进行旅行社业务指导与培训,提供教师挂职锻炼的平台;定期派行业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报告,与师生进行交流等。

四、校企共建共享校內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管理功能开发

(1) 企业方管理功能

杭州中旅下沙营业部的经营管理主要由企业方(杭州俊天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自负盈亏。营业部需确保管理质量,如因经营管理不善引起的亏损、投诉、赔偿等,由企业负责。企业派遣专员担任营业部总经理,负责日常营运管理,并同意将此营业部作为学校实训基地,负责实训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与校方实习指导教师的联络。

(2)校方管理功能

校方设立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部,主要成员为专业教师以及民航与旅游分院的负责人。实训部要保证实训基地科学有序的运行,达到教学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充分融合。由实训部挑选一名有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副经理即营业部校方负责人,管理学生实习实训,委派骨干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并进行挂职锻炼,与企业方面就营业部的经营管理、学生实训、人员调配等方面进行沟通等。

(3)贯彻“实训基地生产化”的理念,教学管理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① 建章立制,采用企业化管理机制,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职业人”

学生进入营业部就是一名工作者,必须遵守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为此,在营业部的墙面上张贴有《旅行社经营须知》、《旅游合同签订须知》、《旅行社安全工作须知》、《旅行社经营规范》、《旅行社统计调查填报须知》、《导游人员从业须知》、《导游人员带团须知》、《旅游投诉须知》、《杭州市旅行社行业诚信公约》和《服务承诺》。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实训室,而是一个真正的工作环境,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这个旅游服务行业的行规。

2)师生参与营业部的日常运营工作

我校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 “旅行社计调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核心课程均设有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地点设在营业部内。任课教师分批组织并指导学生实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全体学生体验到营业部工作中的接待、销售、计调、导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实况。在该营业部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更是兼具在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其指导教师也具备了在校教师和企业挂职锻炼员工的双重角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孕育了师生共同体的学习和成长。

3)以营业部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本质上是个工作场所,因此有必要根据企业运作机制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考核改革。依托旅行社营业部,修订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高职教学的职业性,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将理论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分散到各个任务中,重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知识的學习紧扣工作任务的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进行。

改革考核方式,即结合完成工作任务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定,对于有实践教学的环节的课程,教师在第一堂课向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和每个教学模块的学习目标、时间和成果。课程结束时,除了书面考核形式外,教师还会参考学生在营业部的工作业绩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迟到早退,工作表现、业绩等都纳入工资考核体系。

(4)加强实训基地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知识管理。实训基地担负着教学、科研和经营三重任务,知识是其主要资源,知识是实训基地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实训基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师生要在工作实践中,利用已经握的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在研究现有的市场前提下开拓新市场、新客源,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为区域经济服务。

五、 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开发

实训基地可将其定位为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工厂”,它是在现有教学系统基础上设立的。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与认知实习、顶岗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实训”和“经营”两个基本目标,也就是将真实旅行社服务管理观念引入学校,将企业运营环境浓缩并模拟进教学过程,实现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实施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系部领导,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实行“两牌一队”;二是进行项目化实训,构建“专业+ 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从社会上承接旅行社相关业务,学生在营业部经理和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顶岗实训,同时也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使实训变成经营性的生产。

(2)制定实训方案,完善实训制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需要,我校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了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综合实训计划以及校内全真顶岗实训制度,明确实训内容和方式。营业部一次招聘20位旅行社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周轮流一天,一月换一批,日薪30元/天。围绕接待、产品销售、行程安排、核算报价和签订合同等环节展开实训,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沟通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以及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3)面向专业学生,多方向提供实训机会。通过调研和实践,我校旅行社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以培训学生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能力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大三毕业生的毕业综合实践的实训需求和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实训和校内全真顶岗实训的需求。基地成立以来,挑选并接收28名08级旅行社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就业实习,并为杭州市中旅输送5名优秀旅行社管理专业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为48名11级旅行社管理专业新生开展认知实训提供实训环境和旅游线路体验,为09、10级学生提供全真校内顶岗实训200余人次,初步发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功能。

(4)面向专业教师,提升专业团队素质。我国职业教育的强劲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 “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为这支队伍的培养提供一个现实有效的平台,为学校节约了经费,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

六、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管理专业杭州中旅下沙营业部作为职业技能的主要演练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对学生进行旅行社计调、导游讲解等单项技能训练,使其熟练掌握旅游行业的专业技能;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实境训教”,探索一条“实习就业一体化” 的校企合作育人新路。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经营情况良好,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在各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一) 建立并完善以工作过程为主体的实训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旅行社管理专业毕业综合实训计划以及校内全真顶岗实训制度;按旅行社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重置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满足旅游行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推进学生就业

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营业部实习除了可结合课程理论与实务、强化技术学习能力之外,在专业教师、旅行社营业部经理的协助训练下,熟悉和了解旅行社行业工作环境,培养行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及服务精神,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目前,已有5名实训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杭州市中旅工作。

(三)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训基地除了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外,还多次组织了旅游专业师生们外出交流考察、工会活动、拓展训练等,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地还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基地成立至今,已有多名教师依托实训基地承担了科研课题,在教学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另一方面,旅行社工作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纳入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完善了学校的师资结构,打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 宣传企业、学校,推动地方经济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对外营业的窗口,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宣传。同时,营业部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旅行社服务,上缴税收等均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

七、校企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展望

1)进一步拓宽实训基地的功能

实训基地运行近一年来,校企双方都进行着摸索性的合作,如何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拓展,从经营管理和实训两个主要功能,向外辐射到科研、培训、示范、服务等方面,多元性的推动区域经济,是我们以后将要致力研究的方向,以期将实训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比如通过与社区合作,进行旅游路线的推广,组织社区干部和退休职工开展短途旅游;深化与旅行社的合作,共同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教材;充分发挥学校其他专业的优势,对旅行社员工进行行业英语培训等。

2)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的路子。实训基地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研空间:一方面节约科研经费,另一方面节约调研时间。挂职锻炼和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工作中,应具备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旅行社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立项研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以提升自我科研能力,也是学校直接创造科研成果,或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

3) 进一步挖掘实训基地的企业功能

企业除了依靠学校场地、设备和人才优势,进行日常运营,为自身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外,还需重视企业文化的宣传;加强企业员工再培训,开拓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除委派营业部经理外,还可调配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前往实训基地担任实训导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诸如行业英语、旅游文化等岗位拓展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理论修养,改变只知怎样做不知为什么的片面的凭经验办事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职工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实训基地为其培训骨干力量,让企业在旅游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八、结语

实践证明,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生产性实训,一方面能满足校方培养人才和企业经营宣传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对校企双方的行为也有一定规范,对于学生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体验,可以真正实现校企生三赢。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模式进行研究,在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继平,彭跃湘.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 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 谭辉平.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4] 李三波. 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 , 2008,(08)

[5]石令明,傅昌德.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6]丁建洪等.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07,(4):68- 70.).

作者简介:

赵燕(1976-),女,浙江杭州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民航与旅游分院旅行社经营管理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