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绿色建筑”理解误区

2012-04-23张志辉石华军李新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35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物绿色

张志辉 石华军 李新江

概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许多媒体和报纸针对“节能建筑”只报喜不报忧,小题大做的报道其采用的某一项绿色技术,常常忽略建筑物违反环保的大的方面的现象,以及设计和建造人员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由于对绿色建筑理解的偏差而引起的不经济和大量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真正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技术的实用性,把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节能贯彻到建筑从设计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做到有效地开源节流,才能走出 “绿色建筑”理解的误区,设计出真正符合要求的绿色建筑。

关键词:绿色建筑遮阳文化保温文化智能型建筑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的思想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一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建筑界、能源界最流行的话题,这些名词也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一种标榜。

仿佛建筑一被戴上“节能”的牌子,便会身价倍增,光环围绕。但是,一些开发商甚至一些建筑设计师都只片面强调节能的方面,而歪曲了“节能建筑”多代表的真正定义。在当今发达的社会,大家可以从媒体上看到关于此类描述的各种铺天盖地的报道:阳光下布置整齐闪闪发亮的太阳能光电板;追踪太阳的光纤照明;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嗡嗡作响的风力发电;零排放无污染的生产厂房;密闭高效的中水循环系统以及高度智能化的摩天大楼等。这些措施在一些设计者的心目中就是建筑节能的典型标志和特点,从而不考虑客观条件,互相模仿,技术照搬,以期给自己的设计成果带上建筑节能的帽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些所谓的“节能商品”有时会带来更大的浪费以及更加破坏环境的后果。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想真正的实现建筑物节能减排的效果,必须走出对“绿色建筑”定义理解的误区,系统全面的了解其含义。

台湾成功大学的林宪德教授认为,“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高科技产品,而是一种“住小一点的房子、简朴的建筑外形、无华的室内设计、简单的结构系统、重复使用的家具建材、最少管理的自然庭院景观”的生活智慧。[1]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按照林宪德教授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这毕竟指出了对“绿色建筑”理解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那就是远离了高科技的建筑并不是不能成为“绿色建筑”的,真正的节能建筑应该是“源于自然”,从人们的生活环境角度出发的。

能否正确理解“绿色建筑”的含义,决定着能否建造和设计出真正符合要求的 “绿色建筑”成果。在现代我国的建筑和设计领域中,对“绿色建筑”有着许多的误解。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建筑设计节能模式的照搬照用。

绿色节能建筑具体的技术措施是由该建筑物所处的具体气候特征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按照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分可以划为:严寒地区A区、严寒地区B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等几个部分。北方气候偏于干冷,建筑重视的是“保温文化”。相对于密闭的室内环境,满足采光日照要求的开窗率,多种多样的墙体保温材料是北方建筑的特点,建筑维护结构的节能主要在保温上做文章。而南方气候偏于热湿,建筑重视的是“遮阳文化”。建筑高大的挑檐,伸出窗户的遮阳,以及开窗较多,自然通风较好的开敞式建筑是其建筑特点,节能主要在通风和遮阳上做文章。在两种文化过渡的地区是保温与遮阳并重的。不同的地区文化决定了各地区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南方北方,热带和寒带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一些建筑师在设计时不具体分析各地区建筑文化的特点,只按照设计习惯或者个人崇尚的方式来设计,例如把北方厚重的建筑风格搬到适合小巧分散建筑的南方,把北方的各种保温节能方式照搬到南方来实现,即使采取针对于建筑物个体来说再节能再高效的措施,也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

还有一种建筑现象,很多地方都比较崇尚金碧辉煌的大型玻璃幕墙式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壮观,而且极具现代化的气息,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各地竞相建设此类的建筑,却不知这种大型玻璃幕墙建筑无论在寒冷气候,还是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都是一种极端耗能的建筑。在南方日照强烈的遮阳文化地区,减少开窗可以有效的减少阳光对室内的辐射热量;在北方寒冷的保温文化盛行的地区,玻璃处理的再好也不能达到建筑外墙的保温效果;而且大型的玻璃幕墙还会使得各地建筑物不同时刻的负荷波动很大,不利于节能,所以建筑节能设计必须在具体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后才能进行实施,寻求适合建筑物的最合理的节能方式。

设计时对地理条件的忽略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首都北京,年降水量595毫米,年总水量为43.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缺水的30个大城市之一。[2]然而,北京国家大剧院却在周边设计了一个面积达35500㎡的露天大湖,再采用名为“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在剧院场地周边打了许多深水井,抽取地下80m的地热,通过热交换装置向水池提供热量,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这让人觉得总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当然,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本身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其建筑风格构思独特,也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举这个例子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物来说,而是用来指明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理条件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如果某一地区水资源或者地热资源丰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而没有必要根据趋势非要强调在太阳能或者风能等新能源上面做文章。片面的强调某一种技术,而使得大量可靠的能源得到浪费,这是不经济的。所以建筑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来选择技术。只有满足当地自然和地理条件的技术才是最合理最节能的技术。

三.忽视开源节流的意义。

目前许多“绿色建筑产品”都商品化,其结果就是许多开发商或者建筑师追求单纯的所谓的绿色建筑产品,而忽略其实际效果是否合适,是否能够真正的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效果。本以为从建筑伊始便选择“绿色产品”便能保证建筑达到节能所要求的标准,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不考虑成本一味追求高科技产品,简单的以为单纯的由绿色产品拼凑起来的建筑就是最节能的,使得投资的成本远远大于由于节能而回收的资本,得不偿失。真正的建筑设计师是把节能贯穿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在设计中通过更合理的设计、更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来达到节能的目标。例如在空调冷源设计过程中,一种方式是选用带热回收式的新产品冷水机组,会使原来的设计成本提高20%左右,另一种方式为采用常规的冷水机组,而在空调末端增设温控装置会使初始投资有约10%的提高,但是节能效果会更加显著,谁优谁劣,一辩便知。这么举例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把节能思想贯穿于建筑物使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阶段。“开源节流”是两种手段,只有把两种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

四.“绿色建筑环境”的误区

有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建厂区或者产业园的时候,会因为厂区内部的整齐绿化效果而惊叹,但是细看之下却因为没有一只灵动的昆虫能进入人们视野而感到失落,这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表面上达到了绿化的指标,但是却没有达到绿化所要求取得的真正效果。我们所说的“绿色建筑环境”指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生态环境”。自然界中的获取→吸收→分解→再获取是一个多样性的循环系统,我们绿化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阻止风沙,美化环境,还是为了营造一个供多种生物生态循环的系统,形成自产自销的小的生态系统,才是最健康的绿色建筑环境。而人们却根据自己的美学观念,挑选一些外观好看易于整理的单一植被和观赏作物,使绿化环境丧失了生态多样性,使各种生物丧失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增大了单一作物遭受虫害和灾害天气的危险性,得不偿失。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建议人们营造杂草丛生的环境,而是在合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建设天然生态的绿色建筑环境,才能最终改善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

人工绿化 自然生态绿化

五.走出“智能型建筑”即为“节能建筑”的误区

现在人们所说的高科技,通常是一种系统非常复杂的、能量多次转换的技术。全自动化式的设备控制系统,自动根据室温调节的空调系统,太阳能制热供电的先进技术,这些都是许多智能型建筑的显著特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筑采用高度智能化系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却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有时带来的节能回报同这种巨大的初始投入相比,是得不偿失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某办公空间节能技术对策投资回报率

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上面数据的偏差,而应关注于这种简单的,节能的设计智慧哲学。智能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方便、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采用何种智能技术是在对各种技术进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要认真的衡量技术给节能效果、生产力效率和环境因素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技术的投资回收期,寻求最合适的技术,才能达到最优化的实施效果。单纯的利用高科技技术而脱离了实际情况的设计是不可取的。

结论: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及地理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决定着各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采用的主要的建筑技术。而目前许多媒体和报纸常常忽略建筑物违反环保的大的方面,针对“节能建筑”只报喜不报忧,小题大做的报道其采用的某一项绿色技术,以此来显示技术的进步和优越性,这是很不合适的。真正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3]判定节能建筑的标准是建筑各方面是否都能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最优资源,而不是单独的一项产品或者技术的使用。要真正的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含义。

作为一名设计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更不能盲目的去追捧所谓的“高能效高环保”绿色产品,绿色技术,把建筑作为这些绿色产品机械的堆积成果。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技术的实用性,把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节能贯彻到建筑从设计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做到有效地开源节流,才能走出 “绿色建筑”理解的误区,设计出真正符合要求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林宪德,P1

2.西藏之水救中国,李伶,P22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猜你喜欢

绿色建筑建筑物绿色
My Hometown
爆炸过后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节能分类探讨
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分析
火柴游戏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